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精神的践行者—杨永青

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胥执高 时间:2024-11-21 点击:
 1965年10月,杨永青从学校调到农业连队留影。
1999年11月23日,我和农六师ー〇六团鲁玉英、ー〇七团史东兵、ー〇八团沈虹、奇台农场张宏民、共青团农场季海龙参加兵团在石河子市举办为期10天的第ー期广播电视采访、编辑、摄影(像)培训班。学习培训期间,到石河子市北泉镇参观周恩来总理纪念馆、纪念碑。在周恩来纪念馆,ー幅杨永青等上海知青与周恩来总理的合影十分醒目:在周恩来总理纪念馆介绍的讲解中,第ー次比较了解杨永青。
1965年7月3日,周恩来总理在埃及开罗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议结束后,回到乌鲁木齐。他不顾旅途疲劳,在视察乌鲁木齐等地后,7月5日,又来到兵团石河子垦区。下午4时许,周恩来总理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赛福鼎·艾则孜、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陶峙岳上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政委张仲瀚将军等陪同下,顶着炎炎烈日,踏上石河子总场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周恩来总理先到试验场农业队葡萄园参观。看完葡萄园后,他与前来欢迎的试验场场长孙天恩、技术员魏志洲等干部、工人做了短暂亲切的谈话。接着,周恩来总理驱车来到二分场一连。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长势茁壮的棉花机械化中耕追肥复式作业。参观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在1号条田北侧宽阔、蓊郁的榆杨相间的林带里,接见了总场领导干部李光等和一分场的上海支边知识青年代表杨永青、雍凤兰、郑月华、孙贵娟、卓爱玲、朱兆华、陈雪琴、亓毓纯、应志毅、张立勇、魏淑荃等11人。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与他们进行亲切的谈话,当得知他们中部分人出身资产阶级家庭时,语重心长地教导: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和有复杂社会关系的人,都要看他现在的表现和立场。一个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前途是可以选择的。周总理的教导,成为他们工作、生活的座右铭。以后,他们在军垦农场这个大熔炉里千锤百炼,一个个都成长为农场生产建设中的中坚骨干。


1965年7月5日,周总理在石河子总场接见上海支边知识青年。《新疆日报》社记者傅胜瑞摄影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不幸病逝。噩耗传来,团场人民哀痛如潮。他们逆“四人帮”“不许开追悼会”之令而动,利用各种方式怀念、追悼周总理。当年曾被周总理接见、时任二营九连副连长的杨永青,更是悲痛万分。这时候她忽然觉得怀念周总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接见他们的地方,建立一个永久性纪念工程。
1977年6月初,一四五团党委经研究将纪念工程确定为纪念碑。会上还决定组建了纪念碑筹建领导小组,组长由团党委书记、政委葛先锋担任,副组长由团长文克孝担任,杨永青、亓毓纯两位周总理接见的知青负责筹备组的接待等日常工作。
6月10日,周总理纪念碑奠基,经过四个多月艰苦精心的施工,终于在1977年10月底建成,石河子召开了隆重的落成仪式。自那以后,凡是来石河子的国际友人、国家领导人、各界来宾,都要专程来这里瞻仰这座边疆人民心中的丰碑。每逢节日假期,总有许多各族青少年在这里开展各种有益的纪念活动.....周总理崇高的精神,正在潜移默化地代代相传。
杨永青在大幅照片前,讲述她1965年7月5日接受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的情景,并向大家介绍说,周总理接见我们原话是“一个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前途是可以选择的。”

