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诒瑞坊,一段红色掩护的不了情

时间:2022-02-24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郑宪 点击:
丁家搜集珍藏的照片,前排左二为姚溱。 姚溱 郑宪 1949年2月,一个素色围巾包住脸的年轻人中共地下党员姚溱,走入乔家路151弄诒瑞坊8号丁家的门。 诒瑞坊为新式里弄房,内有9个门户,每户有独立进出的门,两边白石门柱,中间玄黑铁门。丁家上下三层,共五个
丁家搜集珍藏的照片,前排左二为姚溱。
姚溱

      郑宪

      1949年2月,一个素色围巾包住脸的年轻人——中共地下党员姚溱,走入乔家路151弄诒瑞坊8号丁家的门。

      诒瑞坊为新式里弄房,内有9个门户,每户有独立进出的门,两边白石门柱,中间玄黑铁门。丁家上下三层,共五个房间,其中两个亭子间,楼顶有正方形晒台。姚溱入住三楼七八个平方米的亭子间。

      很突然的一件事,在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之际,发生了。

      这是一次特殊的红色掩护,以后被丁家几辈人珍藏于心。而今,因老城厢乔家路整体拆建,往事不能再依附于这幢红白石砖外墙的建筑了,在其即将消逝杳然之际,他们便渴望复盘这一积淀长久的往事,不是炫耀,而是对一段逝去历史的致敬与珍惜。

      丁宅,潜伏的安全岛

      当年,丁家的长子叫丁超,11岁,懂点事又懵懂的年龄。如今他已年过八旬了,他将此故事的前因复述出来。复述的内容,是他多年前辞世的父亲丁仲周的所作所为所言。

      丁仲周时为上海一家纱厂商会的高管。他很早就晓得姚溱的“底牌”,源于姚溱的父亲姚味香是他在纱厂商会的同事,两人私交甚好,讲知心话,不避嫌。姚的父亲是经理,丁仲周为襄理兼会计师。两人还有相同的处世理念,对旧世界的寿终正寝满怀期待。

      但就在光明到来前,发生了一件事:1948年10月,因叛徒出卖,姚溱被秘密逮捕,一段时间杳无音信。为此,姚的父亲“急得团团转”。事情的转机在于姚溱自己“主动出击”。那日晚,在上海威海路一幢楼的二层,正被审讯的他乘看守人不备,破窗一跃入街市,不仅自己受伤,还压伤一路人,引来四周惊诧群观,遂上了报纸社会新闻版。尽管人被押往提篮桥监狱了,但此时党组织已获悉案情,迅速出动“四条内线”,将其救出。

      人被救出,需寻一处所,将其隐藏起来。思前想后,姚的父亲私告好友丁仲周:一段时日,府上可否多置一双碗筷,安顿这个“造反的少爷”?丁仲周闻之,心有灵犀地点头一笑。两个老友的手重重一握。一切尽在不言中。

      至于丁超,他当年自然不知道姚溱的身份背景。他只是看到一个似被霜打后病恹恹的陌生人入宅,但此人思路特清晰,言语诙谐生动。丁超其时在学校读书,很贪玩,各门功课成绩极差,但非常喜欢听姚溱讲读书励志的历史故事。而当年姚溱到家时,父亲丁仲周告诫儿子,无事不得打搅来客,一是客人来养病,二则来客有要事在身。丁超人小,却从不惧生,平时家里楼上楼下,人来人往甚多。父亲的家乡是启东,启东的几个“娘娘”,也是当年“隐蔽战线”的人,参加过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南下就住他们家。她们教他唱的一首首迎接光明的歌曲,其中一首歌《你是灯塔》,里面几句:你是灯塔,照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丁超能够琅琅唱起来。灯塔和舵手是谁?在这个老城厢的屋里厢,他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

      丁超当年不知道的是,姚溱来此隐蔽前夕,曾拖着虚弱的身体,慢慢察看过他们家附近的周边环境:诒瑞坊的前门在坦直的乔家路;后门一侧向着窄仄的药局弄,静而不杂;出来,往西北方向,走上蜿蜒的弄堂小路。那高低不平的弹硌小路,是姚溱预设的遇到意外时紧急撤退的路。这隐蔽的可进退的街巷之路,七兜八转,能在20分钟内穿插而出,最终步入一条宽阔大道——南市的蓬莱路,随即迅速隐入市中心。就在诒瑞坊前门向东不远的143号,当年也是一个地下党的交通站联络点,有人以银行职员身份做掩护,兼行暗中保护之职。

      故,姚溱得出结论:“此处,是个潜伏的安全岛。”

      晒台上,看解放上海的“焰火”

      少年的日子,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历经沧桑的脑海里,现在跳出来印记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人到耄耋的丁超听闻此语,露出灿烂的笑:那年,在家里的四方晒台上,和秦上校一起,看解放上海的“焰火”。

      此话怎讲?

