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来讲,既然战争胜利已经板上钉钉,志愿军完全可以有序撤回国内,即便继续待在朝鲜,也只需保持原先队伍规模,等待战争彻底结束即可。然而,因为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他几乎从来不按常理出牌。上甘岭战役胜利后,毛主席在北京召开军事会议,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等人悉数参加。 会上,毛主席请大家就下一步的方案发表意见,结果,所有人的意见大致相似,认为胜利只是时间问题,可以让最初进入朝鲜作战的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按批次回国休整。听完大家的意见后,毛主席却出乎意料地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 由于美帝国主义坚持扣留中朝战俘,破坏停战谈判,我认为,抗美援朝的斗争必须加强。 不得不说,毛主席的辩证思维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所有人只能看到战争即将胜利之前的积极因素时,毛主席却能洞若观火,洞察其中的消极因素。 正当众人心服口服之时,毛主席又提出了一个更为出人意料的看法: 如果杜鲁门或者艾森豪威尔不从朝鲜撤军,那对中国的发展将大为有利。 这一著名论断,非常幸运地以录像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毛主席于一九五三年二月七日发表演讲时意气风发地说道: 时间要打多久,我讲我们不要做决定,过去是由杜鲁门,以后是由艾森豪威尔或者美国的将来的什么总统,由他们去决定。就是说,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毛主席对于当时局面的判断和决策,获得了一致拥护。一九五三年二月中旬,毛主席召见彭德怀,让他秘密调遣第一、第十六、第二十一、第五十四共四个野战军,和六个铁道兵师,共计二十万大军进入朝鲜,并让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继续留在朝鲜待命。随后,彭德怀将这一最高指示传达给了在朝鲜指挥作战的邓华,邓华开始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制定下一步作战计划。 毛主席之所以做出这样一反常理的决策,源于他对美国国内政治的持续观察和精准洞察。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在一九五二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朝鲜战争期间,发生美国总统换届,成为毛主席判断当时局势的重要支点。 杜鲁门下台时,在他领导下的美国在朝鲜战场之上的表现非常糟糕。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兵力峰值达到178万人(是越南战争的3.5倍),前后投入战场的兵力总数超过200万人,伤亡、失踪总人数约为57万人(是越南战争的10倍),其中,美军阵亡36574人,负伤人数为103284人,花费军费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美国1950年GDP才1.45万亿美元)。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却没有达到战争目的,导致杜鲁门逐渐失去了美国财阀、两党和民众的支持。 另一方面,艾森豪威尔上台绝非偶然。第三十三届美国总统大选时,杜鲁门就力荐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自己愿意做艾森豪威尔的副总统,这一提议被艾森豪威尔拒绝,因而他在一九五三年的当选就格外特别。众所周知,艾森豪威尔是军队出身,一九四四年担任霸王行动总指挥官,一九四八年之前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一九五二年之前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因而,他的背景、履历和辉煌战绩,是他当选第三十四任美国总统的决定性因素。换句话说,美国众多财阀和军火商必须要推选出一位能打胜仗的总统,以扭转朝鲜战争的局面。 正是因为洞察了美国国内政治的本质,毛主席才做出了派兵的决定,事后证明,毛主席的这一决策是真的高明,因为几乎在毛主席决策的同一时间,克拉克就向艾森豪威尔递交了《8-52作战计划》。一九五二年十二月,艾森豪威尔成功当选后(还未就职),亲自前往朝鲜半岛督战。这位在竞选纲领中向美国民众承诺要在上任之初就迅速结束朝鲜战争的美国总统当时是极为矛盾的,因为正是美国的好战分子们将他送上了总统宝座。 他抵达朝鲜半岛后,向克拉克和范弗利特了解情况。经过权衡,艾森豪威尔认为从正面战场突破志愿军防线,已经绝无可能,因为当时志愿军已经将三八线以北修筑成了一个巨大的要塞,到处布满碉堡、地道和防御工事。熟悉麦克阿瑟的读者们应该能够猜到,此时艾森豪威尔决定故技重施,上演他的仁川登陆,意图在志愿军后方通过大规模登陆战,突然开辟一个战场,从中截断志愿军部队。做出决定后,他立即命令克拉克着手制定登陆计划。 