 
2014年11月15日~16日,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和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会同黑河知青博物馆、上海知青博物馆,在上海召开“2014中国知青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团党委的批准下,我应邀参加此次会议。
会议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阮显忠主持。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上海市青年运动研究会会长褚敏、著名文博专家费钦生、中共一大纪念馆研究室主任信洪林分别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知青场馆的代表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进行了主题发言,各知青馆馆长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上海知青研究资料中心与八个知青馆签署了建立分中心和加强协作的协议,与会人员参观了上海知青博物馆、上海知青文献馆和上海博物馆。
会议议程全部结束时,杨永青组织新疆兵团知青纪念馆胥执高,兵团上海知青茅国生、孙咸隆、黄坚、谢敏干、“62微视频”的王礼民、傅景学就新疆兵团知青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知青精神、知青文化进行进一步座谈交流。   
2014年 12月8日,杨永青来新疆石河子市参加由国务院新闻办以及兵团电视台联袂推出的大型纪录片《兵团人》拍摄。12月13日,杨永青参观了六师一0三团知青纪念馆。她在和周总理合影的大幅照片前,讲述了受到周总理接见的幸福时光;她认真地听取了讲解员的讲解,不时地微笑点头示意。她参观完后说:“我走遍新疆大地,经历许多艰辛,但是我觉得自己的理想得到了实现,我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教导”。她高兴地和知青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愉快地在知青纪念馆的留言薄留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边疆、热爱生活、无悔知青人生,祝贺兵团知青纪念馆成立”。随后,在知青馆大厅接受了五家渠电视台《走进演播室》专题部张新慧记者的专访。希望一〇三团继续收集兵团各师的知青资料、文物,充实、丰富馆内内容和板块,把兵团知青纪念馆办得更好,真正成为兵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兵团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注:该馆当时定名兵团知青纪念馆,后因没有通过兵团宣传部批准,现在为一0三团知青纪念馆)
1941年,杨永青出生在上海海关职员的家庭,1949年12月,父亲到香港一家轮船公司工作,母亲跟5个孩子留在上海。受家庭环境影响,杨永青从小就学习刻苦,并一心想在长大后成为一名无线电工程师。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高中毕业时,杨永青因患过肺结核病,体检不合格失去了报考大学的机会。
1962年,正当全国遭受自然灾害,生活面临艰难困苦的时刻,母亲问她:“我要带你弟弟妹妹到香港!侬去勿去!(上海话:你去不去?)”杨永青立刻谢绝了母亲的建议。眼见母女俩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分歧,母亲无奈,带着弟弟、妹妹走了。
1964年4月,杨永青所在徐汇区商业单位党总支动员职工送在家没有工作的子女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援农业建设。杨永青从小到大生活比较优越,在毛主席号召学雷锋精神鼓舞下,感到自己需要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立即写了二次申请,终于得到了单位领导的同意报名。但是第一批被批准的名单里却没有她的名字。她急了,戳破手指立即写了一份:“冲破万重关,创业在新疆;一心为革命,誓死头不回!”的血书和一封信,送到徐汇区兵团招生组直接说明自己决心。谁知道70多岁的外婆知道她报名新疆的事情,找到徐汇区招生单位,坚决阻止外孙女到新疆去。她说服外婆。5月19日,收到了兵团录取通知书,并且安排到在上海市团校培训一个月进疆。学习期间,香港的父亲给她寄来两封信,劝她退出兵团,答应送她到香港或日本学习无线电技术。他还给市有关领导部门写信,说杨永青身体不好,根本不能去新疆,谁要让她去,他就一直告到中央去。团校老师让杨永青自己来决定。就在6月25日学习结束时,原单位和街道团委前来迎接她回单位工作。杨永青强烈反对这个决定,“到新疆去是党的号召,腿长在我的身上,一定要到新疆去!”她写信给父亲:“现在国家最需要的是解决粮食问题,青年人应该把力气放在刀刃上,到兵团就是搞农业。”
    杨永青录取通知书,现陈列在石河子兵团军垦博物馆


1964年6月30日,上海市徐汇区综合贸易公司领导给杨永青(中)送行
到新疆后,杨永青被分配到石河子农八师商业处。这里并没有想象中艰苦。石河子是一座整洁美丽的城市!淙淙而清澈的流水,整齐而翠绿的林带,纵横而平坦的马路,还有纺织厂、毛纺厂、制糖厂等工业,没有遍地黄沙,没有缺水少盐,也不用住地窝子。“想不到这里变化这么大,我来晚了!”她和几位留在八师石河子的同学坚决要求下连队。组织上同意了她们的要求,分配她和几位同学一起分到石河子总场一分场上海青年连。这里有112名上海青年在老战士率领下,正向苇湖进军,要开2700亩冬麦地。杨永青一到青年连,就参加了劳动。拖拉机开足马力,把苇湖滩犁翻,大家跟在后面,把芦苇拾掉,集中起来运出地去。杨永青起初觉得这活儿挺轻松,但不一会儿手也酸了,口渴得难受,太阳像火炉,汗水沿着眉毛、鼻子直往下淌。她有生以来还从没流过这么多汗。回到宿舍,她是靠着毛主席著作教导挺过来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
粮食来之不易,这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姑娘算是领教了。秋收时,青年连担任玉米的脱粒工作。杨永青看到每一穗玉米的尾部都剩下几颗没有脱掉,这些珍珠似的颗粒,是多少汗水凝成的啊!于是,她小心翼翼地都剥了下来,集少成多,一天就攒了将近一斤。杨永青用手帕仔细包了起来,带回去交给了指导员,并建议大家收集手边散落的玉米粒。领导马上同意了她的意见,在全队开展了一场小回收活动,减少了粮食的浪费。绿绿的麦苗长起来了,像块厚厚的地毯,覆盖着荒芜的苇湖滩。杨永青欣喜地站在这绿色的大海里,这个“叛逆的女儿”,现在成为兵团的新战士;同时,她由一个肺结核病患者,越活越健壮,体重增加了。第二年,她就被评为“五好工人”。 
1972年,杨永青的丈夫因家庭特殊困难,调回内地城市工作,将儿子也带走,并多次劝说她也回内地工作。“文革”结束后,在杨永青劝说下,丈夫带儿子又调回了新疆。

 
1979年9月,父亲从海外归来探亲,杨永青回上海跟父亲小聚。晚饭时,父亲拿出一张英文报纸,指着上面的一个树种推荐说:“这是金刚木树,是夏威夷的,很高大,树叶适合喂牲口,木材可以炼钢,适合你们新疆生长,我回去后,把种子寄给你。”父亲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表达了对女儿当初选择去新疆的支持。
(本刊转发时照片有删减)
 (晓歌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毛主席来过这座“草棚大礼堂”
    下一篇:回忆我的父亲习仲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