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乡的地方,地处湘桂边界。一眼望去,都是莽莽大山,出门就是山,日照时间短,我们插队在湘西南绥宁县有名的黄茅界大山脚下。“之”字样陡峭的山路,以山高,路险,并与武冈,城步苗族自治县两个边缘县搭界而出名。当地有一个说法,站在黄茅界,一脚踏三县。黄茅界一直是三县老百姓在高山之巅的通商、通婚的关口要道,也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到处都是苍松劲柏,大树参天,竹林似海。好一派原始森林景象。有一些深山老林子,除了几个猎户外,一般人还真不敢贸然进山,这里曾经发生过猛兽伤人的事件。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山里无法通车,森林资源得不到利用。穷则思变。如何把大山里的木材和竹子运出去?怎么运?只能走水路。在农闲时将山里的树木、竹子砍下来,用人抬肩扛的办法,移到山里的小溪边。待来年下春雨,发大水时,借水势,走水路把木材和竹子放到数十里外的李西桥(镇的所在地),将木材、竹子卖给木材公司,变成现金收入。放排和收取青山费①,那是我们生产队年底分红的唯一经济来源。大家都等着盼着这维持生计的救命钱,哪怕山再高,路再险,再苦再累也得上。因为放排是一项十分艰苦又十分危险的劳动,生产队不得不特别提高劳动报酬,放一天排,记二天的工分。凡放排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会水性,二是胆大心细,三是有过硬的力气,四是身、眼、手、脚要灵活。当时不要说是知青不敢去,就是当地农民,一般也不敢去争这口饭吃,那是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活。我们大队的民兵营长,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就是在放排途中摔死的。整个大队34个知青当中除一个老知青外,我是新知青当中唯一敢去放排的知青,我家经济状况特差,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还有一个没工作的母亲要赡养,因此只想多挣点工分,年底多分点红,才甘冒这个险,征得队长同意后,我便加入了放排的队伍,着手准备放排事宜。 我们首先放的是竹排,先在小溪岸边,把山里砍来的竹子尖部打破,将20几根长约十来米的竹子组合在一起,用竹篾将其竹尖捆绑在一起,再从捆绑的顶端打入一个木契,使捆绑处涨大,捆绑得更紧,不容易散排。排的尾部是自然散开的,最后,还要在竹排捆绑处的上部,用竹篾编织一个环型圈,便于人站在排上,钩住它作为支撑点,在没水的地方时,便于在岸边钩住它,拖着排行进。只等天老爷下雨,“有水啦!”队长一声令下,唱一句放排人特有的祝福话“顺风顺水哦------哦”,十几个排就一齐下水,一人站在一个排上,手拿一根约5米长的竹篙,竹篙的底端嵌装一个铁抓钩,腰后别一把锋利的开山刀,它就是放排的唯一工具。你可千万别小看它,一根小小竹篙,它不仅是放排的工具,到关键之处或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它便是你的保护神,是你的救命法宝。 排下水后,人们一个个就像出征的勇士,一个接一个拉开距离。从此时开始,你要负责把排一直放到目的地,每放一次排,规定四天时间往返。刚开始放排,由于没有经验,没掌握好技巧,闹了不少笑话,刚一上排,站都站不稳,并不是水流急,而是没掌握好重心和位置,你站得靠前也不行,因排的面积太小,加之竹子遇水后很滑,山涧溪流里放排,经常会碰到大石头,一不留神,稍微碰撞一下,你要是控制不好,就会掉到水里去;你站得靠后也不行,稍不注意,排的后面自然一散开,你只能站在一根或两根竹子上面,浮力太小,你必定会从排的中间沉下去,甚至身体会被排夹住。刚开始,我经常弄得像个落汤鸡,身无干纱。有一次掉到水里,把身上背的午餐饭盒也弄丢了,结果那一天只好饿着肚子。农民带的是烤红薯或红薯干,不怕水,可以填补填补一下肚子。后来我也学会这个办法,带几个烤红薯充饥。整个放排途中要经过很多高山峻岭,山涧峡谷,飞流瀑布,悬崖峭壁,虽然两岸有许多美丽的风景,鸟语花香,时而,还可以看到一些珍稀动物,可是,那时,人们却无心欣赏这一切美景。因为每前进一步都充满着惊险,你得全身心投入,全神贯注,不能丝毫分心。放排的辛苦不言而喻,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是很难想像和体会的,当水面狭窄时,基本上要在山涧的石头上拖着排行进,如果碰到两个大石头之间的狭缝时,你必须得跳到水里用自己的肩膀,用力把排顶过去! 还有些路,我们的排根本就不在水里走,而在空中行进,故而,大家都叫它“放神仙排。”