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知青生活 教我换视角看世界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1995年热播的电视剧《孽债》,是一个以上海知青在云南西双版纳插队为大背景,讲述了知青在插队期间生下的孩子,长大后从西双版纳到上海寻找自己亲生父母的故事。
《孽债》不仅鲜活展现了小说中的各个人物,更是激发起现实中上海老知青们的万千思绪。此后20多年间,由叶辛创作的电视剧的原著小说销量累计超百万册。
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覆盖了整个中国的城乡。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喧嚣归于沉寂,记忆渐渐变得朦胧与淡忘了。然而对那些家庭与那一部分人的那些记忆永远是说不完也写不尽的故事,永远是与人类命运息息相通的社会热点。
6月1日,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应博雅讲堂之邀,做客上海建桥学院,为百余师生带来一场名为“《孽债》在中国与海外”的讲座。
十年经历,积累起创作素材
短短一个半小时时间里,叶辛从当年做知情时的亲身经历,再到小说和电视剧《孽债》先后引起轰动,以及《孽债》海外版一波三折的发行经过,与师生们一同回顾了那段艰苦岁月,并就文学创作的话题与师生们展开交流。
1969年,叶辛离开家乡上海,前往贵州插队,一呆就是十年又七个月。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艰辛的田间劳作,目睹了知青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甚至亲历了发生在身边的知青之间一段真实“孽债”。这一些,都为他日后走上知青题材文学创作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1991年,小说《孽债》在《小说界》杂志分两期首发,1992年出版单行本,1995年2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引发共鸣,《孽债》英文版今年发行
说起《孽债》的海外版本,叶辛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孽债》出版过越南语版本,同样在越南引起了轰动。叶辛后来了解到,因为越南在二战后有过一段南北分裂的历史,《孽债》展现的骨肉分离与人性温情同样在越南人民中间引起了共鸣。叶辛说,有越南作家团体来上海考察,几十名团员围着叶辛,尽管不会说他的名字中文,但都说着中文“孽债”来找他合影。
《孽债》英文版的出版经历了则不少波折。曾有一对在中国工作的美国夫妇尝试翻译,但因为对书中的历史术语认识存在差异不得不作罢。
2009年,叶辛在澳大利亚参加悉尼作家节期间,一位澳大利亚出版商对出版《孽债》英文版表示了兴趣,双方于次年达成出版协议;2014年,《孽债》翻译完成;今年5月,《孽债》英文版由澳大利亚出版公司吉瑞蒙都发行。
最大收获,换个视角看世界
在讲座之后的互动中,师生们的提问不约而同落在叶辛那段知青经历上。叶辛说,十年的知青生活,带给他最大的收获,就是让他学会了换个视角看世界。
当知青之前,叶辛在上海过着城市青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对农村的印象仅限于“脏乱差”:“初入农村时,我以上海青年的目光看待偏远的农村,感到它落后、肮脏、贫穷。但在村庄里生活久了,让我学会了用农民的眼光看待都市,学会了用两副目光看待当代中国的现状,当两副目光交织时,总会让我迸发出创作的灵感。”
作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叶辛说,对于不同语种、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阅读 《孽债》 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人走过的路,加上作品中全世界共通的人性情感,让人们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