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的砺练 难忘的岁月

来源:未知 作者:高莲秀 时间:2023-12-21 点击:


      2019年8月18日太钢中学25名知青返乡与村民们共同组织了一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大联欢活动,大家欢聚一堂,开怀畅谈了五十年的发展与变化,知青与村民们 唱歌、跳舞,朗诵、乐器、书法展示,还向村委会赠送了锦旗:青春励志南高庄,桑榆再续故乡情(张怀世题词)这场别开生面、欢歌笑语的联欢会使整个会场欢欣鼓舞、喜气洋洋!不仅使我心潮彭拜,浮想联翩!弹指间已过去五十年了......。

     那是1969年9月的一天,一封电报“学校复课速回”将我从老家(大连)拽回太原,听说学校要复课我很高兴。不久,学校的老师开始动员同学们上山下乡,在父母的鼓动和支持下,我报名上山下乡了。


      1969年11月太钢中学34名同学第一批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身背行装前往太原市五一广场参加《山西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誓师大会》孙桂兰、李华和我作为学生代表与各校的学生代表登上主席台举手宣誓:“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在教育!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随后,我们乘坐太钢公司两辆大轿车开赴阳曲县大盂公社南高庄。受到大队干部书记韩生旺,赵年庚、张根印等村干部和村民们的热烈欢迎。

      南高庄村位于大运公路108国道旁,距太原市45公里,是沿着公路建成的长有2千米狭长的村庄。有300多户大约千余人口。我们四人(王明秀、孙桂兰、任友兰和我)被安排到房东董毛只家,她们三人同岁比我大四岁,(我17岁)也是知青里年龄最小之一,她们是我的大姐姐对我很关照。
     
      刚来到农村时,看到什么都感到新鲜。房东家有一个大大的院子,一排窑洞坐北朝南,窑洞里十分亮堂,白白的墙壁,一个土炕上铺着漆布,炕沿干净的没有一点灰尘。每天我们用柴火将炕烧的热乎乎的,晚上睡觉很暖和。房东家的大院子收拾的也很整洁,养着鸡、猪,大门口拴着一只很厉害的狗,第二天我从外面推门进院时,那只大狗猛地扑过来,我急忙扭身就跑,结果咬到屁股上,多亏房东大哥大吼一声,那狗才松口,加之冬天我穿着厚厚的大棉裤,屁股上留下两个大大的狗牙印。从此,我再也不敢一个人进院或走家串户了,直到现在还怕狗呢!正如古人云:一朝被狗咬,十年怕狗吠啊!

      院子西北角有一个猪圈,西南角是茅房,简陋的茅房是一个大水缸埋在地下,大缸里插着一根长长的木棍,当你大便时,一定要对准木棍,否则就会将粪便溅到屁股上又脏又臭。一到太阳落山,村民都早早回家休息,村里一片寂静。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搬出了房东家,换了新的房东,每天得挑着水桶到井里打水,水井特别深,大约有10多米深,要用手摇辘轳来打水,而且井水冰凉冰凉的。每天早上用着冰冷的井水刷牙,洗脸,屋子里生的炉子,经过一晚上闷着的火炉已无暖意。每天吃饭到黑黢黢的知青食堂里,没有桌子,凳子,同学们吃饭不是站着就是蹲在地上,左手端着很大的黑碗,指缝间夹着一个白萝卜咸菜,右手拿着一双筷子不断地往嘴里扒拉着小米干饭,啃着黄澄澄的玉米面窝头。这时候我深深地感到农村生活是多么艰苦啊!这就是知识青年在农村下乡生活时的情景。
   
      起初,我和冯巧天、刘秀珍、苏润全、闫旭东等同学分配到二队。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什么也不懂,也不会干农活。第一次劳动就在场上剥玉米,村民们手疾眼快,不一会就剥完一个玉米棒,我费很大劲也剥不了几粒,干了一天下来,只感到腰酸腿疼,手还很痛。后来在村民们的热心地帮助下,渐渐地学会了剥玉米。

      听说砖窑需要人手,我和王明秀,陈克细,王玉兰等同学都去了砖窑劳动。女同学码砖坯,男同学呢有的在压砖机上推砖坯,有的往砖窑里背砖还有烧砖窑的。我们几个女同学码砖坯都非常能吃苦,干活很卖力,起初每天码几百块砖坯,后来熟练了,每天码上千块砖坯,大家比着干,看谁码的又多又整齐,我们的劳动热情和吃苦耐劳的劲头受到村民们的好评。
1970年夏天,村里卫生所需要一名抓药的人,韩生旺书记找我谈让我去干,当时我还不愿意干呢,还是王明秀帮我拿定主意,于是我来到卫生所开始走上新的岗位。

      卫生所有两间房,每间大约20多平米。几个高高的药架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西药玻璃瓶子,靠北墙立着一排中药柜,每个抽斗上都标注着药名。为方便村民买药,我和王明秀也搬到卫生所住在另一间。

