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被习大大回信的复旦青年师生党员做了些什么?思考些什么?

时间:2020-06-30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点击:
摘要: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并对全国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表示,100年
      摘要: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并对全国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表示,100年前,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这些年轻人们做了些什么?他们在思考些什么?

      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8年5月,依托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旧居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这一红色景点实体建立,旨在培养具有高质量讲解能力的宣言精神传播者、能做扎实理论研究的宣言精神研究者、素质过硬志愿奉献的宣言精神实践者。服务队名字中的“星火”一词取意自“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寓意每一位服务队队员都能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学思践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

      党员志愿服务队在2年多的时间里,积极探索、勇于尝试,逐渐形成了服务队的目标定位和重点任务,尤其是在2020年学校党委启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之后,志愿服务队更是着力探索建设路径,注重内涵提升,在分阶培训、分类讲解、分众传播等方面深耕细作。未来,志愿服务队还将通过丰富产品、滴管培养、长期跟踪等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机制。

 
纪念馆现场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陆婷婷

      我是旧居的第一位学生讲解员。从2018年5月有幸为旧居的第一位参观者,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做讲解,到现在,不知不觉,我在旧居承担讲解工作已经两年多了。回首过往,我想用三个词分享我的体会:学习、超越和担当。

      把厚厚的讲解稿背出来并通过考核只是我们学习征程的第一步,为了更好地完成讲解工作,我们要充分用好学校提供的宝贵资源,多向前辈学习、向经典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前辈学习,比如党校办周晔老师讲解经验丰富,焦扬书记多次提到希望我们学生讲解员多多向周老师取经,望老的家属陈振新教授夫妇也很乐于和学生志愿者交流父亲生活中的小故事,再比如档案馆的钱益民老师史料积累丰厚,我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获益颇多;向经典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进行集体学习的讲话时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总书记在给我们的回信中也勉励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院本身设有《共产党宣言》课程,讲解工作又激励我进一步原原本本学经典,同时结合“四史”学习,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向实践学习,一次次的讲解就是一次次的锤炼,我虚心听取听众的反馈,努力提升讲解水平。以上三个维度是具体展开的学习,除此之外,我还想谈谈学习态度,学习望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为了译好《宣言》,他自述花了平时译书五倍的功夫;旧居展柜里陈列着他厚厚的学术剪报和摘抄;他的学术生涯“闭幕词”《文法简论》浓缩了他几十年来关于汉语文法的思考,他在1977年逝世前仍然在病榻上字斟句酌地修改;他对学生也是严格要求,比如《修辞学》课程的给分普遍是60到70多分;也是他提出在校庆之日开展科学讨论会(现称学术报告会),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今年校庆,我有幸主持了学校“相辉讲堂”,在聆听教授们作学术报告时,我一下子想到了讲解稿中关于望老在复旦倡导优良校风学风的记载,深切地感受到复旦师道和学脉的传承。

      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张晓菲

      两年前,作为“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首批队员,带着对陈望道老校长和《共产党宣言》的崇敬,我第一次走进陈望道旧居。那时的我正处于直博第三年这一关键时期,繁重的学业任务让我面临着巨大的学术压力与挑战,而数学科学学院苏步青、谷超豪等老一辈科学家笃志向学、立志报国的故事,也让我愈加清晰的认识到要想在求学之路上行稳致远,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心有所信,方能远行”,所以我毅然选择在课业之余加入“星火团”,我笃信在这个展馆中我即将看到的、听到的、遇见的一切,不仅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也将帮助我成长为像望老一样为学科、为时代“立德”“立功”“立言”的复旦人。那段日子我随身带着的有两样物品,一件是我近期需要研读的学术论文或书籍,另一件是望道旧居的讲解稿,我常常会在一天繁重的课业结束之后抑或利用在校车、在地铁上的碎片时间熟悉、打磨讲解稿,也会在每次志愿服务尚未开始时,默默研读论文,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与时间赛跑的人”。那段日子虽然有些辛苦,但成长与收获也让这段岁月写满值得。感恩这段“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岁月,它让我看到生命更多的可能,也激励着我能够用理科生严谨、极具逻辑性和创造力的独特视角,用深入浅出和参观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播撒“红色种子“,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彰显愈加强大的生命力,我也坚信这段在望道旧居的经历,会让”红色“成为我青春最庄严的底色。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惊喜的发现在“星火团”的每一次讲解与其说是志愿付出,其实更多的收获与成长。讲解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展品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版中文全译本,党史界、文史界称之为“红本”。 “红本”的故事集聚了李大钊、陈独秀、戴季陶、邵力子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陈望道老校长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救民族于危亡的家国情怀,可以说它凝聚了一群人甚至一代人,和一本书的一个红色故事,是红色基因在中华大地的接续传承!一次次的讲解,也让我看到望老作为革命家、学者、教育家背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踏实严谨的学风以及情系师生的情怀,而对《共产党宣言》研读也不断开拓着我的格局和视野,让我看到从”万国无产者团结起来“到”世界人民大团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这一切也开始对我的学习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开始思考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博士生,我能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数学作为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培养了我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我践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奠定基础,而望老的一生所反映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也激励着我在立足学术的同时,在笃行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让基础学科的深蹲助跑,更好的铸就城市甚至国家民族发展的起飞跳跃。我相信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对“宣言精神”的最好践行与传承!习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星火团全体队员备受鼓舞,这是我们的光荣,更是我们的责任!“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远望大道、追求真理,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讲解现场
 
