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日升
美国《外交政策》3月24日文章,原题:中国不倒,美国也能赢 当前美国对华战略的目标是什么?是否会有一场21世纪冷战?学者扎克·库珀、哈尔·布兰兹日前撰文称,“华盛顿已接受竞争现实,却缺乏确定胜利的理论”。两人探讨了拜登的与中国“极端竞争”可能的走向,认为“美中竞争有多种可能的结果,从美国向中国让出势力范围,到互相妥协适应,再到毁灭性全球冲突。”但他们认为只有当导致中国治理方式改变时才算成功,最后指向零和论点,从标题“美国只有在中国政权失败时才会赢”就可见一斑。 他们的论点是基于一些错误假设。首先是认为美国拥有永久主导地位,并能左右中国的命运。但他们却没提出应是战略考虑的一个基础问题——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的合法利益是什么? 中国重新崛起,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平衡转变,这是现实。但上述两人只字不提美中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差距缩小的长期趋势。鉴于中国拥有先进的核武库并具备二次打击能力,某种形式的共处和力量平衡或许是美中双方不得不接受的状态。力量限制曾迫使美国与苏联共处,对中国为何就不能这样? <="" iframe=""> 拜登政府意识到一味对抗的风险,因而更关注如何管控竞争,以找到更符合美国利益的平衡。竞争性共处被视为最不坏的选项。但上述两人称:“美国最终可以改变中国领导人的想法,说服他们不要寻求地区优势、打乱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几千年来,中国经历兴衰起伏。但其(未来)变化更可能来自内部压力,而非美国的施压。 竞争性共处论,并不假设中国一定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并接受美国主导地位。但它的确假设中国把未来押在全球化经济上;还假设通过在关键问题上动员志同道合的同盟,美国能用压力来试探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地缘政治问题上的意图,以提高成本来影响北京的选择。但由于美政府不久前还退出国际机构,转而用双边方式解决问题。因此,一个“志同道合”的同盟能有什么影响力,现在不得而知。 中国是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正蓬勃发展,货币强劲,工业增长,数十亿美元涌入其最近开放的金融市场。与此同时,美国实际上已退出亚太经济空间。美国经济胁迫伤害中国的一个领域是科技制裁。但长远而言,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因为北京将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化。 而且,对于制衡中国的同盟不可或缺的欧洲和亚洲盟友,并不愿参加旨在促成政权崩溃的美国战略,这是个难题。一个虚弱、分裂的中国会破坏全球市场稳定,或许还会导致不安全的核武,而这些符合美国利益吗? 显然,(美中)竞争性共处的目标更现实,对同盟伙伴也更具吸引力。无论如何,两个大国都必须设法共处。(作者罗伯特·曼宁,乔恒译)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