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关于夏粮产量的话题引起了一些人的讨论。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872万吨,比2017年减产306万吨,下降2.2%。其同天发布的解读夏粮生产的文章则称全国夏粮获得较好收成。 为何夏粮减产了,仍然可以说获得了好收成呢?
应当说,丰收与减产并不矛盾,今年夏粮减产是事实,但丰收同样也是事实。丰收是农业的概念,是相对于歉收而言的,只要能达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产量线,就可以认为是个丰收年。减产则是统计学概念,是相对于去年的产量而言的,去年的产量已经接近历史最高点了,今年比去年略减2.2%,事实上仍是历史几大高产年份之一。 笔者认为,我们不必纠结于是否年年增产,而是要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00公斤、400公斤及500公斤的门槛时,分别意味着处于营养不足、温饱有余、食物消费较大改善的阶段。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正接近500公斤的门槛,市场粮源非常充足。当前的问题不是粮食产量够不够,而是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
新时代的粮食丰收理应是高质量发展的丰收。今后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要更注重质量安全。在产出高效的同时,要更注重产地环境良好。(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亮) (责任编辑: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