      卫生所的前任张玉保因患重病不能工作,当我接手后两个月后就去世了。因此,卫生所的所有工作没有进行交接。药房里灰尘满面。我一上任就是打扫卫生,清理药品,登记建账。我是从熟悉每一味中药,西药开始的,既要学习认识每一味药,卖药时既不能出差错,又要记住价格,学会划价,既不能多算村民们的钱,又不能让卫生所亏钱,用等子抓药还要学会16进制与10进制换算的方法。所以,我每天背药名,药价,甚至用大白纸把每一味中药名、药性,药价都抄写出来挂在墙上,以便划价时提高效率,能够尽快的独当一面的工作。

      卫生所有两位医生:安俊大夫主治西医,主管卫生所全面工作,共产党员,复员军人(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另一位金明月大夫是本村土生土长的中医,医术很高。这两位大夫可谓是我的恩师,给予我很多的帮助,让我终身受益。

      解放前,南高庄是开车马店的,整个村庄是由南向北的一个北高南低的狭长地带,分上店、下店,村头到村尾大约有2里地。谁家里有病人就到大队部的广播里喊大夫。两个大夫每天背着药箱走家串户,谁家有病人就到谁家看病,开处方,然后家人拿着药方来卫生所买药。

      两位医生给我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如何为村民们服好务,要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对买药的村民们要说话和气,态度和善,还要尽快熟悉掌握各类药品,药性、药价,千万不要出差错抓错药,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

      当年国家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国家出40%,个人出60%。村民们喜欢吃中药,不管大病还是头疼脑热都要抓中药,每到秋冬季,抓药的人特别多,每天忙得我头晕脑胀的。我非常感谢村里有一位老人,他家是祖传中医,他将线装本的《黄帝内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送给我,让我好好学习。于是我利用空余时间就认真学习这两本书,当时由于文化水平低,好多地方读不懂理解不了,只能挑拣能读懂的地方看看。对难涩的《本草纲目》就硬着头皮背下来。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开篇第一句“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症何难….”

      中药,西药对我来说特别生疏,正好阳曲县要开办赤脚医生培训班(半脱产),由山西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大夫授课,这可是学习医学知识的绝好机会。大队领导让我参加学习并要求我不能影响村民们买药。我一边妥善安排好卫生所的工作(告知村民们买药时间),一边学习。经过三个月的学习,收获很大,初步学习掌握了一些医学知识,医疗的方法与技巧,为今后更好地为村民们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两位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我非常认真努力地学习,虚心请教,边工作边学习,较快地胜任了这项工作。

      记得1971年春季的一天,金明月医生叫我跟他去看个病人,边走边告知我,朱保林年轻力壮感冒发烧,你在他身上学习打针吧。到他家后,先用开水将注射器洗一下,然后甩净,将安定针瓶敲开,抽出药水,打针时要:两快:进、出针要快,一慢:推药时要慢。这是我第一次打针,心慌手抖,脑子里还不断地安慰自己,不要紧张,放松放松,可是当拿起注射器往屁股上打针时,针头一下子弯成90度直角,幸好金医生在旁边及时帮我将针头掰直了,第二针就顺利扎进去了,事后我是满头大汗,思想紧张的很,之后我又学会了输液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外伤处理。

      上山采药也是卫生所的一项工作。金秋十月,秋高气爽,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明媚的阳光洒向大地。安大夫带着我上山采药,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绿草和五彩缤纷的鲜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美丽。安大夫边走边告我,这是麻黄、益母草,那是蒲公英、车前子,马齿苋,于是,我拿着小铲子,不停地挖啊挖,整整挖了三个小时,采了两麻袋麻黄和益母草、车前子、马齿笕等药材。真是收获满满。将采回来的药材进行分门别类,铺到院里晾晒,最后收到袋子里,为秋冬季治疗伤风感冒储备了大量的药材。为了让中药能充分发挥药性,金医生还教我如何用蜂蜜制作中药如:炙黄芪、炙甘草,用沙子炮制穿山甲、龟板等,用药碾子碾药,对种子类的中药如豆蔻、砂仁要砸碎等。

      八月的一天,有个小伙子因砖窑上掉下一块砖砸在额头上鲜血直流,他用毛巾捂着额头来到卫生所,我一看吓的直发抖,从没见过这样的伤情,额头的皮肉白乎乎的翻开了花,血水不断地往外流,我想赶紧找安医生吧,结果他到外村办事去了,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给他处治。正好我刚学完外科缝合方法,于是急忙打开急救箱拿出酒精、碘酒、盐水、麻醉针剂和各种辅料,先清洗伤口,擦洗脸上的血迹,然后用酒精消毒,用止血钳夹住血管,打麻醉针,用半圆针和羊肠线进行缝合,小伙子个高,我只好踩着小板凳上左一针、右一针地缝了四针,针脚歪七扭八的很不好看,但血止住了,也不痛了。我那颗紧张的心也终于放下了。这次小手术让我深深地感到:在农村作一个医务人员不容易啊,不但医术要全面,而且还要掌握多学科的医学知识。真是人命关天、责任重大!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从此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去做。七十年代,在农村处置外伤哪里有消毒室、手术室,就在药房进行处置,因药房是东房,没有窗户,屋内就只有40瓦的黄灯泡,光线不好,只好到大门口的太阳光下作手术,可见当时农村医疗条件多差呀!

