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认为,上海书店(上海图书公司)的历史是一部坚守专业的历史,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历史,是一部一代又一代上海书店人辛勤耕耘的历史。汪耀华先生是一名书店人,更是著名的出版史家。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出版史研究领域,用力甚勤,著述宏富。《上海书店,翻检出来的一些往事》是他爬梳资料的成果,更是上海书店店史的宝贵史料,是书店人奋斗的剪影。雪泥鸿爪,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在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看来,《上海书店,翻检出来的一些往事》是一本深情回望上海文化地标、细腻勾勒时代阅读风貌的文集。本书编著者汪耀华先生以脚步为笔,以心灵为墨,充分搜集并解读各类文献资料,不仅翻检出那些隐藏在繁华都市一隅的书店故事,更通过书店这一窗口,透视出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的轨迹。每一家书店都是一段过往时光的承载者,从历史悠久的传统书店到充满现代气息的个性书店,它们见证了知识的传递、文化的交融与个人的成长。作者通过细致的分析与专业的解读,展现了那些被岁月尘封却又熠熠生辉的记忆。本书不仅是一次对实体书店生存现状的深刻反思,也是一场关于阅读、梦想与情怀的心灵之旅,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书籍的力量与城市的温度,唤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无限遐想与温情追忆。 复旦大学出版社编审、兼上海时代教育出版研究中心主任林骧华认为:对于有思想的读者而言,史料往往比带结论的历史叙事更具有认知价值。汪耀华的《上海书店,翻检出来的一些往事》披露了从1956年到1977年的很多事实。遴选的112篇史料都保留原文样貌,其中不乏稀见的文档,另外还撰写3篇综述。这些文字不同于粗暴的或草率的结论,其串联起来的编年体文献(哪怕只是一则简短的新闻报道)提供了翔实的历史细节,而这些细节汇集的整体面貌,可以用一个字“真”来概括。虽然上海书店的历史只是文化史里一个很小的分支,但这部书业史是无数从业人员在困难时期和特殊年代用他们的“爱书”精神构写的,这是普通人对文化事业所作出的、能作出的贡献。细细想来,令人感动。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完颜绍元用三个一来概括这本书: 一轴古旧书业的历史画卷。全书以历史资料发掘整理为主体,从一家图书企业的角度展示了上海古旧书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走过的历程,也是全国古旧书业二十年历程的一个侧写。 一家著名书店的史料汇编。包括各个时期的经营导向、书目审定、发行方式、收售价格、存量把控、影印复印、外宾接待等丰富内容,对于上海古旧书业变迁的学术研究具有极为珍贵的资料和参考价值。 一部寻宝觅珍的红藏传奇。保存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鲁迅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红色文献、革命资料,保存在上海图书馆的古籍善本、名家手稿,有许多来自上海书店同仁的爬梳剔抉,不懈努力,书中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上海三联书店编辑中心主任殷亚平认为:《上海书店——翻检出来的一些往事》是一部史料集。本书收录了上海图书发行公司所属机构如上海古籍书店、上海旧书店等书店自1956年至1976年的媒体报道和内部资料。在1956至1960年的创业时期,主要收集的文献是媒体报道。古籍书店、上海旧书店的开业盛况、搜寻古籍的感人故事,被当时的《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新闻日报》《文汇报》报道和记录,如今读之历历在目。在1973至1976年的困扰时期,主要收集的文献是内部资料,真实反映了书店人和出版机构在“文革”中艰难维系工作及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除了这两个时期,本书还以1977年为分界点,设置了革新时期,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史料文献,但本书的编著者汪耀华先生写了一篇《1977,重新开始》,记录了这个阶段书店行业欣欣向荣的气氛,同时也为前两个时期撰写了文章,梳理书店历史和解读时代特征,让读者对全书史料的把握更有方向性。 上海三联书店编辑宋寅悦介绍:古旧书业,即“古书业”和“旧书业”的合称。走进古旧书业史,看到的是半部中国近数十年的文化社会史。《上海书店,翻检出来的一些往事》就是这样一部,围绕古籍书店、上海旧书店等隶属上海书店(现更名为上海图书公司)的机构从创业初期到革新时期的记录。不同于一般图书业,古旧书业背后的时代特性与商业模式与前者迥然有别。本书通过出版史家汪耀华先生对真实资料的梳理,向读者呈现上海书店的一段珍贵历史。那些藏身于书籍后面的书店人,也在文字中隐约闪耀光芒。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