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中)和梁波罗(左一)在圣淘沙游览
话剧《镀金》,邻家大叔(孙道临饰)鼓励青年(张瑜、梁波罗饰)勇敢追求真爱 一九八五年张瑜、梁波罗在新加坡 梁波罗演唱马来西亚歌曲《丹戎加东》 艺术团成员(左起)张瑜、王馥荔、梁波罗、顾永菲、吴海燕在观众见面会上 ◆梁波罗 2021年10月3日,我国将迎来与邻邦新加坡建交31周年。孙道临老师在中新正式建交前做了一件有利于开拓中新文化交流的善事。抚今追昔,追思无限,道临老师对艺术的敬畏、敬业、对同仁的关爱提携,尽显大家风范。 思念 犹如涓涓细流 前些日子,在央视频App上,一条短视频吸引人眼球,令我惊喜万分:“黑白经典,全新复制——首部4K彩色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近期公映,敬请期待。”我半信半疑地点开视频,果然这部再熟悉不过的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黑白故事片以彩色片全新面貌跃然眼前。 视频中先烈们个个鲜活灵动起来,令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惊叹如此神奇的新技术赋予老电影以新的生命,道临老师的五官那么俊朗、坚毅,脸庞经过染色更显立体和充满活力……同时我注意到点击量已达217万,可见,看过影片的老观众期待通过彩色版重温旧梦;更多年轻人则希望通过此片一睹旧片芳华。可以预见这部修复片将引起观影热潮。 兴奋之余,不免想起李侠,想起道临老师,尤其是片尾那句台词:“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不时会在耳边响起,在观看同名舞剧的剧场里,在岁月静好的睡梦中……倏忽道临老师离开我们已整整十四年了,我们何尝不经常想念您呀?思念如涓涓细流,无时不流淌在我们心间…… 无独有偶,近闻2021年10月3日我国将迎来与新加坡建交31周年,这意味着“龙狮共舞”将谱写新的篇章。华裔是新加坡多元社会的族群,尽管中国电影早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狮城掀起过一阵热潮,但新加坡华人寻根的潜意识中急切地希望通过电影了解新中国,于是电影成为极佳媒介,成为中新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孙道临老师恰是在中新正式建交前做了一件有利于开拓中新文化交流的善事。抚今追昔,追思无限,这件往事显得越发清晰,令我心潮难平。 深夜 磋商演出细节 犹记得1985年5月中旬,中央电影局应新加坡中侨集团董事长林日顺先生邀约,组建中国电影明星艺术团作访新演出,委任正在上海编撰电影剧本《孙中山》的孙道临为团长并担任艺术总监。此次代表团成员来自全国各地:郑振瑶、程之、陈述、张瑜、王馥荔、顾永菲、张伟欣及我,还有歌唱家高曼华、罗魏、李秀文、谢莉斯、王洁实、舞蹈家热依罕,及由赵宝昌领衔、拥有三十多名演奏家的中国电影管弦乐团。按计划,我们将从5月19日起在“丽宫戏院”演出编排不同内容的三套节目,共计十场。与此同时,在中侨综艺院线黄金戏院举办的“中国电影节”推出《高山下的花环》《邮缘》《红衣少女》《华佗与曹操》等八部影片,与此次访新演出交相辉映。林日顺先生将此举动称为“艺坛盛事”,显然是经过他一番苦心经营的。 艺术团一行51人是作为北京-新加坡通航的首批文化使者抵达樟宜机场的,新加坡航空公司特地将熊猫造型的银饰物件作为此次首航的纪念品,人手一件庄重又典雅。由于此次为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民间访新艺术团,故当地群众摆开了盛大的阵仗来欢迎我们,给每位团员胸前都佩戴上一串鲜艳的花环。 5月17日晚,甫抵新加坡的中国电影明星艺术团全体成员参加了在香格里拉花园酒店的开幕仪式,与观众见面并表演节目。尽管三套节目在北京已进行过联排,但所有成员仍赶往加东剧场排练。新加坡的五月已相当闷热,此时已是深夜十点半了,为了把控节目质量,道临老师仍一丝不苟地与工作人员对舞台音效及灯光效果逐个作局部微调和修整。待大伙儿试台结束返回酒店已是凌晨一点了,道临老师仍留在现场与相关技术人员和东道主林日顺先生磋商细节呢! 