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老辰光,缅怀终难忘
来源:《缅怀 回顾》 作者:张劲才 时间:2024-07-30 点击:
作者 张劲才
——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5周年
——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5周年
今年是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5周年。光阴似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朝气蓬勃的青年,如今大都已是两鬓如霜、皓首苍颜的古稀老人。时代留下的知青经历,如歌岁月的老辰光,成为我们一生中最深刻的回忆。
毛泽东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于是就有了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在当今使人更加领悟到当年毛主席的高瞻远嘱和英明决策。
一、“上山下乡”的兴起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真正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去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市团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
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20世纪50年代便被倡导,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便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很显然,上山下乡运动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的大部分家庭,都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进入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
二、“上山下乡”的感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曾经在学校立志成为新中国一代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中学生,通过在农村锻练,增强才干,为国为民作出了伟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就是知青上山下乡中最杰出的代表。正是知青的经历,使他了解基层,能够提出人民就是江山、乡村振兴、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系好第一颗钮扣、扶贫帮困不让一个村掉队、不忘初心等理念,正是传承信仰的力量和精神,培根铸魂,为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这是上山下乡最深远的影响和最深刻的意义。
感恩如歌岁月,青春无悔。我1968年8月8日报名参加屯垦戍边,从上海到虎林858农场,当时还不到18岁,在北大荒边疆的一个农场就生活和工作了二十五年。1993年举家返沪,在上海崇明、奉贤农场学校又是十年,我和农场的缘加起来也有35年了。
在边疆农场的时候,我一开始是在与苏联一江之隔的同化渔队工作10年,其间当渔工4年,后在连队小学6年。知青返城高峰之际,调到场部当中学教师15年。尤其难忘和感恩的是在北大荒农垦的二十五年里,在党组织培养下,我入党、上大学、评上中学高级职称、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还曾经作为知青代表受到王震副总理的慰问接见。回顾从上海出发到边疆农场,在分单位时,我们晋元中学的同学都积极要求到边疆前线艰苦的单位去,就这样我到了当时乌苏里江上有争议岛新开流的打渔队,当时的名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4团渔业二连。没到半年就发枪和手榴弹,开展军训,学习瞄准打靶,挖战壕和防空洞,记得珍宝岛事件发生时,还进行过冬天雪地拉练。
在北大荒的25年,我有两个感悟:
1、在与58年转业官兵同吃同住的连队里,半军事化的生活,使我学会了生存的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北大荒,我赶过马车打过渔,抬过木头喂过猪,盖过房子脱过坯,打过冬网做过饭,反正连队有啥活儿都要干。最大的印象就是老职工他们都能放手让我们干。从和泥小工做起,因为我不偷懒,和泥稠稀合适还供得上,拿瓦刀大工师傳就让我砌墙抹面,很快成了一把好手。连长秦京奎派我去团部学习,回连后独当一面完成了知青宿舍搭火墙任务。后来成家后,砌自家菜窖搭棚子就是小菜一碟了。还有一个活儿就是打渔,像现在查干湖那样打冬网。我们那时候一个冬天就要打四五次,每次我都是拿着冰穿子开路打冰眼,耗体力大,但身上暖和,休息一下也自由。夏天插圈网下丝掛,秋天压帐网,拉马哈。我那时插网打到的鱼的数量逐渐也赶上老职工,被渔业排长姜义合大加赞赏。游泳只会狗刨的我居然后来还当起冰帐渔点的点长。四个人两条船,一天两顿饭,鱼管够!吃几条自己报数。改善生活也有办法,沙滩上挖甲鱼蛋,树林里找野葱、摘蘑菇,鱼汤就更香了。晚上没事有空给老职工讲一两个故事。那时候潜规则伙食费一个月5元,靠江吃鱼免费,艰苦中有快乐。
