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知青的骄傲—记“天知网”、“天知角”王芃和他的团队

来源:《黑土情》杂志社 作者:张建潮 时间:2015-12-02 点击:

       王芃,1969年下乡内蒙古科尔沁开鲁县,天津知青网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创始人中唯一坚持到现在的。
       “天知网”是天津知青网的简称,是天津知青交流的网站。2008年成立至今,王芃主导并见证了网站从只有几名会员,发展到如今有两万多名注册会员、6个线下知青角、十几个联谊会的全过程。不久前“天知网”举行的6周年网庆活动中,他们请来了知青老标兵邢燕子。如今,他是“天知网”管委会会长、“天知网”志愿者协会会长。
       “天知网”是交流知青活动信息的平台,包含着100多个板块。其中,“知青岁月”是以发布回忆文章为主的原创文学区;“五色土”是知青讲述第二故乡风土人情的;“海河之畔”是过去和现在天津发生的那些事儿;“知青史料”致力于在大背景下展示那段历史。此外,还有和老知青业余生活相关的“摄影沙龙”、“闲情益智”、“旅游见闻”、“养生与美食”等板块,并为燕赵、山西、科尔沁、黑龙江等十几个知青联谊会开辟了专栏,为不同地域的知青建立网上家园。
       “天知角”是天津知青角的简称,目前有长虹公园知青角、北宁公园知青角、西沽公园知青角、如意园知青角、人民公园知青角、南普公园知青角。2015年1月6日,“天知网”在二宫成立了第7个知青角。
       记者手记:这是一次艰难的采访。因为王芃的低调,记者不得不靠着自己的观察和别人不成系统的描述,用一个个片段拼凑出王芃,以及和他一样热心知青活动的知青们的生活状态,找到他们多年的坚守。
       这是一次需要处处克制的写作。采访中,知青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实生活的达观态度、对第二故乡的深深眷恋、相互之间帮扶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当有位知青提到王芃在病房里开会的事情时,记者几度落泪。然而,以王芃等人的低调,恐怕很难接受看起来会显得煽情的写作,所以,在感动中却要客观和冷静地书写,对记者来说变得很难。
       这是一次颇为励志的经历。在南普公园知青角,记者本是为王芃拍照而去,但反成了知青们关注的对象。那些年过六旬的老知青用各种相机、手机为记者拍照,活动刚刚结束,记者的照片就被他们传到了“天知网”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新事物的好奇,这是年轻人应该学习的。
       这些话,本是无需书写的,但情之所至,记者便忍不住写下了。
                                六旬老人每天十多个小时忙于知青网
       2014年12月22日,9点多。67岁的王芃走出家门,赶赴一场网友间的会议。出门前,他刚刚关掉电脑,暂时离开他6年来基本每天都要花费十多个小时打理的“天知网”。王芃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的网名“天津90”。他曾经这样向记者解释自己的网名:虽然年龄渐长,但年轻的心永远不变。
       那天参加会议的5个人是“天知网”管委会的5名成员。除了王芃之外,其余4个人分别是“清茶竹韵”“巴特尔”“科尔沁”和“牧原”。他们这次会议是总结过去,规划2015年活动的方向与内容。
       “他们几位都是‘天知网’最早的会员,参与论坛管理也已经6年了。”王芃说:“其实,你更应该采访的,是那些义务参与网络论坛管理的版主和活跃的会员。在他们身上,你能体会到什么是知青精神、什么是老有所乐。”在王芃的低调中,记者一次次被推向了别处,也正因为这样,记者得以跟随王芃参加“天知网”的年终总结会,能够走进知青角,进而接触到更多知青,最终得以探寻到沉默寡言的王芃以及和他一样的老知青真实的内心世界。
                                  网站经费拮据仍建网初衷不改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天知网”管委会成员的开会地点,是在华苑附近的一个小饭馆里。几天后,王芃和论坛各板块版主以及活跃网友开会的地点,也是在南普知青角附近的一个小饭馆里。“我们没有经费,所以也没有办公地点,开会一般都选在价格实惠的小饭馆里。大家AA制,人均有时只有二三十元钱。别看‘天知网’搞了那么多活动,可是我们没有钱。”“清茶竹韵”向记者解释说。她今年62岁,退休前一直做行政工作,是几位会长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会长。
       这个话题,让“清茶竹韵”回忆起了“天知网”刚刚成立时的情形。“我们的第一笔经费,来自于‘90’。”虽然王芃等人在现实中已经是很好的朋友,但他们仍旧互相称呼对方的网名,“90”是他们对王芃的称呼。
“2009年,他去外地参加交流活动。人家送了他一批和知青相关的书。几十斤的东西,他就那么一路扛回来了。后来,他把那些书卖了,用卖书得来的钱做了会标、条幅等。他这个人办事没有私心,觉得既然有经费了,就应该有专门的财务人员管理。就这样,我成了第一任出纳。交接时,‘90’交给我的全部经费,只有33元。”6年过去了,虽然“清茶竹韵”并未亲眼看到王芃背书回来的情形,但她眼前总是浮现出他背着一摞书走出火车站的身影。
