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学霸黄联元的成才之路

时间:2021-10-30来源: 故人旧事2020 作者:文/颜坤琰 点击:
如今一提起学霸,人们自然就联想到其坦途无垠,前程似锦,会一帆风顺地成为有用之材,成为国家的栋梁。但上世纪五十年代,不少学霸的成才之路却曲折艰辛、甚至充满坎坷。 庄子说得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通过锲而不舍地努力,通过奋发图强的工作,也终

 
如今一提起学霸,人们自然就联想到其坦途无垠,前程似锦,会一帆风顺地成为有用之材,成为国家的栋梁。但上世纪五十年代,不少学霸的成才之路却曲折艰辛、甚至充满坎坷。
 
庄子说得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通过锲而不舍地努力,通过奋发图强的工作,也终于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荣昌中学高57级1班的尖子生黄联元,就是这样一位在不断拼搏中砥砺前行,最终抵达光辉彼岸的学霸。
 
一 过目成诵 品学兼优
 
我与黄联元同窗六年,情同手足;我们班上的女生刘汉义,与他在昌元镇小学就是同学,她说,黄联元读小学时就是尖子生,他是天份很高的那一类学生。小时候,祖父教黄联元和堂兄黄联魁学唐诗,黄联元读一两遍就能记住,而黄联魁读十遍八遍还记不住,祖父说黄联元有过目成诵的天赋。上学后,从小学到高中他的学习成绩都十分优异,在班上总是名列前矛,高中时他还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呢。
 
黄联元中等身材,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脸庞,犹如一颗圆圆的地球仪镶嵌在颈项之上。他宽阔饱满的前额,就像希腊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那颗充满智慧的头颅。他两眼炯炯有神,五官清秀,轮廓分明,唯一的遗憾是四肢皮肤干燥皲裂,就像蛇皮一样,于是好事的同学便给他取了一个“蛇壳”的绰号
 
50年代,学生在街上碰见老师是要行礼的,我们随便点个头就了事,可他无论是见到班主任或是科任老师,都会毕恭毕敬地向老师行一个鞠躬礼,历史老师萧仁静曾风趣地说:“黄联元真是个知书达礼的读书郎。”
 
黄联元学习轻松自如,从不读死书。上课心无旁鹜,用心听讲,早晚自习认真做作业,好像很少有难到他的习题,考试门门功课都是5分(当年学校实行5分制)。有一次几何考试,李永高老师出了一道难度很深的题,全班没有几个同学做对了,黄联元是做对的几个同学之一。他的解法另辟蹊径,独出机抒,李永高老师在课堂上特别夸奖了他,说他肯动脑筋,解题方法更清晰更简洁。
 
全面发展的黄联元,下课时间喜欢打乒乓球,下课铃声响过,他就争先恐后地去抢占乒乓球桌。经常与他对垒的、是同样喜爱打乒乓球的林雨苍,他们扣球、削球、抽球,样样技巧都十分娴熟,两人球艺在伯仲之间。黄联元生性乐观、活泼,爱说俏皮话。
 
我们班上年龄最大的是彭高卿,高三那一年他都二十四五了。有一次,他穿了一件肩头有个破洞的已泛白的蓝色中山服,黄联元跟他开玩笑,用手指去戳了一下那个洞,然后念了一段顺口溜:“人大二十五,衣烂无人补,若要有人补,再等个二十五。”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却气得彭高卿咬牙切齿,他一边去追打,一边高声喊:“蛇壳,你跑不脱!蛇壳,你跑不脱!”,黄联元像脱兔般一溜烟跑到教室外去了。
 
彭高卿成绩较差,作业做不起的时候常常求助于黄联元,黄联元总是耐心细致的启发他,给他讲解怎样求证,怎样解题,对彭高卿的学习给予了极大帮助。
 
二  家庭羁绊 壮志难酬
 
黄联元家住昌元镇外南街谭家坡黄家花园,祖父黄维翰早年在上海做夏布生意,后将积蓄带回家,在直升乡买了30多石(“石”在此处应读“担”音,是解放前计量田土的单位——笔者注)田地,于是解放后被划为地主成份。父亲黄必鸿是国民党军队某部无线电台台长,叔父黄必仁是国民党杨森部队二十军中校参谋。
 
解放后,其父在大南街开了一间文具店,维持一家人生计。1955年,父亲因历史问题,在镇反运动中被捕,判刑劳改,发配新疆,后客死异乡。母亲迫于无奈,带着两个年幼的妹妹回了武汉娘家,撇下黄联元与年迈的祖父,及堂兄黄联魁,祖孙三人相依为命。
 
严峻的家庭环境,并没有让少年黄联元扒下,他没有颓废沮丧,没有怨天尤人,他依然活跃在荣中校园。不仅发奋读书,还积极参加少先队和班级的各项活动,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少年,他立志要成为一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高三年级,黄联元全心身投入高考备战,抓紧一切时间复习功课。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他很自负地报考了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扬海内外的知名学府。1957年7月,黄联元胸有成竹地走进了内江二中考场(当时荣昌没设考场——笔者注),当最后一张试卷交出后,他面带微笑,信心满满地回到住地。后据阅卷老师透露,黄联元的数学得了满分,其他几科也都考得很好。
 