记得我的第一任连长刘克武也是个58年转业干部,有天下雨轮到和他一起值夜班轮岗巡逻,他笑嘻嘻地对我说,小张啊,咱这也有水泥路,跟你们上海可不一样哦。不知道为什么,那么简短的话,至今我还记得。因为到吉祥松阿察河压帐网,鱼讯急,到了地方支好了帐篷就下网,鱼特别多,一小时溜底网就是两叁佰斤,人累了倒头就睡。由于受冷受潮,我腰痛的站不起来,马车送回连队,卫生员打封闭后休息了几天也没事了。正好连队小学有个老师,是哈尔滨知青要回城。缺个老师,把我就顶上。教复式班,就是同时上两个班,语文、算术是主课,也要教体育画图,从此以后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2、专注做好教学工作.不辱时代使命。在我教学生涯里,经历了从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以至退休后受聘在大学授课的过程。从普通教师做起,曾任教研组长、教务主任、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学校长。从连队小学到农场中学教学,缘于一次全场连队教师的集中业务学习。当时正是知青返城,师资缺乏,我的英语测试成绩不错,中学的陈光伟老师便邀请我到中学来教英语。暑期里,王绍才校长和文教科梁谓基老师还特地骑自行车到连队来找我联系。那时我已成家,生活上有了困难。令我感动的是老同志都帮忙反映,尤其是原农场二中调来的宋德光校长、书记王弗屈、教研组长高仁骧、还有政史组的高诗刚,吴荣盛、会计周传达等老教师,他们都曾经是王震的老部下、58年转业官兵,都非常热情,并从政治、生活方面帮助关心我。在中学,住房一年内就解决了。
我带着感恩的内心,一定要让农场的孩子多出几个大学生。我自觉加强自学,听外语广播,每天课余跟老教师陈光伟听录音。从教初中到教高中,我不但加强自学,同时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质量。那时的高中英语用的是人教版的高中代用课本。进课堂前我自己都把课文先背诵和默写。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令人难忘的是,在刚恢复高考的头三年,经过努力,我教的文理科两个班英语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居牡丹江管局前三名,录取率也名列前茅。我把在教学中的经验积累起来,编写成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手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那三届的许多学生靠知识改变命运,在各行各业都有令人自豪的成就。现在这些学生也大多50多岁了,前两年从各地到上海聚会看望我这个老师,真让人感慨万千。
我退休后连续十年受聘于上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担任英语专业课,一共从教48年。
我感到,老有所学才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要做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老顽童。2012年我参加上海音乐厅知音志愿者,并在市级刋物《音乐之友》上发表文章。
我还积极参加校退管会各项活动。退休后主动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有益于身心健康。老有所学促进老有所为,除了蛋雕、石刻以外,我还学习了乐器巴乌、单簧管、萨克斯。在学校退休教工活动中担任独奏、伴奏和合唱指挥。2019年被评为上海静安区教育系统“老有所为”提名奖。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退休生活的模式:健康,淡定,充实,活力,传承与自勉。
作者简介:张劲才,上海知青,1968年8月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4团渔业二连,后任农场中学英语教师,1989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0年在上海退休。
责任编辑:日升
毛泽东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于是就有了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在当今使人更加领悟到当年毛主席的高瞻远嘱和英明决策。
一、“上山下乡”的兴起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真正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去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市团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
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20世纪50年代便被倡导,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便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很显然,上山下乡运动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的大部分家庭,都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进入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
二、“上山下乡”的感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曾经在学校立志成为新中国一代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中学生,通过在农村锻练,增强才干,为国为民作出了伟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就是知青上山下乡中最杰出的代表。正是知青的经历,使他了解基层,能够提出人民就是江山、乡村振兴、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系好第一颗钮扣、扶贫帮困不让一个村掉队、不忘初心等理念,正是传承信仰的力量和精神,培根铸魂,为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这是上山下乡最深远的影响和最深刻的意义。
感恩如歌岁月,青春无悔。我1968年8月8日报名参加屯垦戍边,从上海到虎林858农场,当时还不到18岁,在北大荒边疆的一个农场就生活和工作了二十五年。1993年举家返沪,在上海崇明、奉贤农场学校又是十年,我和农场的缘加起来也有35年了。
