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级医疗器械实现领跑超越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泳 时间:2024-05-05 点击:
国产完全可降解支架“20年磨一剑”,工博会上与火星探测器并列获奖


      小小一只自主研发的生物可降解支架,直径仅几毫米,肉眼几乎难以看到,却浓缩了我国医学、材料学、工业等多领域医工结合的精华,正带动心脏领域相关器械迭代升级。

      半年前的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Xinsorb生物可降解支架”系统荣膺特别大奖,同时获奖的还有国之重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环绕器”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直言,“完全可降解支架能与‘国之重器’并列获奖,倍感荣幸!这也正体现我国对民生健康的关切重视。”

      医工交叉诞生国产支架

      时间追溯到10年前,30岁的邓先生突发心脏病,需要做心脏支架手术,由葛均波院士团队主导,邓先生成为首个植入国产生物可降解支架“Xinsorb”的患者。7年随访后,邓先生体内支架已经完全吸收消失,康复痊愈。考虑到是首例,院士团队决定继续随访至10年。

      “他不再是病人了。”葛均波院士这句话,意味着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完全可降解支架的临床应用获得成功。

      本世纪初,进口金属支架曾在国内“一统天下”。金属支架永久存留于体内,对年轻的冠心病患者来说,一旦植入后要面对终身服药、支架长期“禁锢”血管导致长期风险等。

      找寻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医工交叉、医企融合催生新技术,完全可降解支架按照这一路径应运而生。院士团队成员之一、中山医院心内科沈雳教授回忆,20年前的中山医院9号楼地下室(动物实验室)犹如小小策源地,在这里医生和工程师共聚一处,对可降解支架实行早期设计、早期验证……

      从可降解涂层支架到完全可降解支架,“20年磨一剑”来自院士团队一步步技术突破。最开始需要突破的是找到既能足够支撑血管,又可实现后续降解吸收的新材料。当年,团队攻克核心材料制备工艺,获得关键性专利——生物可降解载药物高分子材料支架的制备方法。此后通过反复对材料配方进行优化、原型迭代,于2010年开展临床前评价。

      创新突破新技术,绝非一蹴而就,“临床研究是最关键的步骤,之前整个动物实验起码耗时七八年,反复解决支架支撑力不足及支架内血栓等问题,直至2010年左右渐渐有了眉目。 下转 3版(上接第1版)我们得到大量充分的数据来证明问题已解决,最终开展临床研究。”沈雳讲述。

      攻关医械研发步伐不停

      2020年,历经对支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长期随访审评,“Xinsorb生物可降解支架”顺利上市,完全实现临床应用。

      20年持续创新,彻底扭转国内支架市场格局。而今,进口金属支架已被国产支架所替代,“Xinsorb生物可降解支架”在细分领域于国内市场占比过半,同时“出海”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了国产医疗器械从跟跑到领跑。

      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表示,新质生产力要求充分发挥新技术的变革作用,实现在新技术应用基础上医疗业务的重塑。在小小的国产支架上,这一理念得到印证。理念创新、材料创新、设计创新……研发团队掌握并实现自主核心技术,通过高性能、优惠价格,真切解决了百姓健康的具体问题。

      “Xinsorb生物可降解支架”改变了市场,同时也更新了理念。葛均波院士表示,它代表一种全新治疗理念,即医疗器械并不局限于“广谱治疗”,促进器械细分,可以更精准满足患者需求。

      追踪新质生产力步伐不停。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心脏介入领域应用的导管、导丝等与国外先进产品相比“还差一口气”;部分医疗器械一系列环节还有许多研发攻关之路要走……这些课题均需要医工交叉共同探索,助力我国生物医药器械产业发展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智慧医保,到底智慧在哪儿
    下一篇:“数说”三明医改之成功要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