       天津知青多数是工薪阶层,参加捐助活动总慷慨解囊。
       王芃说,在天津的知青中,虽然不乏担任领导岗位或者收入丰厚者,但大多数属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收入并不高,所以他组织活动时,还要选择那些既有意义又不让大家花钱的活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年,“天知网”组织了多次捐款、捐书活动。就在不久前,“天知网”河北省联谊会会长“怡雅轩主”在得知当年的下乡地隆化县仍处于贫困时,产生了为当地捐衣服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王芃,之后,他们自费赴隆化县进行考察。见到当地几个孩子挤在一张课桌上课的情形,他们在知青网上发布公告,要捐款隆化县添置桌椅。
       “当时我心里挺没底的,但是我没想到,短短20多天,我们就募集到了14000多元钱。”王芃说。捐赠小组成员张桂玲则清楚地记得捐赠过程中那些感人的事:“一位叫张献如的知青,如今已半身不遂,还是让爱人把钱送来了;刚退休的张玺祥,专门从大港坐车到市里,放下钱就走了;还一位叫郑佳惠的知青,妹妹是当年下乡的知青,就牺牲在隆化,她代表90多岁的母亲及全家捐了1000元。还有很多知青,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网站促生线下知青角
       应王芃邀请,参加过他们的年终总结会后,记者又跟随他来到了位于南口路与普济河道交口的南普公园知青角。王芃家住在河西区,乘公交车到那儿需要1个半小时以上的车程。
王芃说,知青网刚成立的时候,大家只是在网上交流,但慢慢的,几个熟悉的网友开始在长虹公园聚会,然后就被线下交流的那种亲切感和亲热感所吸引,结果聚会的人越来越多。在“天知网”的授权下,长虹公园知青角成立。之后,北宁公园、西沽公园、如意园、人民公园、南普公园知青角相继成立。
       当被问及当年那个受了很多苦的群体,如今为何能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正能量时,“牧原”激动地说:“是不是受苦了,这得看从什么角度看。从身体角度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生活细节的各种不适应、从城市到农村所面临的落差,的确挺苦。但是换个角度看,当年我们到乡下时,还都是十几岁的毛孩子,当地老乡不把我们当成来抢饭吃的对头,反而把我们当成自家孩子一般心疼着、照顾着。没有他们的接纳和照顾,我们可能都活不到现在。能记住这些,就懂得了感恩,就会想到回报。”
       王芃说,当年的确是苦,但是翻翻论坛里的帖子,如今却都是带着温情回忆那段日子的。这代人受到了很深的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所以直到今天,他们都愿意把知青精神解释为“爱国,奉献”,并且以此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
                             知青虽老去但在一天就要活出精彩
       南普公园知青角内,知青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打太极拳、唱京剧,一派其乐融融的场景。置身其中,王芃不时和那些亲热地呼喊着“90”的网友打招呼。他说,看着大伙儿高兴,他也就满足了。
活跃在“天知网”的知青,提到最多的就是“归属感”。用王芃的话来说,“天知网”不仅回忆过去,更关注现在,放眼将来。
       王芃告诉记者,“天知网”已经出过好几本和知青相关的书籍了。而且“天知网”活跃的网友比较多,日最高发帖量曾达到3000多帖。这些帖子,王芃基本都看过。如今,不仅是王芃,“科尔沁”和“牧原”更是经常深更半夜了还在看帖。
       “很多知青是在退休后成为‘天知网’会员的,所以‘天知网’会员的年龄偏大。”王芃说。老人不熟悉电脑和网络,这对他们在网上寻找精神家园无疑是一种限制。“为了帮助更多的老年人学会上网,我们副会长‘科尔沁’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免费举行电脑培训班,如今已经举行了十几期。今后,这个培训班还将继续。”王芃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他还要考虑如何提高“天知网”线下活动的文化层次,使活动不局限于“吃喝玩乐”上。
       “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尽力延长‘天知网’的存在时间。我知道,‘天知网’再火,也不可能一直延续下去。随着我们这代人慢慢老去,知青这个群体终将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但我们在一天,就要有所为、有所乐,就要发挥出我们的正能量。”
        说这话时,王芃的情绪由一闪而过的伤悲转为达观。
(作者:原黑龙江兵团二师电力所天津知青)


王芃(中)


天津知青网在如意园知青角庆七一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回顾知青走过的四个十年,我们希望得到尊重!
    下一篇:这个时代,不缺知识缺创意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