黄联元难掩心中的喜悦,回家对堂兄说:“哥,我要上大学了,你要为我准备点学费哟!”当时,祖父在外南街一医疗合作社坐堂行医,靠微薄收入维持祖孙二人的生活;堂兄在河包镇德和二小任教,收入稍稍宽裕些,所以黄联元希望堂兄能为他筹集上大学的学费。
 
1957年夏季,全国上下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右斗争,高考录取通知书推迟了两月才发放,原因是要在新生录取中进行严格的政审,凡是地富反坏右及关管杀人员的子女,一律不予录取,黄联元的大学梦被嘎然碾碎。
 
三 彷徨路上遇贵人
 
我因患有肺结核,没能参加1957年的高考。翌年春,我来昌元镇探望黄联元,他当时在后西街小学代课。我们相对慽然,断了升学之路,对黄联元的打击是沉重的,但他并没有沉沦,也没有一蹶不振,他依然笑对人生。
 
在谈到今后的打算时,他说:“教书也好,有机会学个技术也不错,天无绝人之路!”我为他的肺腑之言感到振奋,我相信他不是懦弱之辈。随后他又在双河农中,红旗农中等校代课,不管是语文教学亦或是数学教学,他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他启发式的教学深受师生好评。
 
五六十年代,荣昌县政府大院是可以随意进出的。院内的黄桷树下安放有两张乒乓球桌,供机关干部业余时间娱乐。黄联元没事时,总爱去过过球瘾。距乒乓球桌不远处,就是县劳动局办公室,南下干部、山东人、县劳动局长刘安邦,工间操时也常来与黄联元对垒厮杀。
 
一来二往两人便熟识了,刘局长看黄联元才十八九岁,又聪明机灵,问他有正式工作没有?黄联元说没有。刘局长问他愿不愿去重庆读书,黄联元喜出望外地说,当然愿意。于是,刘局长便安排黄联元参加建工部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施工员培训班学习,学制一年,黄联元以优异的成绩结业。随后,他进入荣昌县建筑修缮合作社,当了一名施工员。
 
四 不愧是荣中高材生
 
1984年9月,黄联元获得去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人教育部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进修的机会,学制三年。每学期要到学院本部集中授课和考试,其余时间是自学。此时,身为荣昌县建筑公司经理的他工作很忙,白天要跑工地,绘施工图,只有利用业余时间做功课。为了按时完成作业,他不顾寒暑,废寝忘食,有时到凌晨鸡叫了,仍然聚精会神地沉浸在作业和功课之中。
 
他以勤补拙,所以门门功课都学得深,学得透,学得扎实。比如英语这门课程,对于40多岁的人来说,要学会弄懂是件非常难的事。但黄联元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每天坚持不懈地记单词和句型,朗读背诵课文,硬是在英语考试时得了满分。他家客厅墙壁挂着一幅书法:“学海无涯”,那正是他的座右铭。
 
1987年仲夏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黄联元的电话,说他正在建工学院学习。下班后我从石桥铺赶到沙坪坝去看他,当时他正在宿舍里就着昏黄的灯光阅读《材料力学》。其他同学都逛街去了,惟独他还在用功。他说,已是奔50的人了,记忆力不如年轻人,我得笨鸟先飞,不然就赶不上趟了。
 
一天,建工学院的樊老师神情严肃地走进课堂,问:“哪一位是黄联元同学?”黄联元有些诧异的迅即起立,樊老师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然后又说:“请坐下。”接着对全班同学说:“黄联元是班上年纪最大、但学习最勤奋,作业最工整,成绩最优秀的同学,他不愧是荣昌中学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希望大家以他为榜样,努力学习,在结业时考出好成绩!”……
 
五 荣昌建筑业的翘楚
 
从1960年初进入荣昌建筑修缮合作社,到1999年解甲归田,黄联元在荣昌建筑业整整工作了40年。他负责施工建造的房屋有上百栋,包括办公用房,学校校舍,职工宿舍,以及安陶厂等单位的厂房。六十年代中期,三线建设热火朝天,黄联元在修建军工企业益民机械厂和华江机械厂的工程中竭尽了全力。“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建筑业的信条,所以,在施工中他牢牢把握质量关,工作细致入微,大小工程都一丝不苟。
 
1970年至1976年,荣昌县建筑公司为国营望江机器厂修建厂房和宿舍,黄联元与工人弟兄一样吃粗茶淡饭,住四面透风的工棚;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免去后顾之忧,他甚至把家都搬到工地,在望江厂整整待了6年。经过他的精心组织和严密施工,望江厂的工程质量优工期准,受到望江厂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好评,称赞他为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
 
