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的思考

时间:2018-03-20来源: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 作者:钟祥斌 点击:
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知青上山下乡,不管当时中国领导人的主观认识如何,但无意插柳,他的客观存在是一场文化交流。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他们将城市工人的那种守纪律,努力学习的精神带到了农村,与中国农民那种朴实、刻苦耐劳的奋斗精神相互融合

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知青上山下乡,不管当时中国领导人的主观认识如何,但无意插柳,他的客观存在是一场文化交流。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他们将城市工人的那种守纪律,努力学习的精神带到了农村,与中国农民那种朴实、刻苦耐劳的奋斗精神相互融合交流。他们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与底层民众建立起一种难得的人文情感联系,就好比某些知识需要在书本中学习,而更广阔的社会知识和人文素养,只能在实践中磨砺、提高。我们的根在黄土地,传统文化的根也在黄土地。我们在黄土地中体验自然、体验传统、体验生命。
体验不单纯是为人所显现的经验,它同时是给予性的经验,它是我们在某种生活方式中世界赐予我们的赠品。一方面体验使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存在和生活发生确定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在我们的生命过程和时间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另一方面体验给予我们的周围世界以一种深度的模糊、自在的奥秘、理性或思维规定边缘的不规则性、异质性、流变性,都使意义的世界难以中心化、理性化。体验是非规定性的思,从而也是非统治、非宰治存在的思,它倾听着、感受着、领悟着,在主客统一性中经历着生命过程和周遭世界的变化。体验着人当然在生活、在行动,但他已没有理性主体的轻狂和傲慢,却具有了自然赠予的厚重和丰富。 
农民自身具有的那种不怕苦的奋斗精神,潜移默化的传承着,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身边的人。知青下乡,本身就是一种回归,回归乡土。它所汲取的乡土的奋斗精神是一种胸怀,是一种精神境界,体现出人的身心内外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现代人格。
回归乡土,就是回归我们的本来。因为自然、天地、宇宙通过人类实现自我认识。思想是宇宙盛开的最美的花朵,这是恩格斯的话。习总书记推崇王阳明心学,在于他的七年知青岁月,磨砺了他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心。实践证明,个人要好,得炼心,国家要好,得治心。凡事只有经历过,才能深刻体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彻底的共产主义,是彻底的自然主义,彻底的自然主义是彻底的共产主义。”
孔子曾在杏花林中筑起讲坛,在优雅的环境中,启迪学生自主思考,好一副天地合一的景象!据《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记载:“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在美丽的杏花林中,一代宗师与学生亲密无间,春风化雨,“杏坛”也成了中国文化的永久经典。
回归自然,真正认识自然,是一种植根于人的心灵深处的内在自觉,天地有大美,天地有大善,天地有大道。当年我偶然从树下捡起一片落叶,对着阳光,看那树叶密密麻麻的网络,引起我无限的遐想,自然界太丰富了,不知哪根线条就联系到自己,世界就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仿生学给科技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我们的经典、圣贤的教诲都来自天地自然宇宙的秩序和真理,天地的大道修正着我们人类科技发展的弊端,经典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道德的力量,避免科技走向歧途,天地大道陶养现代人格的完成。
正是那片黄土地人民的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滋养了我们,给了我们无限的力量,使我们变得更坚强,更强大。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多元文化时代,我们要不断充实传统与乡土文化内涵,让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时代青年既可以享受到时尚文化,又可以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
在乡土中体验传统
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风云,砥砺前行,在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精神支撑。《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自强不息”即是一种刚健、豪迈,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文化自觉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习得的内在修养,我们在思量现代化前进的时候不妨看看脚下的大地。中国传统文化源自乡土,礼失而求诸野,乡土中国仍然保持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汁,从乡土地中寻找中国现代化的智慧,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传统文化就存在于人们的言谈举止、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而乡土就是其活的载体。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有一种昴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三年的知青岁月,繁重的劳作之余,我们传阅着前苏联翻译过来的小说《多雪的冬天》、《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晚上唱卫国战争时期的歌《再见了,妈妈》、《一条小路》、《喀秋莎》……
那段时间,读书是我最大的享受。到处打听,谁家要有书我都想方设法弄到手。春节了,同学们都回家过年。而我则留下来看点。那儿是长白山的尾部,同学们走后,连降了几天大雪,大雪封门,我坐在炕上,身上盖着棉被,案上一盏油灯,我捧着书,还不时地哈着冻僵的双手。夜深了,倦意袭来,环视一眼室内,土墙和窗纸上都结着一寸厚的白霜。雪还在下,能听到雪团打在窗纸上唰啦唰啦地响。同学们回家这一个多月,我整整读了一个月的书。我每天两顿饭,早上烩饼子,晚上还是烩饼子。做饭是把饼子切碎了,放上酸菜叶,放到大锅里,灶坑放上大柴柈,点着火,让它慢慢烧着。每天读书,忘记了寒冷,整个身心沉浸在圣贤的道德理想之中。正是这种热爱读书的共性,使我结识了吕明志。我被他的精神感动,他放牛看书,铲地时也拿本书,一有空就看,我们俩惺惺相惜,互相鼓励。回城之后,书信不断来往,改革开放后,他到小学当老师、后来又到中学当老师,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四个子女,全部学业有成。前几年他把他的回忆录手稿寄给我,我给他出版了《血总是热的——一个农民的文化梦》。我和吕明志的交往就是一种心灵的交往,是一种文化的支撑。我们的友谊一直延续着,直至下一代。其实一切都在于不忘初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精神支柱。
现在回想起来,知青那段时光是珍贵的,尤其是那段读书的时光,使我打下了国学的根基,也正是这段时光所打下的国学根基,才有以后我进报社、著书立说几十部,到全国各地讲学,弘扬中华文化。我在进入报社后,曾采访各行各业的精英模范,他们谈到知青经历的时候,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说,下乡这段岁月是对他们人生道路的铺垫,值。
在乡土中体验生命
回归生命,就是一种体验。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延续自己的生命并创造着新的生命文化的历史。关注生命的存在状态、言说生命的痛苦欣悦,思考生命的价值意义一直是一种生命体验。
看那石缝中,突破层层阻力生长出的小草,虽瘦小却也顽强,一年一度,周而复始;那岩石间生长着的松柏,艰难的不断向上,向上,向上,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使人震撼!这就是生命的力量!他们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能够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回想当年,我患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整日整夜在冰雪和毒火中熬煎,过的是是地狱般的日子。于是我投身到北国的那片山野。记得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愁肠百结,陷入心理障碍中不能自拔,沿着河滩漫步,看着林莽,看着远山,看着冰河,蓦地,一个念头在心中升起,祖国的山河是多么美好啊,我能为美好的河山做些什么?霎时,象有万千波涛在胸中激荡,我要表达,没有笔,手指就是笔,没有纸,大地就是纸,我用手指在雪地上一笔一划地写起来,雪上的冰碴划破了手指,一行血书赫然现在天地间: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我心中透亮了,感到眼前一派金光,天空象明净的琉璃,挣脱小我,从此以后,遇到什么坎坎坷坷,风风雨雨,都义无返顾地勇往直前。
人们往往追求金钱、名利等物质的享受,认为功名利禄就是一切。当年我读书,记得德国佬费希特在《自由的体系》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不是人类是否由此获得什么好处?而是我是否会由此得到什么好处?比如,得到多少金钱,或者得到哪个亲王的常识,或者得到哪个美女的微笑?”以至“他们也丧失了最后一点羞耻心理,而当人们再向他们大喝一声,提出这类要求时,他们却说够了,这不是真实的,而我们也不希望他是真实的,因为我们在这方面什么好处也捞不到。”
“荷担如来”。人生是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承载着生命的意义,是我们的使命自觉.