妙算 孙团调动全员 当年总人口275万的新加坡,一般接待国外演出最多不超过三场,我们这个团竟将连演十场,不禁令人有些担心。为了此次演出的圆满成功,孙团长几乎调动了每个团员的潜能,一人身兼数职。例如,王馥荔、吴海燕和我既是主持人,又是歌曲、戏曲演唱者,还是话剧演员,尽可能地发挥每个人最大能量。以两幕话剧《镀金》为例,其体量足以支撑半台晚会,出场人物众多,自然是演员组的重头戏。道临老师在该剧中饰演一位仗义执言的市井百姓,他支持男女青年追求自由恋爱,揭露双方家长的伪善和贪婪,他特地为角色设计了一个手不离蒲扇的习惯动作,只见他手执蒲扇,嬉笑怒骂,针砭时弊,指桑骂槐……让新加坡观众意外地领略到他深藏不露的喜剧天分,这个幽默诙谐的邻家大叔不时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剧中需要大量的群众演员:侍者、宾客、车夫、警察……孙团长神机妙算,发动乐队成员从演奏家到乐手纷纷披挂上阵,粉墨登场,红花绿叶,笑嗨丽宫! 孙道临老师在1984年曾因公来过新加坡,他向我们形容这个胡姬花的故乡——城市美丽,人民热情。此次他在行前写就了一首诗《你好,新加坡》念给我们听,大家一致为之喝彩,认为表达了中新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他请赵宝昌同志编配成歌曲,由高曼华、罗魏演唱,并决定在首演当晚由他本人朗诵作为序诗呈现给狮城观众。 演出 掌声经久不息 也许北京与新加坡温差过于悬殊,加之这些天舟车劳顿、鞍前马后,演出前一天道临老师突然失声,一贯如此优雅、华美的声线,顿时云遮雾障,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几位歌唱家纷纷自荐“急救疗法”,他一一谢绝,原本准备接受各大报刊的采访活动也被迫紧急叫停。 首演在“丽宫戏院”拉开帷幕的当天,门票售罄,连主办方亦难觅余票,有些观众专程从印尼雅加达和中国台湾飞来捧场,剧场的祝贺鲜花花篮也把大厅挤得满满当当的。在热烈的掌声中,道临老师率先登场,穿过侧幕边一众关注的团员,往台中站定,如定海神针。“你好,新加坡,我来了,我来了”,乍一开口,迎面博得“碰头彩”,作为主持人的我,听得真看得明,尽管他音质略显喑哑,但气定神闲,激情澎湃,但见他气沉丹田,语出肺腑,声情并茂,字字铿锵,尤其念到结尾,嗓音逐渐恢复了明丽。他“将祝愿未来,祝愿美好的生活”重复了一遍,加重了语气,提高了音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希冀!台下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那夜他用诗句点燃了狮城。 出访前我和孙团长商议,是否可演唱一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曲与观众互动?后经新加坡友人的建议,我决定演唱当地的民歌《丹戎加东Tanjung Katong》,歌曲以马来语和普通话双语呈现。演出当天,现场观众似乎被双语演绎的表演形式打动,再加上与旋律产生的共鸣,先是低声哼唱,后来发展为朗声合唱,把演出推向了高潮,效果出其不意地好。返场时,在侧幕旁观看的孙团长含笑拍拍我的肩膀说:“马来小哥,不错哦!听这掌声,Encore(返场)去吧!”兴奋地把我推向舞台。 接下来的九场,我们以歌唱、戏曲、演奏、舞蹈、相声、话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与新加坡观众建立了亲密的联系,有个别观众连看三场,很多观众与我们成为知心朋友。最有趣的是,艺术团充分尊重观众的意愿,根据他们的反馈和喜好来确定告别演出的节目单。临别前夜,孙团长即兴创作了一首新诗《再见,新加坡》,作为对首场的呼应。那晚,他声音洪亮、通透,惜别的深情似绵长的电波飘逸在新加坡的夜空…… 诗中写道:再见了,新加坡……明天我们将向着祖国远航/我们的心头都闪动着一个灿烂的海洋…… 转瞬36年过去了,我们始终徜徉在怀念的海洋里,对那次新加坡之行我记忆犹深。孙老师的音容笑貌、一颦一笑都恍如昨日。他所表现出的诗人气质、学者风度,令人难忘。无论是在片场或舞台,对艺术的敬畏、敬业、对同仁的关爱提携,始终如一,尽显大家风范!今年恰逢孙道临老师冥寿百岁之诞辰,遥祝孙老在天国依然玉树临风,诗韵悠长……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