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

来源:《缅怀 回顾》 作者:蔡荣华 时间:2024-06-20 点击:

 
作者:蔡荣华
 
  毛泽东同志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回顾历史,农村不仅在新中国建立后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也同样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日。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与导师,他一生心系工农,带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走出了一条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成功之路,并在新中国建立后,继续领导大家为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勋是有目共睹的,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中国人民将世世代代怀念毛泽东同志。

  一个人的成功靠什么?首先要有一种正确的信仰与坚定的信念,并坚信自己的追求是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这是一种自信,也是力量的源泉。毛泽东同志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同志是当时中国最早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立志用马列主义改造中国,实行救国救民的目的。

  其次是要考虑这条路该怎么走,才能走得通。革命不能光凭一腔热血,更要一步一步把理想变为现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比有理想更重要,更难做。毛泽东同志正是在这点上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非凡才能。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马克思也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要说理想,在毛泽东同志所处的青年时代,有共产主义坚定理想的同志还不少,其中有很多同志还有留洋背景,但为何毛泽东同志最终成为领袖,领导人民成功了呢?这是值得深思的。要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从实际出发,了解中国社会现状。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前进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奋斗的指导思想,这是没有疑义的,怀疑这一点,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但光凭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有巨大的生命力,而有些人尽管也了解了马列主义理论,但对中国的国情,尤其是中国的农村了解得很少,不重视农民。毛泽东同志不同,正是他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提出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最终一步一步地最大限度地动员发动了全国老百姓,事实证明他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这是他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方面。

  毛泽东同志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刻的了解,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主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下到农村考察,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光辉著作,提出并解决了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革命的根本问题。

  中国革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国情。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度发展,工人的人数很多,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农民占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革命的路如何走,这是首先必须要回答并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工人阶级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军。解决了革命的主力军问题,这就为革命胜利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当有些人还沉静在学习十月革命经验,一心在搞″城市暴动″时,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是毛泽东同志从大革命失败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立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他认为在这种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必须先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这一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将原先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斗争方式改变为以农村为中心的斗争的方式,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相对苏联的通过搞城市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来说,这将是一条更为艰辛,曲折而漫长的路,但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路。结果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党的路线正确就有一切,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政权可以有政权。路线不正确,有了也可以丢掉。”

  现在有人把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比作城市,而把广大发展中国家看作是农村,把金砖国家的扩容看作是扩大了农村根据地。即便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包围,中国也因为成功实施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中国这一边,在国际社会中不会因为完成国家统一而陷入孤立。这是很有意思的想法。

  前进的路是充满艰难曲折的,我们不能忘了遵义会议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在全党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和他开创的正确路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总结这段历史,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提示,就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里有两点应该注意的,一是其目标方向是不能变的,因为这是“魂″,"魂″掉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了。二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教条,继承和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如果没有“变”,就不能说是继承发展,其结果还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在“变”中,有些人暂时不理解也是正常的,毛泽东思想也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在党的七大会议上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奋斗目标与党的政策是有区别的,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不会变的,但政策是会变的,它会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我们在十年内战时期,是打土豪,分田地,而在抗日战争中却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后在解放战争中又进行了土地改革。调整政策并不是说前面的政策错了,而是情况变了,调整政策正是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些政策的改变,就认为是倒退。比如从打土豪到减租减息,看似倒退,实质上并不是。就如打仗,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要相信党,要牢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想走笔直的路是没有的。

  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的作用?革命当然离不开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学问,没有文化知识是学不到的,也是不能传播的,因此有觉悟的青年学生就成了革命的先锋队,他们为传播马列主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实践证明,光靠青年学生是不能取得革命成功的。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知识青年只有到农村去,到工农群众中去,与工农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队伍,革命才会成功。几十年来,毛泽东同志身体力行,始终倡导这一点。在延安《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分析了中国革命为何还没有彻底成功的原因时说:“中国革命干了几十年,为什么至今尚未达到目的呢?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以为原因在两个地方:第一是敌人的力量太强;第二是自己的力量太弱。”太弱就是“因为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劳动群众还没有动员起来,”“而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有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才有可能。”“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队伍中,有由中国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组成的一支军队。”“但是光靠这个方面军是不够的,光靠了它是不能打胜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所以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毛泽东同志的论断指出了问题所在,成为指导青年前进的指路明灯,不少青年因此纷纷投身到工农革命这个大熔炉中去。

  回顾历史,让我们有一个深切的体会,那就是农村不仅在新中国建立后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也确实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从毛泽东同志带领工农武装,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到以后长征到延安,再到全国解放,毛泽东同志就没有离开过农村。农村与农民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着极大的重要意义。

