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 > 心灵 >

周海宏跨越“获得感”到“幸福感”的一公里

时间:2021-11-20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沈琦华 点击:
◆沈琦华 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自2002年起在当时的中组部培训中心(现为组织干部学院)开始普及音乐的讲座,近20年来,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普及经典音乐、高雅音乐,提升国民的感性素质、艺术修养,上上下下呼吁重视艺术,推进社会感性文明建设。 周海宏

       ◆沈琦华

      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自2002年起在当时的中组部培训中心(现为组织干部学院)开始普及音乐的讲座,近20年来,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普及经典音乐、高雅音乐,提升国民的感性素质、艺术修养,上上下下呼吁重视艺术,推进社会感性文明建设。

      周海宏说,这些年,人们的“获得感”已经大幅度提升,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在经济收入增加了、物质生活水平上升了之后幸福感并没有如期而至。“我的讲座就是告诉大家,美育如何能够帮助大家拥有体验幸福的素质,跨越从‘获得感’到‘幸福感’这‘最后的一公里’。”

      1

      幸福在哪里

      幸福是持续稳定的快乐感受的总称,而快乐则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时的感受。没有对美的需要,没有欣赏美的能力,就没有因美而带来的快乐,就没有与美相关的幸福体验。周海宏说,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需要培养感性素质。

      周海宏说,感性素质的培养是家庭、社会、学校教育顶层设计层面的大问题。其中的道理在于,人有两大思维领域,一个是理性,另一个是感性。理性思维的代表领域是科学,感性思维的代表领域是艺术;理性思维赋予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性思维赋予人感受世界、判断美丑、体验美好的能力。人类大脑的两半球也大致是按照这两大思维领域分工的。由这个心理科学、脑科学的常识出发,可以清楚地看到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两股力量:科学征服世界,艺术美化世界;理性素质让人有征服世界的力量,感性素质则让生活富有诗意;没有科学,人类是软弱无力的,没有艺术,人类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人类征服世界的力量是可怕的。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科学与艺术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科学教育与审美教育则是从人群素质层面保障这两大文明方向的基础教育。从社会平衡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去看,以艺术教育为核心抓手的美育,承担着支撑人类文明进程一个侧翼的功能,承担着让人拥有体验幸福能力的任务,承担着让生活富有诗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这也是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的原因。

      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美育

      生命的总能量是一个常数,不在这个活动上释放,就在那个活动上释放;用于高品位精神生活、释放在文化艺术享受中的多一些,用在其他方面的就少一些。多让高品位文化艺术填充精神空间,就少一些精神空虚,就少一些对低级感官刺激的需要。周海宏说,温饱问题解决了,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了以后,如果缺少文化艺术的享受、缺少高品位的精神生活,还会滋生出诸如精神抑郁、焦虑、空虚的问题,酗酒、吸毒、赌博的问题,“社会治理”,靠的还是美育。

      出于这样的认识,周海宏提出了“社会治理要关口前移、变刚性打击为柔性引导”的理念。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审美教育,提升孩子享受艺术的感性能力,养成孩子享受文化艺术的日常生活习惯,引导孩子爱美、崇尚艺术的价值取向,定位孩子高品位的精神生活追求。我们应该用高品质的文化生活去填充人们的精神空间,在高雅的艺术欣赏中释放生命的能量,特别是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生成的负能量在健康、积极的高雅艺术生活中得到宣泄,甚至升华为积极的正能量。
 
      3

      通往幸福的路有很多条

      让社会成为有安全感的社会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周海宏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孩子多元的生活价值取向,应该告诉孩子:虽然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竞争的胜败、排位的高低,存在着优胜劣汰的生物学法则,但是,人类社会并不是由丛林法则支配运行的,并非唯有战胜他人才有生存空间、才有安全感;追求卓越的方向不是“干掉他人”,而是“超越自我”;不能让孩子形成惟强是尊、惟胜是求的人生观。我们的教育应该以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让孩子认识到:求真、向善、尚美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能够处于更佳的生存境遇,能够拥有更舒心的生命状态、更幸福的人生。现代文明社会的教育应该让孩子知道:通往幸福的路有很多条,不能获得竞争优胜的人既有出路,也有退路;文明社会的教育要为那些不能获得竞争优胜位置的人开辟幸福生活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教会他们爱美、爱生活、爱生命。学校教育中,在培养求真、向善、图强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帮助孩子建立起“尚美”的价值观。用审美教育、艺术氛围来为学生搭建“精神减压的港湾”“心理安全的庇护所”“精神危机的避难所”,让爱艺术、爱美、爱生活、爱人生成为孩子最重要的价值观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要给孩子支撑生命全程的精神支柱。“老龄化”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社会问题,在中国现在已到了紧迫的关头。2.4亿老年人不仅仅需要身体康健,更需要精神家园,而构成老年人精神家园的,则是基本的社会交往和丰富的文化生活,而艺术审美活动恰恰具有这样的社会属性。学校教育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为一个人准备好退出工作岗位、退出社会竞争后仍然拥有幸福人生的素质。而这正是美育的使命和任务。