      关于秦上校,当年也是听父母辈所言:是姚溱的一个笔名,他曾在上海的《中国建设》杂志任编辑,既以此为掩护,也在上海的报刊圈内,以“秦上校”之名写文章,评军事战事,臧否天下事,颇得名望,用现在的话说,拥有“一大圈粉丝”。哪天秦上校在报刊的专栏发声,这份报刊必需加印。

      养伤潜伏,在丁超母亲丁太太的护理下,姚溱的身体在慢慢好转,虚弱的声腔显露亮色。他话不多,但一开口,少年老成,抑扬顿挫,就是个时局在胸的军事评论家。描绘国内外历史上的著名战役,以及正在推进的全国解放战事,画面感强,一语中的,且料事如神。在丁超眼里,他是神一般的存在。再以后,随着春天的到来,解放军的脚步声一步步逼近上海,姚溱则越来越多地将自己关在屋内,看书,写字。一个个夜晚,灯火不灭,甚而通宵达旦。这也是大人们后面的追述:在这里,姚溱按党的指示,在酝酿撰写上海解放后第一张崭新报纸的重要内容。而在丁超眼里,三楼亭子间彻夜不息的灯照,那个带病执笔不辍的劳作身影,是一种对他今后追求知识及理想的激励和刺激——一个干大事的人,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不屈不挠——也算他以后一生的获益体悟。

      1949年5月20日前后的日子,上海巨变前光影闪烁的天空。夜里,姚溱难得从亭子间里走出来,邀请丁超:“走啊,我们去晒台上看看风景。”

      丁超高兴地一蹦而起。

      他们一起登上家里三楼靠近亭子间的晒台。晒台就高出亭子间几级水泥台阶。这里是整个楼的制高点,视野开阔。除往南的乔家路方向被高高的防火墙遮蔽,其他东、西、北方向的物体皆一目了然,放眼还可见浦东。他们晓得解放军正在胜利挺进打过来。月浦方向有隆隆炮声,曳光弹在头顶上不时嗖嗖地飞闪而过。

      丁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我们是不是在看节日焰火?”

      姚溱笑起来。这个秦上校,既是军事理论家,还对各种武器发出的射击爆响的声音辨析如明镜。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还是一个现代武器专家,世界上的海陆空三军,武器装备谁先进谁落后,谁掌握世界领先的尖端技术,他都可循循道出,侃侃分析,层层解剖。那些天,他的喜悦写于脸,侧耳在谛听,听一声又一声打炮的声音。他在辨别炮击里“每一声不一样的响动”,然后对丁超说,这是哪一种炮,是哪一门大小口径的炮打出来的炮弹。他们还一起爬上斜斜的屋顶,俯瞰脚下老城厢密密如网的街巷,各式房屋的造型,在“焰火”的簇簇亮色中期待好日子的靠近。姚溱说的话里,丁超印象最深的是言简意赅的几个字:“枪炮不响,彻底解放,百姓安康。”

      现在回想,那几个夜晚,是姚溱最放松的日子——即将解放的日子,心向往之的日子,不用言说但能体悟快乐心情的日子。

      亭子间样貌,保留了一个甲子

      姚溱住过的三楼亭子间,有两面方向的绿色木窗,一面朝西,一面向北。木窗内垂着米黄色的纱布窗帘。朝北的墙面上悬挂着一幅黑框的国画,上有松鹤相携,松树干枝叶遒劲,鹤立俊逸。墙角一架单人小铁床,红白条纹床单,折叠齐整的墨绿色布面的被子,被子上压着一只白色绣花的软枕。北窗下,一米多宽的长方木桌,铺展着一块洋红的桌布。桌上靠床沿,一盏有年代的黄铜色小台灯。桌上还置放着搁毛笔的圆瓷笔筒、一个扁圆的插花瓷瓶。

      姚溱在此前后居住时间共3个多月,以后,亭子间便一直以这样的样貌存在。姚溱睡过的床,写过字的桌,发过光亮的台灯,丁仲周在世时告诉大家:不要去动,保留原样貌。即便以后家里一个个人在这里起居,打扫过后,模样再恢复依旧。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姚溱曾偕其夫人一起上门,紧紧握住“丁伯伯、丁伯母”的手,互诉那三个多月的“感恩和遇见”,并对丁超击掌鼓励:“小阿弟,解放了,好好读书啊!”丁超闻之,脸赤红,窃下决心,4年后一举端去差生帽,奇迹般考入沪上顶级的上海中学。之后,一纸调令,姚溱转赴北京,彼此骤分南北。而令丁仲周唏嘘不已的是,世交老友姚溱的父亲姚味香,在解放初期受命从上海返回老家南通担当要职,刚赴任,便不幸因病去世。