  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同志没有忘记农村,他深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他从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出发,出于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考虑,他不但让自己的儿子到农村去锻炼,还多次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他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他觉得农村是锻炼青年的好地方,这也是毛泽东同志的良苦用心。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形式是多样的,而上山下乡只是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听党话,跟党走,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新中国成立后,有些青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到农村去,毛泽东同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成为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那个时期是没人反对的,也没人质疑它的方向性不对。这主要是因为去的人少,而且是自愿的,这就如当年有不少有志青年投奔延安,投奔各解放区参加革命是一样的,是一种自觉的革命行为。

  自愿去与不愿去肯定是有区别的。发生在文革中的上山下乡,情况有了变化,有自愿去的,也有因为“一片红″不得不去的。不愿去的人还不少,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不同的声音多了。并且殃及到文革前的上山下乡,否定那时早已家喻户晓的知青典型。我想原因无非就是农村苦,边疆远。你想让所有的青年都像英雄一样,愿意奉献,那在当时肯定是不现实的。有些人就会把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不如意都归罪于上山下乡。当然其复杂性还在于大规模的上山下乡发生在文革中,有人就把这两件性质不同,但有联系的事放在一起说,用否定文革的理论来否定一切,包括上山下乡。思想理论战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厘清这一根本问题。

  如何看待苦是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我们中有些人不明白,也不想明白,干革命,搞建设本来就是要吃苦的这样一个基本道理。苦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作为“否定”的理由。明知苦,还要行,这应是我们对待苦的正确态度。我们思想理论战线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要说清楚如何看待苦。

  发展是不平衡的,任何一项政策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在执行中也会出问题,会让人不满意。比如《毛泽东年谱》相当详细地记录了李庆霖向毛泽东写信,反映农村农民以及儿子生活艰难的真实情况和其它一些存在的问题,毛泽东寄了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并着手解决其它问题。这说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是非常关心知青的,一发现问题,马上处理。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相当一部份的农村在当时本来就贫穷,不但知青如此,农民也很贫穷。另外党内不正之风也是一直有的。这都是客现存在的情况,不能否定。还有“一片红”的做法是否妥当,有思考的空间。因为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有其具体的历史原因,但这只是一种具体的做法,不是方向性的问题。只要方向是正确的,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克服的。我们党的发展壮大,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在不断克服这些问题中前进的。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一些问题而去否定它,更不能借机反对它。

  最近,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提出“鼓励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村级事务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村庄建设智囊员”,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当年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带去了文化。现在让有文化的退休老人去,这说明农村要发展,没有文化不行,这也说明,我们党一直关心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的发展。从2013年起,党中央决策让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到2019年4月,共青团中央提出在2022年前,3年内组织1000万人次青年志愿者下乡,到今天我们又看到,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发文,让有文化的退休人员回乡建设,可以看出党对农村建设的重视以及文化在农村中的重要性。

  毛泽东同志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不能简单地满足于会用毛泽东说过的话,而是要掌握其精神实质,化为自己的行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分析与解决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观察问题,从改造世界观入手,抓基本,抓重点,把自己变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分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前进的方向,不能光想着走捷径。

  用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的观点看问题都是不对的,应当坚持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分析上山下乡问题。辩证的否定观是一种“扬弃”,是指在对旧事物的否定时,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在抛弃旧事物中消极东西的同时,保留、继承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因此辩证的否定,它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而是在否定旧事物的同时,肯定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部分,这两者不能分割。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不是这样,它们把二者对立起来,割裂否定与肯定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否定就是否定一切,肯定就是肯定一切。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许多同志缺乏分析的头脑,对于复杂事物,不愿作反复深入的分析研究,而爱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简单结论。”毛泽东主张对于任何问题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的态度,既不要绝对肯定也不要绝对否定。客观地、科学地分析问题,不是凭主观臆想而是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具体调查了解的基础之上。

  我们在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同时,依然承认,它虽然不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观点是党章里明确的。上山下乡也是如此,绝对否定肯定都是不正确的。要知道,真理都是相对的,毛泽东同志说过“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我相信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一定会正确引导我们分析历史问题,也会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今天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发展无止境,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中国革命的实践已经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所言:“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历史还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按照正确路线走,我们一定能达到胜利的彼岸。正如国际歌所唱:“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作者简介:蔡荣华,1968年8月11日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3团的上海知青。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圣地韶山
    下一篇:重温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一文的体会--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