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证实消息是否准确,我急速给重庆邹盛永打了电话。消息是肯定的。紧接着,手机上看到了“晓航远航”的讣告。 消息确定无疑,无声的泪在心中流淌。25年的友谊、多少次在一起的相遇、相逢、相交,以及他的音容笑貌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初识晓航,是在上个世纪末。1996年我还在新华社工作之时,为了纪念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30周年之际,我发出了《中国知青人生感悟录》的征稿启事。不久就收到了一篇题为《不要为苦难加冕》的文章,署名湖北知青刘晓航。那时,知青中《有悔无悔》之争非常激烈,他的文章观点明确、言辞犀利,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此后我陆续又编辑过两本书,《我的后知青时代》和《中国知青婚恋纪实》他都是忠实的投稿人,也是我书中的编委和顾问。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99年8月24日,《中国知青人生感悟录》研讨会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举行。参加会议的有著名知青作家叶辛;陆星儿;上海《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纪检书记、著名知青张韧;知青名人柴春泽;全国知青品牌第一人——四川知青企业家官国柱等。刘晓航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他留给我的印象是健谈、随和、热情、坦诚。但因时间紧,我们并未深谈。 真正了解他,是在1999年10月,我应湖南知青李建中的邀请,与老伴到湖南研究关于出书的事,晓航得知我们在湖南,一再邀请到他那里。 令我感动的是,他为了让我们住在他家说话讨论方便,竟然将妻子事先安排到外地出游。湖北几天,他亲自带我们四处游玩,晚上回来谈论关于知青的话题。仅仅一面之交,就如此这般真诚接待,可见此人待友多么真诚。此事让我感动至深,终生难忘。 2000年,我居家移居北京,记得春节他还千里迢迢给我发来贺卡,祝贺我乔迁之喜,小小贺卡,情谊深重,我一直保留至今。 2001年秋,由厦门文联主席、知青作家谢春池组织的会议,我们又见面了。出席这次会议的有老知青名人侯隽、撰写中国知青史《初澜》和《大潮》的作家定宜庄、刘小萌,还有一名特殊人物就是云南知青大罢工的总指挥丁恵民。丁恵民带着他两万多字的回忆录《十年磨一剑》,分别让我和刘晓航看。文章写的深动具体、十分感人。当时我就有一种冲动,想把它写成一本完整的纪实文章。但因一贯的惰性始终没有行动。可刘晓航确是个有心人,他不畏艰辛,不辞劳苦,多次自费往返云南、上海,北京、成都、重庆等地,深入调查了解,走访了百十多人,经过几年的辛苦,终于写出了传世之作《我们要回家》。他为云南知青、也为全国知青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一座可歌可泣的丰碑。 2008年,我在《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部编辑《中国知青大型画册》时,他还专程去北京看望我。因他的到来,致使我们在京的《人生感悟录》编委小聚并合影留念。 2013年,《我的后知青时代》首发式在珠海兆业集团举行,我照例邀请了好友刘晓航。不争气的我,200多名海内外朋友邀请来了,自己却病倒了。晓航此时比谁都着急,他跑前跑后,帮我招呼客人并替我主持讨论会。他在会上慷慨激昂的发言,给与会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四川绵阳知青王守见的美篇里,留下来他激昂的声音和健壮的身影。 断断续续20多年,记不清见过多少面。也记不得聊过多少回,只记得他每出一本新作,都要第一时间寄给我。如今,他不辞而别,驾鹤西去,虽说人人都会有这么一天,但未免有点走得太急,让这些好友们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消息传来惊得半天头脑一片空白。惊愕之余查看手机,一日之内各地知青群追悼声不断,可见他的为人之一斑。 晓航兄倾其一生之力,为一代知青奔波劳碌、著书立说,赢得了广大知青的爱戴和美誉,也是他今生修来的福分。愿晓航一路走好,让我们下辈子再做好朋友! 刘昕 2021年10月24日星期日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