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謰邵,我的青春在那里燃烧

时间:2022-10-22来源:娄底广播电视报 作者: 朱鹏涛 点击:
( 今年是原国有大型企业湖南省涟邵矿务局成立60周年。六十年来,数代涟邵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用汗水和鲜血铸就了艰苦奋斗。 涟邵不仅出煤,还出文化。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名人,有着矿工作家之窝的美誉,获国家级或省级作家称
 
     ( 2019年是原国有大型企业湖南省涟邵矿务局成立60周年。六十年来,数代涟邵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用汗水和鲜血铸就了“艰苦奋斗”。
 
  涟邵不仅出煤,还出文化。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名人,有着“矿工作家之窝”的美誉,获国家级或省级作家称号的达十多人,创作出了一大批与时代同步、蜚声文坛的精品力作,为改变煤矿形象、提升矿工素质、丰富企业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魏文彬、谭谈就是从涟邵走出来的政坛、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杰出代表。他们是涟邵人的骄傲,是全国煤炭系统的骄傲,更是湘煤人的骄傲。
 

  本文作者曾经也将自己最美好的12年奉献给了“涟邵”。如今,虽然已离开多年,但那热火朝天的不夜煤城,那激情燃烧的火红岁月,仍时时在作者的心中。)

       离开涟邵35年了。从1972年招工进桥头河煤矿,至1984年调到娄底地区广播电视局,我在涟邵工作生活12个春秋。这12年,正是涟邵矿务局兴旺辉煌的12年,也是我人生风华正茂的12年。那激情燃烧的火红岁月,那热火朝天的不夜煤城,那朝夕相处的矿山伙伴,那捷报频传的夺煤会战;还有那高高的井架、深深的巷道、闪闪的矿灯、滚滚的乌金……
 
  当我伏案灯下写这篇回忆文章时,一个个熟悉的面容,一件件温馨的往事,一幕幕难忘的情景,一起涌现眼前。
 
“我是煤矿新工人”
 
  1972年金秋十月,我结束了七年的下乡知青生活,从双峰县金家公社招工进涟邵矿务局桥头河煤矿。
 
  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新工人学习班上,我们出墙报,印简讯,编歌舞,排节目,十分活跃。我写了一首歌词《我是煤矿新工人》,开头几句是:“我是煤矿新工人,毛主席指引我前进!满怀豪情到矿山,志为祖国采乌金。”歌词由同时进矿的谭颂贤谱曲,在欢迎晚会上集体演唱。学习班结束,我分在掘进二队。当领到新矿帽新工装时,我心情很激动,连夜写了一首散文诗《第一次穿上新工装》。


 
 
  这首歌词和这篇散文诗,我寄给涟邵矿工报,很快就发表了。我因此引起了当时在矿宣传科任新闻专干的谭谈(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的关注。他来工区找到我,勉励我多写稿、勤练笔,并向矿党委推荐我。很快,我下井四个月后便被抽调上来,以工代干,任工区办公室秘书。而谭谈和我,47年来始终联系不断,友谊日深。
 
 “向毛主席80华诞献贺礼”
 
  我所在的邓子山工区,距桥头河镇4公里,是1970年投产、年产原煤五万吨的矿井。那时经常搞高产,一天高产的产量是平时的好几倍。领导、干部、家属齐上阵,下井参加夺煤大战。197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80华诞。先天,工区召开职工家属动员大会,我为工区党总支起草了“日产破千吨,向伟大领袖毛主席80华诞献贺礼”的高产动员令,由广播员反复播送。当天我做了0点班后,上井未休息,继续收集各采掘队战况和好人好事,赶写广播稿和高产捷报。下午,又下井做4点班到采煤队扒煤。那时的我,20出头,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始终被一种工作激情和高产氛围所鼓舞。那天我们工区的原煤产量是1100多吨,是平均日产的七倍。
 
 “他手中的笔永不停”
 
  1975年7月,湖南日报发表了谭谈写的一篇通讯《他手中的笔永不停——记涟邵矿务局桥头河煤矿青年工人业余作者朱鹏涛》,报道我下井负伤在煤炭医院住院仍坚持采访写稿的事迹。
 
