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1970年3月31日离开上海赴黑龙江省孙吴县奋斗公社下乡知青,三十年后又反哺黑土地农业的故事。 当时一车专列一起下乡的1000多知青,分为二十个连队,每连队有几位带队干部和几户社员在深山荒野老林中,组建开垦了奋斗公社。老董就是这1000多名知青中的一份子。 老董自小心灵手巧,到连队后做木工,在建设当地河桥工程中被任主撑木匠;1974年上调到大庆,因业绩突出,被推荐上大学。1999年他毅然从有高级职称、某油田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辞职,另谋生计。2002年经朋友介绍,来到吉林省白城市的火车站向东二十公里的高平村,承包经营了100多垧(即公顷)盐碱地,承包期二十八年。这儿属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地况,盐碱含量为中度,原有数人承包经营过,但均告失败。老董在总结教训基础上,经架电打井灌溉整地等投入七十多万元(不含土地承包费),经相关农业技术改造后全部种植了水稻。产量逐年增加,目前每垧地稻谷稳产在9000多公斤(亩产600公斤强),米质好,无公害。并推动当地对盐碱地的改造,以利生产出更多“中国粮食”。 四十多年前的下乡于奋斗公社的上海知青,现在又反哺黑土地,奋斗于农业战线的老董。嘴上有毛,办事牢靠是他的特色。 当年到奋斗公社下乡的知青查国平,用十年时间以小说形式描述了当时知青们屯垦戍边、建设农村的历程;自印500本,尽管无正式出版发行,但深受知青们欢迎。他们在小说中都能找到各自的原型。 奋斗公社知青查国平,曾经垦荒时担任拖拉机手,《奋斗》一书的作者。 吉林省白城市火车站,朝东20多公里,可到高平村。 老董在高平村承包并改造后的100来垧地的稻田,稻田北边是火车线。 稻谷因光照长,碾出的大米,吃口好无公害,很受粮商的欢迎。 但稻田未改造前是盐碱地。 在稻田水沟旁还常看到这样的盐渍土,如二年不种地,第三年又会恢复到盐碱地状况。 这三垧来地是老董的自留地块,平时他们就住在这“农稼院山庄”。 山庄里也种水稻。 往稻田里适量灌水。 自养的红头鸭在水稻沟渠里嬉水。 种了少许玉米,调剂一下食品。 老董的山庄常年有朋友来玩,这右一、左二两位就是与老董一起下乡于同一连队的知青哥们儿,他们已在山庄住了一个多月了。
原来墙上有一暗格门,开门进去是老董的办公屋。
办公屋不大不豪派,但周围全部都是资料和书。
老董说,这些书和资料不是全部,还有不少没放在这。 这是睡觉的屋子,地下砌着地坑,到冬天每天烧三次火,屋内温暖如春,比上海的地暖装潢还要好。 同上,烧地坑是在外边室外。 火车线的右边是老董承包经营的稻田,火车线左边是髙平村的稻田,是近几年由同样盐碱地才改造的。 我对老董说,你改造了这些稻田,生产出这么些的稻谷大米,是个真正意义上战斗在“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第一线的战士。老董说,自己没那么高的境界,只是凭勤劳和智慧来获得劳动报酬,而已!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