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精选:从红小鬼到总书记 胡耀邦(5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陈利明 时间:2020-08-04 点击: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十四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3/4)
1984年元旦,中央第三个1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出台。鉴于上一年农村商品生产出现的好势头,因此文件突出强调“全年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在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商品生产,抓好商品流通”。文件还指出:“由自给性经济向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是不可逾越的必然过程。”
为消除农民担心政策多变的疑虑,文件宣布:“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开发项目,如果树、林木、荒山、荒地,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这不仅坚定了农民长期承包的信心,而且提高了他们向土地投劳、投资、投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的积极性。
至此,党中央已连续3年印发了3个专讲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深得人心。3年来,农村商品生产迅速发展。1984年,农产品商品率达53.3%,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又增长14.5%,粮食增长5.1%,农民收入增长14.7%。包产到户这一措施推行的前几年,即从1979年至1984年,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5.4%,平均每年递增7.9%,比1978年以前的26年平均2.7%的增长速度高出1.8倍。
1985年元旦,第四个中央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出台。文件规定: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放宽山、林区政策;积极兴办乡村交通;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等等。因农产品短缺而在我国延续了20多年的统派购制度,基本取消了。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农村已进入商品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个中央1号文件强调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后来邓小平赞誉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异军突起”。
这一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重大一步,农村即农业的状况大有改变。乡镇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总产值增长37.4%,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6.5%上升为42.3%,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3%,农民纯收入增长11.8%。
由于我国农业连续多年大幅度增产,农村出现盲目乐观。不少地方对“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缺乏全面理解,重工轻农,重抓钱轻抓粮,忽视农业生产,以至当年粮棉种植面积减少太多,粮食产量全国下降7%,棉花产量下降33.7%。于是,一些人又对农村政策说三道四。对包产到户持反对、怀疑态度者,又借此责难:包产到户是“强心针”、“兴奋剂”,“一年快、二年慢、三年就完蛋”。为统一人们的认识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胡耀邦倡议,将中央一年一度的农村工作会议提前到10月份召开,加紧研究新对策。
1986年元旦,第五个中央1号文件——《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出台。这个文件的指导思想是巩固、消化、补充改革取得的成果,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
文件针对怀疑改革的思想,重申: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正确,成效显著。农村中出现一些新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后退没有出路。同时,针对盲目乐观者指出:必须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避免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农业停滞现象,切实增加投入,依靠科技,加强服务,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中央第五个1号文件下达后,粮棉生产重新引起重视,这一年农村经济又出现新起色,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5%,粮食总产量增长3.2%,棉花总产量也有增长,农民纯收入增长6.7%。
历史是客观而公正的。5个中央1号文件如实记录了我国农村改革中新旧思想的斗争,客观地反映了亿万农民的心声和要求,总结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它们在斗争中诞生,又在斗争中指导实践,成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众所周知,从1982年至1986年,中央出台了5个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激发了亿万农民长期被压抑的积极性,开创了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的新局面。此后,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心目中,“1号文件”成为象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专用名词,而作为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为5个“1号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付出了艰辛和心血。
中国的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很快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人民欢欣鼓舞。
在城市各行各业为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而欢欣鼓舞的大好时刻,1983年2月20日,胡耀邦在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了十分精彩的报告,号召学习农村改革的精神,逐步开展城市经济改革。在报告中,他着重阐明邓小平“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没有改革,也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他指出,要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革要贯穿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这应该成为我党领导四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他说,我们改革的总方针应当是:从实际出发,全面而系统地改,坚决而有秩序地改。
胡耀邦说,全面而系统地改,就是一切战线,一切地区,一切部门,一切单位,都有改革的任务,都要破除陈旧的、妨碍我们前进的老框框、老套套、老作风,都要钻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立新章法。坚决而有秩序地改,就是全党都要按中央确定的步骤,坚决而有秩序地进行。总之,要以是否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我们各项改革或对或不对的标志。
他说,勇于改革是革命者的品格,他希望全党同志和工人阶级站在改革的前列,支持改革,参加改革,领导改革。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大大开阔了人们的思路,正如胡耀邦所说的“全面系统地改”,农业要改革,工业、商业也要改革。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人们将这一农村包围城市的过程形象地称作“包字进城”。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必须按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要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总结历史经验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回答了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规划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蓝图。
1985年春天,百花争妍,群芳斗艳,北京西郊一个幽雅、僻静的院落里,中央书记处领导下的一个文件起草小组,着手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7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因为这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央决定由胡耀邦等亲自主持文件的起草工作。
“从一定意义上讲,‘七五’计划应该是一个改革的计划”,这是中央对“七五”计划的总体指导方针。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说要以改革的精神制订计划,另一层意思是说计划要以改革为重要内容。
7月上旬,在中南海勤政殿书记处的会议厅里,由胡耀邦主持,中央书记处连续举行了两次全体会议,对《建议草案》进行逐字逐句的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尔后中央将《建议草案》发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当地党委常委分别主持召开了同样的讨论会。经八易其稿,在胡耀邦的主持下,终于产生了“七五规划”。
《建议草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了一个科学的设想,拟出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在“七五”期间,中国的改革将全面展开,要以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为目标,用5年左右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新的运行机制和调节手段,基本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这成为“七五”计划的核心内容。
对于经济发展和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于我们当前仍然面临的许多困难,中央在《建议草案》中都实事求是地指了出来。对此,胡耀邦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作了精辟的阐述。
他指出:无论从经济形势上看,还是从改革形势上看,目前都是全面改革的最好时机。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也是曾经预料到的。中央既然坚定了改革的信念,就作了承担风险的准备。如果想用停止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那是“因噎废食”。
1986年11月,胡耀邦在上海考察时,又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是解决困难的最好办法。
他说,改革和开放,就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两个巨轮,是我们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发展大好形势的两个法宝。我们的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还有许多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在困难面前怎么办?多想办法。各种各样的办法中,最重要、最好的办法就是改革、开放。他主张在工作中更放手一些,更大胆一些,更有创造性一些。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图书连载:向毛泽东学习(2)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章节精选一、向毛泽东学战略思维(1) 毛泽东...章节精选:国有难事念陈云《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33)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叶永烈 著 图书精选:第四章 四處奔波(8 ) 搭乘...章节精选:国有难事念陈云《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32)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叶永烈 著 图书精选:第四章 四處奔波(7 ) 陈云...章节精选:国有难事念陈云《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31)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叶永烈 著 图书精选:第四章 四處奔波(6 ) 在莫...章节精选:国有难事念陈云《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30)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叶永烈 著 图书精选:第四章 四處奔波(5 ) 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