  1975年5月20日,为了纪念毛主席发表的《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的“5.20声明”发表5周年,矿党委组织全矿搞高产。当天,我和省委夺煤保钢工作组的老张一同在采煤工作面开溜子,整整劳动8小时后,我和老张下班出井。我俩见工区许书记正在斜井口推煤车,便还想多干一会儿。我在帮许书记推一辆装满煤炭的重车时,从斜井口提升上来的一辆重车溜过来,把我撞倒,压住我左腿。我被救出后,马上被送到煤炭医院,诊断为左手手腕尺桡骨骨折,右小腿软组织严重挫伤。
 
  我在煤医外科病房住了整整50天。住院期间,我左手吊着绷带夹板,右手撑着拐杖,在医院采访,为外科党支部办黑板报,向矿工报投稿。我写的诗歌《矿工的女儿入了党》、通讯《无影灯下的战斗》《医疗新风》等陆续发表在矿工报上。局党委书记马纯一(后任省检察长、80年公审“四人帮”时,他是特别检察厅的公诉人之一)听说桥矿有个小朱秘书受伤后还坚持搞新闻报道,来医院检查工作时还到病房慰问我。
 
 “心中有话向党说” 
  1977年底,恢复高考后的语文考试作文题是“心中有话向党说”。我本来已报考并领取了准考证,因为当时我是工区调整工资办公室工作人员,整天整晚开会,不说没时间复习,就是高考那天也不能请假,便放弃了考试,留下了遗憾。
 
  没有参加高考,但这个作文题我很感兴趣。半年后,我矿一位地主家庭出身的工程师入党了,我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散文诗《心中有话向党说》:
 
  “夜,静悄悄;笔,响沙沙。夜阑人静谁不寐,伏案疾书灯光下。
 
  灯光下,一位老人,年逾花甲,手中笔杆微微颤,腮边热泪滚滚下。啊,原来是咱矿总工程师老夏。此刻,他翻开入党志愿书,抚今追昔,百感交加,心中有话向党说,感情的大坝开了闸:
   ……”
  “心中有话向党说”,说的也是我的心里话。我父亲朱有道先生,是1949年邵阳市刚解放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按现在的说法,我就是邵阳市的“官二代”。但好景不长,1957年,父亲被打成邵阳市第一个大右派,一夜之间,我变为“黑五类”子弟,升大学参军无望,入党更不敢想。
 
  1978年11月24日,我终于站在党旗下宣誓,激动兴奋的心情难以形容。

“抓题材,选角度,煤矿新闻有出路”
 
  1978年底,我从邓子山工区调矿部宣传科任新闻专干。当时局新闻专干谭谈已调湖南日报,魏文彬接替他,全局新闻报道竞赛搞得热火朝天。我广抓题材,精选角度,快写报道,新闻报道连续三年在全局各矿中名列第一。1981年12月,工人日报在涟邵召开湖南省新闻报道现场经验交流会。全省各市州的新闻科长、新闻专干、工会宣传科长等100多人参加。我和魏文彬、李育凡三人分别在会上介绍经验。
 
  经验交流会是在局机关临时大会议室里进行,天气很冷,会场中生了几个大煤炉子。本来规定每人发言不超过20分钟,我第二个发言,题目是《抓题材,选角度,煤矿新闻有出路》。我发言中干脆脱稿讲,结合采写中的实例谈体会、报道中的失误谈教训,有时来点诙谐幽默,竟然一口气讲了60分钟。全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鼓掌,赢得满堂喝彩。
  
“夺煤前线的啦啦队” 
  1982年,局党委提出全局的目标是完成323万吨原煤产量,为此,各矿都制定了超产目标。当时桥矿矿长谢存八天天泡在井下抓生产。他很重视宣传工作,每次下工区都带我去,并要矿总机室给我家安装了一部电话机,好随时召唤我。我享受矿领导的待遇,真受宠若惊,因此也干劲倍增,带领宣传科的全体干部(只留下广播员值班)都下到重点工区桥二井。我们每天写广播稿、发高产快讯,每周出专刊墙报,每次放电影前播送幻灯新闻“煤海短波”,在桥二井营造了浓厚的夺煤会战宣传气氛。当时的局生产处长肖松文在桥二井蹲点,他看到我们宣传工作紧紧配合井下生产,很受感动。为此,他特意写了一篇署名的四千多字的长篇通讯《夺煤前线的啦啦队——记桥头河煤矿宣传科》在涟邵工人报二版发了一个整版。局生产处长写稿表扬一个矿宣传科,局宣传部长肖忠恕别说有多高兴了。从此,我这个啦啦队长在局领导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朱鹏涛代局党委写个新年献词”
 
  1982年12月30日,涟邵矿工报总编辑李强给我打来电话,说局党委王书记点名“要朱鹏涛代局党委写个新年献词”。我遵命动笔,连夜写好并且写成了韵文。因元旦要见报,当时没有传真机,更没有电脑邮箱,我只好用电话一字一句地读,请矿工报编辑姚作军记录。
 
  中共涟邵矿务局委员会新年献词:
 
  千红万紫春来早,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当一九八三年到来之际,我们向全体职工、各级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地祝贺:新年好!
 