      新中国成立后,姚溱曾担任过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及至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在那个动乱年代,刚烈的姚溱不幸去世,时年45岁。乔家路151弄诒瑞坊8号内的人,被泰山压顶乌云蔽日般,震惊,黯然,一片静寂。

      但那个亭子间依然保持原样,即便在他蒙难的日子,及以后很长的时日。尽管没人再说保留原貌的话语,但保留依旧,情分依旧,怀念依旧。那个年轻有才、激情勤勉、干练沉稳的形象,连同秦上校精彩的“军事理论”、音容笑貌,总在身边绕梁回响。

      春夏秋冬十二载,终于,1978年,云开日出,拨乱反正,扬眉吐气,逝去的姚溱得到很高评价: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告慰先人,告慰逝者,告慰周围关爱他的人。睹物思人,丁超说,这是一间令家里所有人感慨万千的亭子间。

      及至2009年,全家人聚集,商议,定案:家中的卫浴条件再不改造,实在无法跟上时代脚步,这间留下多少念想的亭子间,由大哥丁超设计,被改成一间有抽水马桶和洗浴缸的卫生间。

      挥手自兹去,告别往日景。心中还有痛,更有深深不舍。惊回首,这间长久保持一个样貌的亭子间,经年岁月,竟是厚厚一甲子。

      怀念,在“诒瑞方欣”里绵长

      那天,我跟丁超的儿子丁旭冬一起,行走在很快要改造拆建的老城厢巷街。这边红房子,对面灰房子,四周静悄悄,说是当年姚溱在这里走,也这般静悄悄,只是弹硌路成了水泥柏油路。出药局弄,弯过一段路,便到了有着幢幢黄色、灰色楼房的梅家街,脚下是阴湿的水泥地,路逼仄,墙壁就显得高耸。往右前方看,还有更小的路径延伸。有的路面,现在还是方石砖,显出历史沧桑。折路一弯,已经走出梅家街,步入光启南路,说明这条路和徐光启的重要关联。有红砖的墙,挂衣的铁架。一辆旧自行车,靠着沿街的墙角。光启南路一路行,路面渐宽,一色整齐的鲜黄色外墙的建筑,三层四层,路面平崭,红色高大的门窗,竟有点欧洲小镇的风味。站立路街中央,仰头望天空,五线谱般的电线铺向高处和远方。再往前,走过鸳鸯厅弄,路面一下豁然,大马路格局的蓬莱路已经在前。蓬莱路一路东进,便是宽阔繁华的河南南路。

      丁旭冬说,祖父丁仲周、父亲丁超和当年中共地下党员姚溱在老城厢家中的“邂逅”,为共和国即将诞生前一次静静的掩护潜伏,时光从冬到春,白驹过隙般一掠。而在他听来,更像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传说”。在他后来的许多年,则是一直触摸着这传说的“物质内容”:那间姚溱住过的亭子间,睡过的那张床,也是他从小到大及成人后,数不清多少岁月地起居过。“幸运和光荣,时时泛涌心头。”

      遥想公瑾当年,谈笑生死,亭子间,晒台顶,樯橹灰飞烟灭,迎来上海解放。

      有情感的人,总要念想牵挂过往的人、过往的事,即使时光隔得很远,即使当年的画面就是短短几幅,话语短短几句,回味总无穷。丁家人想念姚溱,用自己默默又独特的方式。其实现在家中的人,当年直接见到及对话姚溱的仅丁超一人,但怀念前人,似为全家人共同的事。他们一起搜集每一张当年姚溱在报纸刊物上的照片、代表国家一次次出访归来的影像:访苏联,出访古巴,访问拉丁美洲。有张照片上有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边上就是姚溱……

      曾师从著名的陈从周先生、精于建筑设计的丁超,年纪大起来,还创新了一种画:餐巾纸上的钢笔水彩画,十几分钟,只要灵感来,一笔连续绘就。他画老城厢建筑、街巷、行走骑车的人、凌乱的电线杆子、错落的商家。画在餐巾纸上的老城厢,充满世俗风情,还被取了一个前瞻而伤感的名:消失的风景。

      在这即将消失的风景里,姚溱曾有声有色地待过,走过。

      丁家,由丁超起头,家里六个兄弟间,建了个微信群,称“诒瑞方欣”,意思是说:即便过去的物、过去的事似为乌有了,但好的无形的东西会代代传承,细密绵长,一定是会方兴未艾的。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