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欣闻“上海知青研究资料中心”承办的“2020上海知青图书交流会”在11月11日以云端会议的形式举行,开创了“知青图书交流会”举办六年来的新形态,衷心期盼“中心”和“交流会”在搜集和研究知青史料的领域中能够出现新气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始终觉得,搜集知青图书资料是开展知青研究的重要而必要的开端,但是多年来的所见所闻往往局限于搜集数量的逐步增加,很少看到对知青图书资料开展较为深入的研究。曾记得,2016年夏天曾经着手编制知青图书内容提要,当时我十分期待有一本包含内容简介的“总目提要”(模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各方研究者提供检索的方便,可是这个想法过于理想化了,只能是不了了之,半途而废。 “一代知青”已经垂垂老矣,期待着“后浪”接棒奋斗,使“上海知青研究资料中心”不仅仅是收藏,更具有浓郁的研究氛围,发挥业已搜集的知青图书资料的作用,这应当是“更上一层楼”的新目标。 (二) 平心而论,这些年里“中心”和“交流会”给我极大的帮助,感激不尽,绝非虚言。 我是上海的一名六七届初中生,在“12•21指示”之前的1968年11月就去江西插队,这是上海地区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跨省插队。正是这样的亲身经历,数十年来使我大惑不解的是,当初,1968年“3•30批示”和“4•4中央文件”推出“四个面向”,但在八个月以后“12•21指示”横空出世,出现了上山下乡一片红,甚至是插队落户一锅端。那么,当年短短几个月里究竟有些什么变化?怎么变化的?……自2009年涉足知青话题以后,我更想把它搞清楚。到2012年底,一桩并不显山露水的历史事件引起了我的关注。 2012年12月28日的上海电视“往事”栏目,使我第一次得知1968年4月上海曾经组织了“考察小分队”到黑龙江、江西等地筹办知青农场,用于安置上海的“老三届”中学生,及至1968年7月,北京方面有个意见出来,上海不要到江西办农场了。稍后,从《上海知青与井冈山》一书(江西省吉安市委党史办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中看到类似的叙述此外,在网络博客上还有“迭飞”的回忆录,也述及当年的“小分队”,其中还涉及到张春桥这样的高层次的人物。这些零星信息里,没有提供明确、详细的过程情况,此事在《中国知青史》《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事录》以及新编地方志等正式出版物中均不见记载。 出乎意料的是,2016年5月和2017年6月的“图书交流会”为我打开了回望历史的大门。在那两次交流会上,当年“下乡上山考察小分队”的成员毛大德、胡似等先后捐赠了有关“小分队”的“早期知青文物”,提供了当年6、7月间考察活动的具体地点,更提供了考察报告等文件资料,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那段历史留下的第一手史料。在“资料中心”的热心帮助下,我与捐赠者建立了联系,在交流中又看到了保存至今的一封重要信件。 这些资料使我大开眼界,又想起了当年“群众组织报纸”《上海红卫战报》等尚未开发的“富矿”,终于获得了相当大的突破与收获,当年报纸上的公开报道和捐赠者的文物互相得到了印证,初步显现了被湮没的“小分队”的历史痕迹。有关的研究论文《1968年上海“下乡上山考察小分队”始末》发表在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主办的《青年学报》2018年第4期。 回想上述过程,深感“中心”和“交流会”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他们帮我脑洞大开。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追溯“域外办场”中止之后向“跨省插队”转变的过程,发现了当年重要政治人物的轨迹。1968年8月8日《上海红卫战报》在率先宣传上海地区40多名中学生即将到井冈山插队时,首次透露,张春桥在8月1日发表讲话,“大力号召向邢燕子学习,大力提倡插队落户”,并“号召向邢燕子学习,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不向国家要一分钱。”在迄今为止看到的上山下乡运动史著作与文章中,这是从未见到过的历史细节。此外还看到了当年上海首批“跨省插队”被延宕的“插曲”,更有被众人遗忘的历史记录。 当年虽然在9月5日推出了关于再教育的最新指示,但是《上海红卫战报》继续保持着“跨省下乡”的高调,从张“大力号召”插队落户,到插队落户是“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更新要求、更高标准”,再到张“代表无产阶级司令部”发出插队落户的号召。在12•21前后,一脉相承,逐步升级,不仅开创了六八届中学生下乡上山一片红,绝大部分是插队落户,甚至在1969年初就提前预告了六九届中学生也要一片红。这些记载不能不使人感到,到底是谁在号召插队落户,实在是一个值得瞩目的历史疑团。而目力所及的上海地区知青史研究中对上述记载均未提及。 (三) 回顾以上过程,不难发现,很大程度上都见之于当年的报纸,但是那些史实已经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如今要研究那段历史,需要花大力气寻觅老报纸,解读老报纸。不能把数十年后的地方志及大事记之类的资料作为捷径。从那些资料中找不到1968年上海地区的上山下乡是如何起步的,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我只是从《上海红卫战报》上追溯那段历史,实际上在茫茫书海中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前不久得知“资料中心”收藏了《上海儿女在黑龙江》一书(上海市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2006年3月),其中有《难忘的人生章节》一文,几乎是2012年年底那个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字版。这样无意之中获得的“沧海一粟”固然值得高兴,但是更感到日益庞大的知青图书资料库亟需有志者去开发、去利用。 “一代知青”不仅有责任抢救历史资料,还需要由这些过来人、当事人健在之时,尽可能多地梳理、解读那些图书资料,悉心品味当年留下的文字材料,不拘泥于现有的说法和观点,鹦鹉学舌,拾人牙慧,而是独立思考,去伪存真。即使是当年的官方档案、新编的地方志,也需要认真甄别,钩沉探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超越前人他人的结果,有可能为旁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有用的铺路石。 (草于2020-11-08,改于11-09)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