  新年好!回首去岁情满怀,矿山欢腾煤海笑。十二大的强劲东风,迎来了中华历史的艳阳天,展示了千年古国的新面貌。十亿神州,莺歌燕舞;百里涟邵,处处热潮:政治上安定团结,生产上全面丰收,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各项工作取得成效。拼搏三二三,煤田战马嘶,垱头拼刺刀,同心干,热汗写捷报!
  ……
 
  我写的这篇新年献词,发表在1983年1月1日的涟邵矿工报一版报眼。发表前,矿工报编辑部未改一字,送王槐瑞书记审定,他只在第三段“拼搏三二三……”后加了10个字“煤田战马嘶,垱头拼刺刀”。这10个字加得很好,有气势,而且合全文原韵。
 
“再见啦!桥二井”
 
  1983年春节后,我被借调到局党委组织部,在副书记段吉国直接领导下,参加清理“三种人”工作。
 
  1983年5月,我和蒋仁政从河南平顶山、焦作矿务局外调回来后,在招待所里,当时的副局长贺方福(后任局党委书记)看见我,迎面就说:“小朱,啦啦队长,你怎么还在这里,不到桥二井去上任。”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来,在我去河南出差期间,局党委研究决定并已下文任命我为桥二井党总支书记。由于我在河南出差,还没找我谈话。我当时吓了一跳,我是个“文官”,不懂生产,要我当重点工区的一把手,感到“压力山大”。后来听说是矿党委谢存八书记很器重我,想培养我当矿党委副书记,向局党委要求把我先放到工区去锻炼。局党委书记王槐瑞和谢存八书记先后找我谈话,说生产上的事要廖保南主任管,你主要抓地面,抓班子建设,抓思想政治工作,大胆干,局矿党委支持你。于是我在1983年5月26日走马上任。
 
  我在桥二井党总支书记任上干了七个多月。大刀阔斧抓思想整顿,抓劳动纪律,抓宣传鼓动,全区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干到12月,有次刘绪周局长到桥二井来检查工作,和秘书陈新华到宿舍来看我,见我床前地下有血迹,知我累得吐血,便和矿党委商量,年底调我回矿部,任矿党委办主任。我离开桥二井的前夕,工区为欢送我,特意安排在食堂前大坪放了一场电影。放映前,我朗诵了我写的告别诗“再见啦!桥二井”。
 
“局党委希望你留在涟邵”
 
  我回矿部上任,恰巧谭谈在我矿招待所写长篇小说《风雨山中路》,我特意请他为全体机关干部做了一场“人生路弯弯”的演讲。
 
  1984年3月,我又被借调到局党委办工作。1984年7月,两封商调函几乎同时寄到矿务局:即将创刊的邵阳日报欲调我任经济部主任;娄底地委宣传部欲调我筹建娄底地区广播电视宣传站(电视台前身)。而矿务局党委当时已内定要正式调我到党委办或宣传部。是去是留,我很矛盾。
 
  七月下旬的一天傍晚,局党委副书记段吉国约我散步,我俩从局招待所后面走出来,穿过现在的娄星区机关大院,沿着福利厂、文化局转了一大圈。他说:“局党委希望你留在涟邵,先送你到地委党校学两年,回来后到宣传部当副部长,或到党委办当副主任。”局领导这么挽留,我心也确实动了,但我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志的提拔,还是对段书记说:“感谢局党委的信任,还是放我走吧。”段书记说:“你既然下了决心,我们也不强留,但局党委必须服从娄底地委,只能放你去地区广播电视局。”
 
  1984年8月,我在局党委组织部拿了调动介绍信,到地委组织部报到,离开了我工作生活12年的涟邵矿务局。记得我离开局机关大楼时,我默默地站立了许久,依依不舍。
 
  往事不随岁月逝,梦魂常自涟邵来。啊,涟邵!湘中大地的百里煤海,我梦牵魂绕的地方,我的激情曾在那里燃烧,我的青春曾在那里绽放,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你总是我床前的明月光!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