主要是因水面窄石头多,排在下面行进很困难,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加快行进速度,农民们凭他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实践经验与聪明智慧,想出了一个省力的办法,就是将山里的树或竹子砍倒,一根接一根等距离横卧在山涧中,放在一定的坡度上,让排在横卧的树和竹子上面滑行。这办法虽好,却十分危险,因为竹排在空中滑行,像一支飞出的利箭,十几个人要分段站立两旁,看到竹排冲来,要用手中竹篙牵引拨正竹排行进的方向。如果竹排对着你冲下来,你要眼明手快顺势撑开。这个时候,竹篙便成了你的保护神,救命的法宝。倘你稍不留神就会被排冲着,不说是粉身碎骨,也要断腿折腰。记得有一次,在我后面的一个排,眼看就要冲到我身边,如果不是我反应灵敏,利用竹篙支撑自己,急忙跳起,真不知当时会是一个什么结果。这还要归功于家父(全国劳模)从小传授给我的武功,练得一副好身板,还算比较灵活,有把子气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每想到此,我的心仍会提到嗓子眼。 人们见过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它是世界上的名瀑之一。而我们放排,要经过三个这样的瀑布,虽然这三个瀑布没有黄果树瀑布那么壮观、水势那么宽、那么大,但是其中有一瀑布的落差比它大,惊险程度一点不比它逊色。发大水的时候,这瀑布发出来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令人惊心动魄。当排接近瀑布时,人要立即跳离山涧,否则人和排将一起掉下前面的万丈深渊。刹那间一声巨响,竹排瞬间就消失不见了,可见瀑布下面的水潭之深。十几米长的竹子,完全沉入潭底,不见首尾,要挨过好几分钟,竹排才从水中慢慢地,慢慢地漂浮上来。那种场景,既惊险,又壮观。 放排当中,除了担心生命危险,就是最怕在中途散排,这是谁都不愿意碰到的事,却刚巧被我碰上那么一回。由于放排沿途要经过很多险滩,碰撞石头滩,久而久之,排就会自然松散。记得那一次散排,当时我就傻眼了,眼看着别人的排,从我的排上唰、唰、唰、一个接一个穿梭而过。那个急哦。不急行吗?如果今天你不把排扎好,与大队人马会合,那么,你将面临明天独自一人走一条布满悬崖峭壁,方圆十数里无人烟、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你会不害怕吗?放排途中本来就没有路,有时没有路就要靠自己拿刀砍出一条路来,因而,我才知道农民身后挎的刀为什么要叫开山刀。 好在我插队时,邻居是个篾匠,平时没事的时候在他家玩,也学会点破篾,还帮他编织一些晒簟什么的。这也得益于家父的教导,艺多不压身,有了手艺走遍天下都不怕;故而养成了我一生好学的习惯。这门手艺,在这个时候,切实帮了我大忙。我学会从竹排中拿一根竹子一破两开,再破成手指宽的竹篾,然后将排扎好,但就在破最后一根竹篾的时候,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一是由于劳累了一天,已经是精疲力竭;二是时候不早了心里着急,只想快一点扎好排,赶上前面的排队;当篾破到最后一个竹节时,按常规是要用手把竹篾往刀口送或推进,因竹子越到根部越硬,可是当时手劲也没有啦,最后一个竹节怎么也推不过去,弄得心急火撩,结果,违反常规把刀往手这边用力一劈,用力过猛,竹子节过了,手却来不及松开,刀直接劈在左手食指和大姆指中间的虎口上,当时伤口白了一下,我看到了自己的白骨头,眨眼便红了,鲜血一涌而出,那时,你说我傻不?看到流血不止,便把手放在水里冲洗,小溪里的水都变红了。心想这可不行,便想到农民用竹屑止血的办法,赶忙从竹子上刨了一些竹屑,敷在伤口上,用一条擦汗的罗帕扎好,血止住了,最终,忍痛将排扎好,赶上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当回到家时,天已大黑,很晚了。深夜煮好饭吃,次日,咬紧牙根又与大家一道,继续履险挣工分糊口。 放木材,相对要轻松一些,因它不能组成排,每根约两米长,每人各负责一段,没有放竹排那么危险。这里就不多叙述。 放排以及我十六岁就上山下乡的历程,至今给我留下许多许多难忘的记忆,也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伤与痛。我们听党的话,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为了那一片热土,流血,流汗,战天斗地,我都做到了,问心无愧。回城后,仍然能很出色地完成领导和上级组织交给我的各项工作与任务,成长为一名中层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有时,我不禁想,知青这代人之所以能在人民中有着特别好的印象与影响,也许是和他们的一些人生经历有关吧。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