在《8-52作战计划》中,美军决定在平壤以南进行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同时轰炸和突击中国境内,阻断中国的援军。计划拟定后,美军立刻进行演练。他们在一九五三年初的演习中,投入了两个南朝鲜步兵师、六个独立团和二十八个炮兵营。 在充分洞察美军意图后,毛主席又做出了一个高明的决策,他强大的直觉预感到美国人可能又要故技重施,因而向邓华提出三大肯定,让邓华将这三大肯定当作既成事实,准备与美国决战。第一,美军肯定要登陆。第二,肯定要从朝鲜半岛西海岸登陆。第三,具体登陆地点肯定在清川江至汉江之间。接到毛主席的指示后,邓华立即做出部署。他将三十万大军部署在清川江至汉江之间,防止敌军登陆。同时,投入两百架飞机和一个鱼雷艇大队,时刻准备迎战。 美军登陆之前,由中央情报局派出特工前往前线探查我军部署后发现,所有预定登陆点早已被重兵把守,任何登陆作战都绝无可能。至此,艾森豪威尔彻底明白,自己拿中国军队毫无办法了。那些时刻渴望通过战争大发横财,却将世界人民的生命视如草芥的美国战争贩子和大资本家们也彻底明白,只要和中国较量,他们就只有一个结局:破产。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发现,在抗美援朝胜利前夕,毛主席因为决策高明,每一步走在敌人前面。不过,如果认为毛主席的英明决断只有这些,那就太低估他了。实际上,毛主席甚至预料到了斯大林如果突然逝世,局面该如何应对。而这一切,在一九五三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前夕,真的发生了。 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斯大林和拉夫连季·贝利亚、尼古拉·布尔加宁等人在莫斯科的别墅里聚会。聚会持续到第二日凌晨四点。三月一日上午,警卫员一直没见斯大林走出房间,而斯大林命令警卫员决不能打扰到他工作。直到当日晚上十点,警卫员进入房间后发现斯大林倒在地上。经过抢救无效后,斯大林最终于三月五日逝世。 斯大林这一级别的人物在关键时刻逝世,很容易导致局势骤变,历史上这种事情也屡见不鲜。例如,在七年战争期间,腓特烈大帝独自带领普鲁士对抗法国、俄罗斯、奥地利等国,并几乎处于亡国边缘。就在最后一刻,奇迹发生了。1762年1月5日,反对腓特烈大帝的俄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突然逝世,她的继承者彼得三世是一位腓特烈大帝的热烈崇拜者,所以突然改变了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不断宣布退出对普鲁士的战争,甚至宣布与普鲁士结盟。这一奇迹被称为勃兰登堡王室奇迹。 斯大林的突然逝世,对于当时局势的影响,与此类似。前面说过,经过三年艰苦战斗,中国终于获得了斯大林的苏联的全力支持。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担任苏共第一书记,他的内政外交政策与斯大林大不一样。对内,他是反对斯大林的。对外,他是亲美的。苏联的支持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关键,这一变故,直接影响了胜利前夕的抗美援朝战争。 例如,一九五一年中国曾与苏联达成一致,陆续从苏联进口舰艇八十一艘,在赫鲁晓夫上台前,这一协议始终被很好地履行着。赫鲁晓夫上台后,突然停止出口这批舰艇。又如,在抗美援朝之初的中苏谈判中,苏联曾经约定从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五四年,向中国提供六十个步兵师的武器装备,这批订单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前一直稳步地推进着,在他上台之后,被大幅度削减。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体来看,赫鲁晓夫上台之后,没有彻底延续斯大林时期和中国的外交政策。 不过,这一切都抵挡不住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断,他虽然没有料到上台的是赫鲁晓夫,但却为斯大林可能突然离世做好了各种准备。所以,虽然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中苏关系、抗美援朝战争局面起到过一点影响,但当时的主动权已经被牢牢把控在中国自己手中。 抗美援朝战争如今已经过去了七十一个年头,在这场共和国的立国之战中,无数将领和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为身后四万万中国人民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在这场光荣的战争中,毛泽东主席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策,一次次挽救志愿军于水火之中。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坐镇国内,遥领战场,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巨大的贡献。没有几百万将士在前线的浴血奋战,就无法迎来胜利,没有毛主席等人在后方的英明领导,胜利更加无法想象。值此七十一年胜利之际,让我们在缅怀先辈英烈的同时,深切怀念毛主席和他当年的英明领导。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