经过前后两次的理论学习,和多项重大建筑工程的磨练,黄联元全面掌握了设计制图、施工预决算等技术技能,成了一位优秀的建筑师,他的实际经验和理论水平,在荣昌建筑业是首屈一指的,他成了荣昌建筑业的翘楚。
 
在兼任一公司经理期间,面对公司业务不足,老弱病残工人多,资产少,设备差,困难重重。他本可以一走了之,因为县商业局、电力公司、县建筑勘察设计室等单位正要高薪聘请他呢。
 
但是,在困难面前低头不是他做人的本色,他要与300职工共进退。他深入第一线,主动解决矛盾,处理分配上的问题,狠抓工程质量,使一公司面貌焕然一新。由于黄联元不吃请,不受礼,人品好,重质量,守信誉,业务接踵而来,公司打了一个翻身仗。
 
在一公司的体制改革中,黄联元的工作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公司职工的一致好评。鉴于他取得的优秀成绩,1997年,荣昌县体改委准备在《荣昌报》,荣昌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宣扬和报道,但他谢绝了,他说:“我老了,要宣扬就宣扬年轻人吧!”
 
2006年的一天,谢守亿同学正在县政府隔壁的时珍阁药房买药,黄联元急匆匆地从门口经过,谢守亿问他到哪里去?他说去参加一个工程鉴定会。
 
谢守亿便说:“你真是老骥伏枥退而不休啊!”退休后的黄联元,由于有丰富的建筑施工经验,办事清正廉洁,工作认真负责,荣昌县建委便多次聘请他为建设方代表,如海棠广场,广电大楼等工程项目。后来,县审计局又聘请他担任多个项目的总审,如峰高植物园,荣昌县体育馆,荣昌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住院部大楼,荣昌北部新区,南北干道,海棠大道等项目,在他认真负责的审计下,为国家节省了大笔资金。
 
在监理广电大楼工程时,他不顾年迈体弱,坚持爬到每层楼去检查质量,一根梁,一根柱,甚至一节钢筋都不放过。有一次,包工头陈某某想把梁柱的钢筋规格缩小,以减少费用,黄联元坚决不同意。
 
晚上,陈某某送来一大笔钱,要黄联元高抬贵手,黄联元将他拒之门外,对他说,你要缩小钢筋尺寸,我就不当这个监理。事情闹到县建委邹荣芳主任那里,邹主任坚决支持黄联元的意见,必须不折不扣地照图施工。
 
事后他对家人说:“以后任何人送来钱物都不能收,要落个好名声,保持晚节比钱财更重要。”
 
六 终身难忘母校的培养
 
1981年黄联元被提拔为荣昌县建筑工程公司经理兼法人代表,1991年荣昌县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成立时,他又升任总公司副总经理兼一公司经理。1988年被四川省职称改革工作小组评为工程师,1999年评为高级工程师,同年,黄联元被重庆市教育科研所聘为《建筑结构施工专业双元制实验》主研人员。
 
九十年代末,鉴于他在建筑技术和建筑理论上取得的成就,被选为重庆市建筑学会理事,这是省级学术机构对黄联元的肯定。当年的学霸黄联元,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奋斗,终于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他的成功是他几十年辛勤付出的结果,也与他在荣昌中学接受的六年教育和培养分不开,荣中不仅授予他学识,还教育他怎样做人。
 
1987年夏,我去重庆建工学院看望他时,他就曾经对我说过,能在三年大学学习中感到应付自如,并取得较好成绩,能在工作上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与中学时代所接受的教育、打下的基础分不开,我应该好好感谢母校!诚哉斯言!我觉得黄联元成才之路固然艰辛,但是不经风雨又怎能见彩虹!他的成功不仅是他一生付出的收获,也是对荣中母校最好的回报。
 
为了报答母校,为母校作点实实在在的事,1992年,荣昌中学在修建东大门时,黄联元以一公司经理的名义向母校捐赠了一百平方米的红色大理石墙砖,受到母校师生的欢迎和好评。捐赠虽然微薄,但它却表达了一位热爱母校学子的一片心意。
 
黄联元2010年1月因急性肺炎谢世,享年71岁。
 
说明: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黄联元夫人张先容、两位妹妹、堂兄黄联魁,以及同学朱其德、刘汉义、谢守亿、叶钟嗣、林万荣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笔者在此一并鸣谢!
 
作者简介:
颜坤琰,籍贯重庆荣昌,汉族,生于1939年,大专文化;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退休前在重庆啤酒集团公司工作,曾任分公司副总经理等职。
少年时代爱好文学,1980年代开始业余写作,出版酒文化专著两部:《啤酒趣话》(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993年)、《世界啤酒大典》(重庆出版社出版,2001年)。《世界啤酒大典》获2002年重庆市首届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
退休后主要从事文学家传记故事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国际副刊》《人民政协报》《名人传记》《世界文化》《读者》及《红岩》文学双月刊、《文史春秋》《今日重庆》《红岩春秋》《重庆政协报》等中央及省市报刊、以及美国《侨报》发表作品百余篇。2013年12月,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血与火的年代——文学家在重庆的抗战。

责任编辑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