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扶贫故事》——踏雪访阜平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21-01-10 点击:
当时拍下的图片定格了这一瞬间,唐宗秀夫妇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胳膊,走在结了冰的地面上,两边是低矮的泥房子,他们三人拉着家常。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深山的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走进困难群众唐宗秀(右)家慰问看望。
对阜平,习近平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阜平当年是晋察冀边区所在地,开国十大元帅之一聂荣臻担任过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帅曾经流着泪说:“阜平不富,死不瞑目。”他还说:“老百姓保护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打天下,是为老百姓打的天下;阜平的乡亲们现在生活还没有明显改善,我于心不忍,一定要把老区的事情办好。”
聂帅的话是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同志告诉习近平的,习近平一直铭记在心。
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冒着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连夜听取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汇报。30日一大早,他顶风踏雪来到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亲切看望困难群众并送去慰问品。
骆驼湾村地处深山,是有名的特困村,村里608口人中有428人属贫困人口。骆驼湾村的贫困状况令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震惊。他说,窥一斑知全豹,到骆驼湾村就是要了解我国的真实贫困状态,如果能看到真贫,从北京过来三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值了。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困难群众唐宗秀家和唐荣斌家看望。他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
唐宗秀回忆说:“总书记知道咱们这儿困难,来访察访察生活好不好,不叫咱受罪。他进来屋里就坐下来,说我的口音像山西话,和我拉家常,看着、听着可是亲切。”
“他问我种了几亩地、粮食够吃不够吃、养猪了没有。还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跟他说,现在不赖,没什么要求。”唐宗秀说。
唐宗秀家门外的小路用石头铺砌而成,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她特意挽着总书记送出门外,“我叫他慢着点,他也叫我慢着点,说路不好走”。
当时拍下的图片定格了这一瞬间,唐宗秀夫妇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胳膊,走在结了冰的地面上,两边是低矮的泥房子,他们三人拉着家常。
对于总书记来到自己家里的细节,唐荣斌回忆起来也如数家珍:“总书记当时来,送给我们一桶食用油、一袋50斤的白面、一床崭新的棉被和一件军大衣。这么大的领导来我们村,这是头一次。”
让唐荣斌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他一定要重视孙子的教育,希望在下一代身上,下一代要过好生活,首先得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顾家台村时,年过六十的村民顾成虎还住在年久失修的老屋里,屋里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走后,顾成虎发现在收到的慰问品中,自己比别人家多了一件棉大衣。“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总书记看到我左袖口破了,怕我没新衣服换,特意叮嘱随行人员加的。”顾成虎说。一个细节,一件大衣,盛满了党的总书记的关怀,顾成虎将大衣视为宝贝,平时总舍不得穿。
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领导干部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当地干部群众深受鼓舞,一心要把总书记的指导思想变成阜平大地上的火热实践,圆阜平父老几代人的脱贫致富梦。本着务实的精神,阜平认真考虑发展思路,提出“长打算、短安排、强基础、创机制”的实施路径,确立了产业富民、园区强县的战略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
如今,唐荣斌、唐宗秀、顾成虎都住上了新房,阜平县群众的生活条件都大为改善。
唐荣斌一家住在新盖的二层楼里。唐宗秀家房子装修一新,院落干净整洁,家里还装了地暖。顾成虎一家2015年就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白墙灰瓦,院里种满鲜花。顾家台村绝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经村民们集体同意,村头的路改名叫“圆梦路”,村前广场则命名为“圆梦广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并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国强与民富从来都是托举中国梦的双翼,中国梦不仅要国家好、民族好,而且要百姓生活更美好。而今,在千千万万个唐荣斌、唐宗秀和顾成虎这里,中国梦正在由理想变为现实。
对阜平,习近平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阜平当年是晋察冀边区所在地,开国十大元帅之一聂荣臻担任过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帅曾经流着泪说:“阜平不富,死不瞑目。”他还说:“老百姓保护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打天下,是为老百姓打的天下;阜平的乡亲们现在生活还没有明显改善,我于心不忍,一定要把老区的事情办好。”
聂帅的话是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同志告诉习近平的,习近平一直铭记在心。
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冒着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连夜听取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汇报。30日一大早,他顶风踏雪来到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亲切看望困难群众并送去慰问品。
骆驼湾村地处深山,是有名的特困村,村里608口人中有428人属贫困人口。骆驼湾村的贫困状况令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震惊。他说,窥一斑知全豹,到骆驼湾村就是要了解我国的真实贫困状态,如果能看到真贫,从北京过来三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值了。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困难群众唐宗秀家和唐荣斌家看望。他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
唐宗秀回忆说:“总书记知道咱们这儿困难,来访察访察生活好不好,不叫咱受罪。他进来屋里就坐下来,说我的口音像山西话,和我拉家常,看着、听着可是亲切。”
“他问我种了几亩地、粮食够吃不够吃、养猪了没有。还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跟他说,现在不赖,没什么要求。”唐宗秀说。
唐宗秀家门外的小路用石头铺砌而成,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她特意挽着总书记送出门外,“我叫他慢着点,他也叫我慢着点,说路不好走”。
当时拍下的图片定格了这一瞬间,唐宗秀夫妇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胳膊,走在结了冰的地面上,两边是低矮的泥房子,他们三人拉着家常。
对于总书记来到自己家里的细节,唐荣斌回忆起来也如数家珍:“总书记当时来,送给我们一桶食用油、一袋50斤的白面、一床崭新的棉被和一件军大衣。这么大的领导来我们村,这是头一次。”
让唐荣斌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他一定要重视孙子的教育,希望在下一代身上,下一代要过好生活,首先得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顾家台村时,年过六十的村民顾成虎还住在年久失修的老屋里,屋里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走后,顾成虎发现在收到的慰问品中,自己比别人家多了一件棉大衣。“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总书记看到我左袖口破了,怕我没新衣服换,特意叮嘱随行人员加的。”顾成虎说。一个细节,一件大衣,盛满了党的总书记的关怀,顾成虎将大衣视为宝贝,平时总舍不得穿。
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领导干部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当地干部群众深受鼓舞,一心要把总书记的指导思想变成阜平大地上的火热实践,圆阜平父老几代人的脱贫致富梦。本着务实的精神,阜平认真考虑发展思路,提出“长打算、短安排、强基础、创机制”的实施路径,确立了产业富民、园区强县的战略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
如今,唐荣斌、唐宗秀、顾成虎都住上了新房,阜平县群众的生活条件都大为改善。
唐荣斌一家住在新盖的二层楼里。唐宗秀家房子装修一新,院落干净整洁,家里还装了地暖。顾成虎一家2015年就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白墙灰瓦,院里种满鲜花。顾家台村绝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经村民们集体同意,村头的路改名叫“圆梦路”,村前广场则命名为“圆梦广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并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国强与民富从来都是托举中国梦的双翼,中国梦不仅要国家好、民族好,而且要百姓生活更美好。而今,在千千万万个唐荣斌、唐宗秀和顾成虎这里,中国梦正在由理想变为现实。
(该文选自《习近平扶贫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习近平扶贫故事》——“扶贫,我花的精力最多”
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工作千头万绪。什么工作他花费精力最多?...《习近平扶贫故事》——追求美好生活,是永远的进行时
天空飘着毛毛细雨,绿油油的油茶树欣欣向荣。在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习近平...《习近平扶贫故事》——再访甘肃,“把脉”脱贫
你们高兴,我们也高兴。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习近平扶贫故事》——“共产党说到就一定能够做到”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邀请总书...《习近平扶贫故事》——“共产党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
到他们这一代长大的时候,就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