      法学院刑法学专业博士纪明岑

      从加入“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到现在,一路走来的锻炼和培养使我收获颇丰。最初我是以“《宣言》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主题宣讲为契机,成为我校博士生讲师团的一名队员。在为宣讲备课的过程中,随着理论学习和知识储备的不断深入,我对《宣言》精神有了更为系统的认知,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穿越浩荡时空的真理力量。陈望道老校长是《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我在备课时,也对望道老校长翻译的《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做了深入研究,这使我对望老本人和他的过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了解老校长究竟是在怎样的人生阅历和时代背景下,有能力、有毅力完成这样一部千秋巨笔。为此我进一步阅读了邓明以和周维强撰写的两部陈望道的传记,被望道老校长的故事深深吸引,也正是在这样的契机和驱动下,我荣幸地成为“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一员。

      在准备《宣言》展示馆的讲解,并第一次实地走进望道旧居时,我有一种与老校长穿越时空开展对话交流的强烈感受,尤其当我走到旧居二楼的藏书室展厅,看到老校长伏案写字的蜡像时,百年传承的复旦红色基因、首译《宣言》的真理之甘以及以陈望道为代表的建党先辈们所经历的峥嵘岁月顷刻间跃然心中。在研习旧居展品和准备讲解词的时候,复旦大学以及望道老校长的一段历史深深引起了我的共鸣。

      “七七事变”后,为躲避敌人侵袭,在战火中砥砺向学,1937年12月,复旦师生400余人几经辗转,终于踏上山城重庆的土地,开始了长达8年的西迁办学。望道老校长于1940年来到重庆,在这段期间里,老校长为复旦的新闻教育乃至全国的抗战时局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1942年出任新闻系主任以后,陈望道提出了“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办系方针,强调新闻评论写作要“有胆有识”。名达天下的复旦新闻馆,便是于1945年5月在重庆的复旦校舍里落成。陈望道带领包括新闻系在内的复旦师生,收听延安广播,出版各种壁报,开展“和平、奋斗、救中国”讨论会,复旦 “夏坝的延安”这一称呼也由此而来。

      这段历史之所以使我产生共鸣,是因为我本科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西政位于重庆,学校的老校区正是坐落于承载着红岩之魂的歌乐山脚下,学校正门的对面就是红岩魂陈列馆。本科四年,我也数次以个人或支部党组织生活的形式参观了纪念馆,认识和体会着饱含热血的红岩精神。复旦大学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作为“夏坝的延安”、大后方的“红色堡垒”,当我通过望道老校长的人生足迹进一步了解和研习我们复旦大学在碚立校的这段历史后,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山城,曾经所见历历在目,内心的感触更加强烈,红岩精神让上海与重庆在历史的天空下相聚,也让我本人与复旦在冥冥建立了一生所系,我想我也算是在复旦红色基因的感召下慕名求学的学子之一吧。

      刚刚读完总书记给我们的回信后,我的内心十分激动也备受鼓舞,能收到总书记的回信,既是整个志愿服务队的光荣,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理想信念”,总书记在来信中两次提到“坚定理想信念”。这份“理想信念”,不仅是共产党人的信念之“钥”、精神之“钙”,也是从望道老校长翻译《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起,复旦大学种下的红色基因和始终不变的师生一德、追求真理、作育国士、维护国家的精神与使命。对于我们“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来说,坚定理想信念,更是要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鲜亮底色,助力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的责任与担当。

      栏目主编:徐瑞哲文字编辑:彭德倩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