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90后00后开始订立遗嘱,这一现象引发法律界关注——
手绘:李洁
■记者 储舒婷 “00后都开始立遗嘱了?最小的竟然只有17岁!”近日,中华遗嘱库发布的《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引发网友热议,一度上了热搜。 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订立遗嘱。据统计,2017年,有55位90后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了遗嘱;2018年这个数字是123;2019年,人数为166人;截至2020年底,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90后人数合计553人,最年轻的遗嘱人是17周岁。 那么,90后、00后的遗嘱有什么不同?他们为什么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订立遗嘱?今年正式施行的《民法典》对于遗嘱和继承有哪些法律上的新变化?记者采访了几位沪上法学专家,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立遗嘱,从法律角度来看是值得鼓励的现象。和上一代忌讳谈论死亡不同,更多年轻人选择提前安排和分配自己的财产,这与他们生于一个法制不断完善和健全的社会息息相关。 年轻人立遗嘱引争议,我国遗嘱普及率仍然较低 此前,上海有一名18岁女生选择通过立遗嘱,把自己银行卡中的2万元留给一位朋友,因为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刻,这位朋友一直陪伴着她。当时,这引发了大众对当代年轻人价值观甚至遗嘱有效性的讨论。 年轻人订立遗嘱之所以引发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的遗嘱普及率仍然较低。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相比于全国法院2017年到2019年一审继承案件收案数117937件、141134件和143580件,其中遗嘱案件分别为6006件、6521件和6872件,立遗嘱比例不足5%。 “受传统文化观念和财产分配制度的影响,很多人常常觉得早早谈论遗嘱‘不吉利’,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往往将遗嘱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将注意力集中于遗嘱的生效条件上,觉得这都是身后事。因此很少有人积极主动地订立遗嘱。”上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立新表示,过去大家的财富比较少,缺乏相关意识。而事实上,不少继承纠纷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直到人去世也没有订立遗嘱。“相比父辈,现在的年轻人所拥有的财富大大增长,也会考虑对自己的财富提前安排,做好分配。” “遗嘱本身是权利人自由意志的体现,权利人通过遗嘱在生前自由决定自己财产的分配安排,法律应该保障这种财产分配的自由。”上海大学法学院讲师陈吉栋告诉记者。不过他也提醒:“订立遗嘱是一种法律行为,需要满足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尤其是权利人应当认识到遗嘱的内容和法律效果。” 游戏、社交账号等虚拟财产被纳入合法的财产继承 “我去世后,我的QQ号怎么办?”这一问题引发过不少年轻网友的关注。除了使用多年的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账号的后续处理又该如何?据了解,如今,在90后、00后的遗嘱中,确实出现了房产、存款等传统意义之外的财产种类。比如,游戏账号里花钱买的装备、熬夜“辛苦”打下的等级,以及支付宝等实名认证的电子钱包等等。 陈吉栋表示,《民法典》肯定了这些新的财产形式,如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那么,这些虚拟财产该如何被继承和使用? “继承关系发生变更后,最重要的是后续的使用问题,这需要平台方的配合,出台相关的使用规则。当然,这些在现实中仍然有待实践检验。”李立新举例说,有人在去世后,他的微信被合法继承,亲朋好友们都希望这个账号不被关闭,今后在怀念他的时候可以再打开看看。 在李立新看来,像这样进行过实名认证登记的账号首先应该不关闭,允许他人登录使用并访问。而原来没有实名登记过的,也要允许继承人凭手续证明,可以代替原来的拥有人进行认证、登录。“现行的法律首先确定了虚拟财产的财产性和可继承性,但在确权后如何使用仍待实践解决。如果发生了相关争议并诉诸法律,司法判例将作为参考依据,相关法律也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遗嘱的订立方式有了更多选择,公证遗嘱不再拥有最高效力 今年《民法典》实施后,众多新的规定也为90后、00后愿意订立遗嘱提供了可能性。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专门提到一点:遗嘱的订立方式有了更多选择,其中,“录像遗嘱”“打印遗嘱”就是《民法典》确认的新的遗嘱形式。 据了解,过去的《继承法》仅规定了录音遗嘱,而未规定录像遗嘱。“无论从证明力、可信度还是实用性来看,录像遗嘱均高于录音遗嘱,《民法典》承认录像遗嘱,弥补了当时立法的时代局限。”陈吉栋说。 “打印遗嘱”指的是,在登记过程中,登记人员会根据遗嘱人的意愿,打印出遗嘱文本,再由遗嘱人签字确认,并且由两名见证人在场见证。同时,通过人脸识别、录音录像、精神评估、指纹采集、文档扫描、司法备案等技术手段,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以确保订立的遗嘱是真实、合法、有效的。 “顺应科技的发展进步,法律对原有的遗嘱订立方式进行了升级,这对当下的90后、00后年轻人来说,也是更熟悉的方式。”李立新提醒,《民法典》关于遗嘱和继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公证遗嘱不再拥有最高效力。也就是说,一份遗嘱进行公证后又发生修改,应当以最后一份合法有效的遗嘱为依据来执行后续的遗产分配。这样就充分考虑了时间因素和当事人的意愿。比如说,有的人到了晚年,发现原来在公证遗嘱上得到财产较少的子女对自己的照顾更加尽心尽力,于是老人就想更改遗嘱。要重新分配身后的财产时,他则可以再订立一份无需公证的遗嘱。 “这些规则使得我国的遗嘱、继承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既回应了社会现实需求,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同时又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民众的继承权益。”陈吉栋说。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