      4

      美育提升社会竞争力

      部分焦虑感特别强的家长虽然也认同美育的意义——认同感性素质培养对幸福生活的意义,但是面对更强的社会生存竞争压力,由于他们认为美育无助于提升孩子的社会生存竞争力,因此他们认为“美育是可有可无的”“美育是要以后再说的”。他们的道理是:要先有幸福生活的条件,才能有幸福生活的体验;幸福是将来的事,当下则必须把孩子的全部时间、精力都用在应对考试所需的教育上。甚至个别学者也提出来“艺术是无用之用”的观点,言外之意,艺术教育仅关乎于幸福,无助于社会生存竞争。周海宏的回答是,小康社会与温饱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感性需求全面升级。在第三产业的全产业链上,“感性质量”对市场的成败至关重要,企业家与员工的“感性素质”“感性智慧”已经上升为企业人才竞争的关键因素。

      21世纪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而小康社会与温饱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小康社会是人的感性需求全面升级的社会(消费升级,就是感性需求升级在消费领域中的体现)。温饱问题解决后,商业竞争已经从实用、廉价取向向享受、审美取向转轨。“感性质量”已经成为继实用、便宜之后新的刚性要求。与温饱经济相比,小康经济是“感性经济”。改革开放初期,“勇气”是企业家的关键素质;至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登上市场经济舞台,知识与受教育水平开始成为关键素质;而在当今以及未来时代,感性素质、感性智慧将成为未来事业竞争中的重要人才素质要求。

      当“美”成为“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审美力”——感性素质、感性智慧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此时,美育就不仅仅关乎个人的生活幸福问题,还关乎事业成功问题;在商业领域,关乎竞争成败、优先落后;在国家层面,关乎知识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的强弱。

      5

      美丽中国美育为先

      周海宏说,如果一个人爱美,他就有发自内心、来自感官层面对脏乱差的厌恶、对环境破坏的触痛。面对经济发展、财富追求与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他在工作中就会有顾忌,决策中就会有权衡,反之则会只取一头。没有对美的追求,哪来保护文化遗产与建设绿水青山的价值观基础。不仅如此,如果决策者的感性素质低,甚至有可能出现工作越努力,对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文化遗产破坏越大的结果。在近年倍受恶评的丑陋建筑中,在铺天盖地的商业招牌、街边广告对城市人文气息的破坏中,在垃圾遍地、臭水横流的街道上,我们可以看到相关责任人因感性素质缺失而造成的恶果。这种环境中的不文明现象就是“感性文明”水平低的现象。

      周海宏用“感性素质”“感性智慧”“感性质量”“感性文明”四个概念连接了美育与个人、社会的关系,阐明了艺术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意义。明白了感性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性,也就凸显了美育在国民基础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对个人,美育直接关乎到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对社会,美育已经紧密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性发展。与科学一样,艺术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力量。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为国民提供充分、良好的审美教育,培养高感性素质的国民,是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的国民素质保障。

      这几年,周海宏正在做着全力改进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工作。他从基础研究、理论构建,到教材编创、课堂乐器发明、教学视频录制、老师培训,直至亲自到幼儿园、中小学、普通大学给零基础的学生整学期上课;从亲自给4岁的孩子上音乐启蒙课,到在平均87岁的老年群体探索乐器教学的可能性;从深入山村给贫困地区老师做音乐基础培训,到参与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审订、音乐职业教育标准修订……周海宏说,为了让国民基础音乐教育水平也能够接近与达到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水平,短道超车赶上世界先进国家,他正在“三头六臂”地工作。一位顶尖音乐学府的教授,20年来在为改变国民音乐审美素质不懈努力着。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