在边疆农场的时候,我一开始是在与苏联一江之隔的同化渔队工作10年,其间当渔工4年,后在连队小学6年。知青返城高峰之际,调到场部当中学教师15年。尤其难忘和感恩的是在北大荒农垦的二十五年里,在党组织培养下,我入党、上大学、评上中学高级职称、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还曾经作为知青代表受到王震副总理的慰问接见。回顾从上海出发到边疆农场,在分单位时,我们晋元中学的同学都积极要求到边疆前线艰苦的单位去,就这样我到了当时乌苏里江上有争议岛新开流的打渔队,当时的名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4团渔业二连。没到半年就发枪和手榴弹,开展军训,学习瞄准打靶,挖战壕和防空洞,记得珍宝岛事件发生时,还进行过冬天雪地拉练。
在北大荒的25年,我有两个感悟:
1、在与58年转业官兵同吃同住的连队里,半军事化的生活,使我学会了生存的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北大荒,我赶过马车打过渔,抬过木头喂过猪,盖过房子脱过坯,打过冬网做过饭,反正连队有啥活儿都要干。最大的印象就是老职工他们都能放手让我们干。从和泥小工做起,因为我不偷懒,和泥稠稀合适还供得上,拿瓦刀大工师傳就让我砌墙抹面,很快成了一把好手。连长秦京奎派我去团部学习,回连后独当一面完成了知青宿舍搭火墙任务。后来成家后,砌自家菜窖搭棚子就是小菜一碟了。还有一个活儿就是打渔,像现在查干湖那样打冬网。我们那时候一个冬天就要打四五次,每次我都是拿着冰穿子开路打冰眼,耗体力大,但身上暖和,休息一下也自由。夏天插圈网下丝掛,秋天压帐网,拉马哈。我那时插网打到的鱼的数量逐渐也赶上老职工,被渔业排长姜义合大加赞赏。游泳只会狗刨的我居然后来还当起冰帐渔点的点长。四个人两条船,一天两顿饭,鱼管够!吃几条自己报数。改善生活也有办法,沙滩上挖甲鱼蛋,树林里找野葱、摘蘑菇,鱼汤就更香了。晚上没事有空给老职工讲一两个故事。那时候潜规则伙食费一个月5元,靠江吃鱼免费,艰苦中有快乐。
记得我的第一任连长刘克武也是个58年转业干部,有天下雨轮到和他一起值夜班轮岗巡逻,他笑嘻嘻地对我说,小张啊,咱这也有水泥路,跟你们上海可不一样哦。不知道为什么,那么简短的话,至今我还记得。因为到吉祥松阿察河压帐网,鱼讯急,到了地方支好了帐篷就下网,鱼特别多,一小时溜底网就是两叁佰斤,人累了倒头就睡。由于受冷受潮,我腰痛的站不起来,马车送回连队,卫生员打封闭后休息了几天也没事了。正好连队小学有个老师,是哈尔滨知青要回城。缺个老师,把我就顶上。教复式班,就是同时上两个班,语文、算术是主课,也要教体育画图,从此以后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2、专注做好教学工作.不辱时代使命。在我教学生涯里,经历了从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以至退休后受聘在大学授课的过程。从普通教师做起,曾任教研组长、教务主任、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学校长。从连队小学到农场中学教学,缘于一次全场连队教师的集中业务学习。当时正是知青返城,师资缺乏,我的英语测试成绩不错,中学的陈光伟老师便邀请我到中学来教英语。暑期里,王绍才校长和文教科梁谓基老师还特地骑自行车到连队来找我联系。那时我已成家,生活上有了困难。令我感动的是老同志都帮忙反映,尤其是原农场二中调来的宋德光校长、书记王弗屈、教研组长高仁骧、还有政史组的高诗刚,吴荣盛、会计周传达等老教师,他们都曾经是王震的老部下、58年转业官兵,都非常热情,并从政治、生活方面帮助关心我。在中学,住房一年内就解决了。
我带着感恩的内心,一定要让农场的孩子多出几个大学生。我自觉加强自学,听外语广播,每天课余跟老教师陈光伟听录音。从教初中到教高中,我不但加强自学,同时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质量。那时的高中英语用的是人教版的高中代用课本。进课堂前我自己都把课文先背诵和默写。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令人难忘的是,在刚恢复高考的头三年,经过努力,我教的文理科两个班英语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居牡丹江管局前三名,录取率也名列前茅。我把在教学中的经验积累起来,编写成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手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那三届的许多学生靠知识改变命运,在各行各业都有令人自豪的成就。现在这些学生也大多50多岁了,前两年从各地到上海聚会看望我这个老师,真让人感慨万千。
我退休后连续十年受聘于上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担任英语专业课,一共从教48年。
我感到,老有所学才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要做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老顽童。2012年我参加上海音乐厅知音志愿者,并在市级刋物《音乐之友》上发表文章。
我还积极参加校退管会各项活动。退休后主动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有益于身心健康。老有所学促进老有所为,除了蛋雕、石刻以外,我还学习了乐器巴乌、单簧管、萨克斯。在学校退休教工活动中担任独奏、伴奏和合唱指挥。2019年被评为上海静安区教育系统“老有所为”提名奖。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退休生活的模式:健康,淡定,充实,活力,传承与自勉。
作者简介:张劲才,上海知青,1968年8月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4团渔业二连,后任农场中学英语教师,1989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0年在上海退休。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