钱理群曾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当年大批知青深入农村,对中国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乃至当今,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为有了在底层社会接受改造的特殊经历,使“知青一代”比较了解中国的国情,比较重视民心与民情,对世界发展趋向也有一定的把握。尤其是他们当年在深入农村后,怀疑长期被灌输的思想观念,重新思考“中国向何处去”。而正是有了这些思考,才为文革结束后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做出了人才准备,以致于当今活跃在中国经济、思想、文化、学术乃至政治各界的许多骨干,都是知青或曾在农村“接受再教育”。“知青一代”当年在农村得到的经验,对他们今天的观念、行动都有重要影响,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2008年3月,中组部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大学生村官如火如荼的展开,开始走进千千万万个乡村,这些大学生村官,在某种程度上是新形式的知青,他们为农村带来知识、文化、人才的扶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推进新农村建设。
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有仅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更有民间自发力量的扶持!杨东风,知青二代,出生于内蒙古边远农村。在大连昭蒙知青的关爱下,白手起家,在大连立足发展。作为新新知青的代表,他认为知青是中国一代最了解农村、最懂农业、最心疼农民的城里人。这群人为曾经落后的边远农村和艰苦的边疆带去了城市文明。回到城里后又在各个岗位,担负起了建设祖国的重任;这群人勤奋、担当、敬业、守信、爱国、爱党,是最具正能量的群体,他们活跃在社会各个岗位,一直在坚守信仰,默默地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群人形成的知青文化值得传承、知青精神值得发扬。如今这代人已经逐渐步入老年,很多知青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东风关爱知青促进中心就是要动员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解决知青养老难题,为知青解决实际困难,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于是,2015年,他捐资十万创办知青人公益事业平台,是知青公益事业第一人,提出:关爱知青公益产业联盟;共创、共建、共享、共盈公益模式。并于2016年提出了关爱知青四大工程体系——关爱知青文化工程、关爱知青健康工程、关爱知青度假工程、关爱知青养老工程。
 习总书记曾如此寄语青年一代:“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发挥知青所形成的奋斗精神,承接历史,使其成为我们的一个发展资源。


 

(作者是系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北德书院院长)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