      记得1971年春天,大盂公社发生了羊瘟疫,公社要求我们卫生所负责本村的羊群打预防针,于是安大夫,金医生和我一起到山上给200多只羊打预防针,羊倌将羊按住,我们就在羊的脖子上注射,兽医用的注射器是钢制的特别沉,干了一天手都肿了,手腕累的抬不起来了。

      卫生所还有一项工作是到县城医药公司购药,每个月都要统计出中西药缺药情况,需要购买什么药和医疗器具。要去黄寨医药公司进药。记得第一次是安俊医生带我去买药,详细告诉我采购药品的每一个过程。所以,一到月初,我就到大队部开一张介绍信,向村民借辆自行车,带上一个又长又大的白帆布口袋,骑车30里地到黄寨县城。大盂通往黄寨的那条道路是用石头和碎石铺的马车路,骑自行车在疙疙瘩瘩的路上很不好走,这条路坡度大,一会上大坡一会下大坡,上大坡时我就下来推着自行车爬坡,下大坡时赶紧骑车享受那下大坡滑翔的惬意,所以每月进药就是我一个人去,将买好的药品放入大口袋里后,又牢牢地捆在自行车后座上,一路颠簸摇摇晃晃骑车回来。那年我18岁,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多么胆大与坚强,多么能吃苦。村民们的话:小姑娘家家的真不简单啊!

      每次去县城买药,从不敢到商店逛逛,也不在外面吃饭,买完药后就赶紧往回赶,在午饭前回到村里,赶紧打开卫生所的大门,以方便村民们买药,另外也为村里节约开销,那时村里很穷啊。

      我特别感谢韩生旺书记,他经常来卫生所问询我有什么困难,并嘱咐两位医生多多指导帮助我。卫生所的工作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只要病人在广播里喊话,我们都会及时到病人家里诊治。病人需要打针,输液,医生开了处方,我都要及时上门服务。记得有一次晚上十一点了,有个村民得了急病,大夫急忙敲门让我带上输液器具去病人家里输液,他已经先去病人家里,村里的路是雨天泥泞晴天尘土飞扬,也没有路灯,黑乎乎的还挺害怕的,我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摸着黑跑到病人家去。事后,这位朴实的村民做了猪肉烩菜和白面花卷送给我以表达谢意!我也很受感动。正因为有村干部和两位医生的指导与帮助,使我较快的成长进步,同时也受到村民们的好评,1971年6月村团总支批准我和苏润全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1971年9月,韩胜旺书记跟我谈,冬季快到了,卫生所又要忙了,给你配个帮手,你好好带带他。于是我与拴锁一起工作了三个月,他也基本熟悉了卫生所的一系列的工作。11月底太钢招工,我们这批知青要走了,韩书记又安排两位老会计协助我进行盘点交接,西药片要一个一个清点,所有中药都要过称,经过一周的清点没有任何差错,现金、账簿、实物一致,医疗器具无差错,顺利完成了交接。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知识青年到那里会大有作为的。的确如此,虽然农村生活条件艰苦一些,但是对我们城市长大的青年来说是一种砺练,一种品尝人生的过程,增强我们独立工作,独立生活的能力,让我们增长了不少见识,学到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两年的插队历程,使我经受了艰苦的锻炼,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初步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为我以后的成长与进步奠定了扎实地基础。

      回城到太钢工作后,先后在档案管理处、企业管理处、生产管理处、企业策划处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一直秉承这一理念,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勇往直前。

      “由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坚持边工作边学习,先后读了大专,大学,使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工作者。晋升了高级经济师。先后担任过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部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等职。

      每当我回想起插队的日子心情十分激动,就像一只放飞的小鸟在那火红的年代里快乐的,自由的翱翔。这是我一生中最艰苦、最欢快、最开心的日子,南高庄淳朴热情的父老乡亲给予我许多许多的关心与帮助,在此,我向他们深深地鞠躬致敬!衷心地感谢南高庄的父老乡亲,感谢村干部们(韩生旺,张根印,赵年根,贾谭洪等)感谢安大夫,金医生!

      忽然大轿车司机师傅喊声:大同路程家村到了……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纪念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联欢活动已圆满结束了。真可谓:
      弹指细数五十载,
      如今已是发染霜,
      下乡两年时不长,
     情深谊厚永难忘!             
 
 
      作者简介:高莲秀,女,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企业管理咨询师。1969年11月赴山西省阳曲县大盂公社南高庄插队落户太原知青,1971年11月进太钢厂(现为太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责任编辑:铁滨)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黑土地上搞科研
    下一篇:那段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日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