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从数据看知青运动

时间:2020-11-04来源: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始末 作者:顾洪章 点击:
(顾洪章,原国务院知青办负责人,《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 》 主编,在他的《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附录中提供了若干年份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状况统计,(以下简称顾表)。这个统计给我以下诸多启示,与读者
 
    (顾洪章,原国务院知青办负责人,《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 主编,在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附录中提供了若干年份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状况统计,(以下简称“顾表”)。这个统计给我以下诸多启示,与读者分享:)
一.建国以来知青下乡总数要超过1,791.98万。
    顾表表明,知青下乡总数在1,791.98万。但表中显示的统计只从1962年开始,并未包括1955-61年,而众所周知,知青上山下乡从1955年开始(参见本博知青回顾(3)上面说)。另外,根据顾洪章提供的资料,1980年还有15.5万知青下乡。(注)因此,建国以来知青下乡总数要超过1,791.98万人。
 
二.林彪事件后,上山下乡运动一度大幅衰落。
顾表显示,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始于1967年。
具体如下:
1962-66年   129.28万,      1967-68年 199.68万,
1969年      267.38万        1970年    106.40万 ,
1971年       74.83万        1972年     67.39万,
1973年 89.61万......
以上说明,文化大革命掀起了上山下乡大潮,该大潮在1969年达到顶峰,但71年9.13事件后,上山下乡运动明显衰落,于1972年跌入谷底。
我们知道,林彪的“五七一工程纪要”对知青下乡颇有微词,(参见知青回顾(3)上面说)但林的叛逃本应该排除这方面可能出现的干扰。可结果适得其反,不知何故。
三.他老人家纠结什么?
熟悉知青运动的人都知道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李庆霖的上书事件。但从人们对此得出的结论来看,多数人的认识并不全面(参见蔡天新,《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P.313)。我在知青回顾 (21)上面如是说中提到,收到李的信,毛很纠结,并回信说:“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73年4月27日,周恩来主持会议落实毛的复信精神时也表示:“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不能再让主席操心。” 但根据顾表来看,情况比人们一般以为的要复杂一些:
从62到72年,国家平均每个知青投入296元,73年平均每人投入359元,74年467元,75年393元,76年463元。以上结果说明,周总理确实兑现了他的承诺,从73年起就大大提高了国家对知青下乡知青平均每人的一次性投入。但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表中显示:73年下乡总数为89.61万,74年172.48万,75年236.86万,76年188,03万。这个表说明周的措施是在大幅提高对每个下乡知青的平均投入的同时,也在前几年(71-73年)知青下乡人数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每年的总体下乡人数。因此,如果我们假定周“完备准确”地体现了毛的意志,对比71、72、73年下乡知青人数急剧下降的情况,再来看毛的纠结就不仅仅是针对知青在农村的生活,更是针对知青人数的急剧下降,因为毛至少已经知道,1)知青下乡会给知青个人生活造成很大困难,2)大批知青下乡会给国家带来很重的负担。
四.知青能否上山下乡与国家投入的安置费无关。
刚才已经谈过,(也参见本博知青回顾(42)大背景)从73年起,国家大幅增加了对平均每个知青的安置费。从顾表中具体反应如下:73年平均每人投入359元,74年467元,75年393元,76年463元,77年476元,78年1022元,79年1395元。 顾表中同时表明,73年的知青下乡人数为 89.61万,74年172.48万,75年236.86万,76年188,03万,77年171.68万,78年48.09万,79年24.77万。这说明国家的投入和知青下乡的人数不成正比,而且,上山下乡最后几年国家的平均投入和知青的下乡人数出现了反比,即国家投入最高的1979年反而是上山下乡人数最低的一年。
五.知青下乡的“经济原因”论可以休矣。
我在知青回顾(7 为什么? 中就提到,我不认可许多人认为的知青上山下乡有经济原因,即当时城市无法安排就业的说法。顾表中对1962-1979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调离农村人数及去向的统计也证实了我的看法:
   年度          调离人数    其中招工人数  (前面提到的当时
                                               下乡人数)
1962-1973        401         249.6         934.57
1974            60.35        28.63         172.48
1975            139.79     105.81           236.86
1976            135.25      99.27           188.03
1977            103.01      69.44           171.68
1978            255.32      130.78           48.09
上表说明,即使不考虑78年后的政策大转向,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同时,城市里在不断地把他们招回来,原因之一就是工厂里需要劳动力干活。再加上法国著名知青问题专家潘鸣啸指出的:“80年代以来的所有资料都证明,在同一段时期(指知青下乡时期。-博主)里,至少有800万农民在城市就业并转为‘非农业’户口。”(《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P.757)我们尽管可以质疑顾和潘的数字的准确性,却没有理由怀疑其真实性。因此,结论只能是,当时的知青下乡根本不存在经济上的理由,因为国家一方面大肆动员知青下乡,另一方面却在从农村大量招工以弥补劳动力不足造成的空缺!
六.上海政府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有力推手。
    根据顾表1962-197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统计选录如下:
  地区         下乡人数               (该地区当时大致人口)
四川            147.24                        5000万    
辽宁            201.34万                      2600万
黑龙江          151.92 万                     2400万
上海            125.22 万                     800万
    北京            63.63 万                      700万
    上表表明,按总人口比例,上海是上山下乡最积极的。另外,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大批上山下乡的大城市,早在文革之前,上海就动员了近十万知青到新疆,而这批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未随78年返城潮回到上海。而且,尽管我还没看到统计数字,上海知青都知道,在整个知青群体中,我们是下乡时间最长,最晚返程的。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上海市政府在推动知青下乡时走在最前,而在落实知青返城政策时走在最后。
----------------------------------------------------------
注: 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第193页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