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历练与文学之梦
来源:放飞梦想 作者:纪旭光 时间:2019-12-05 点击:
继 2009 年 12 月本人的处女作《三叶情结》与读者见面之后,今年 4 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又编印了我的第二本书《三叶文集》。如此,我的文学梦可以说基本兑现,但仍需继续努力,虚心学习,拜能者为师,争取更上一层楼。
我这个梦从知青时代就开始构筑,整整历经了四十六个年头。这四十多年来,我一直拼搏在“筑梦、追梦、圆梦”的过程中。今日,我已经从一个风华正茂的知青,成了退休老人,但我的逐梦旅程证明了一个真理:人生要实现梦想,就得不断奋斗,积极向上,胜不骄,败不馁,勇往直前,方能圆就梦想 !
历 练
1969 年 7 月,我从广东省汕头市东风中学高中毕业,正逢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发表不久,升学深造的理想戛然而止。随着而来的是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我只能下乡务农。于是我与同校一百多名应届毕业生,来到位于海南岛上的广州生产建设兵团。
我所在连队在海岛西南部,兵团组建前是五料农场,兵团撤销后是东方农场,现今改名为广坝农场。
农场地处穷山僻壤,干旱无雨,而且周边都是黎村苗寨,主要种植香茅、油棕、胡椒、木薯、花生。农场始建于 1960 年,全场只有二百多人,由来自潮阳、普宁的老农和部分城镇青年,以及当地的黎族村民组成,分为三个队。我们是农场的首批知青,给农场带来了朝气。然而,农场的生活是艰苦的,三餐几乎都是盐水、酱油、萝卜干,冬瓜、南瓜、空心菜。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海岛上淡水奇缺,一桶水要从早上起床刷牙、洗脸,一直用到晚上冲凉、洗衣。这对初来乍到的城市知青是严峻的挑战,再加上挖穴、砍笆、种橡胶,更是劳其筋骨、磨练意志的考验。我们同去的小杨年仅 14 岁,便随 16岁的哥哥一起报名来到农场。身高只有一米六的他,与大哥大姐们一样扛起“三尺六”参加劳动。80 厘米见方的橡胶穴,一个上午能挖三五个。工休时,他与工友们一道坐在草丛边聊天,发现石头旁有一只蝎子在爬动。小杨根本不知其厉害,好奇地伸手去抓,谁知被它的尾巴一蜇,就浑身麻木,痛得直哭。幸好老班长在场,立刻为他抹药消痛,才使他转危为安。
记得刚到农场不久,第一次参加大会战,各连队都在荆棘丛生中按规定的线路砍芭鏖战。那天的任务是将砍出的藤蔓杂草点火烧掉,这样的作业对刚踏出校门的知青来说,可算是首次接受高危作业。我们按照老工人的指点,站在风的背面,随时观察火势,注意风向的变化。海南的天气宛如三岁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忽然风势骤变,火头调转方向朝着我们烧来。沉着老练的老工人,马上带领我们在前沿几米处砍出一条防火带,并吩咐大家迅速集中到防火带后面。后来,大火烧到防火带就自动中止了,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如果当时没有老工人带领我们快速处置,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连队选我当了文书。半年后,团部成立报道组,我和另外两个知青,被调到政治处报道组当起“小记者”。打那时开始,我就萌发了走文学之路的梦想。初涉新闻报道工作,一窍不通,我们组长是宣传干事,原是海南区党委机关的干部,年龄比我们大十几岁,戴着颇有风度的眼镜。他满腹经纶却平易近人,尤其是对我们这帮知青满是关爱的兄长姿态,更像老师一样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和写作技巧,为我们做出表率,使我们如沐春风茁壮成长。
那时,白天我们和组长一起下连队边劳动边搜集素材,晚上一起讨论和写作。经过一番锻炼,我们逐渐做出了成绩。报道组成立不到一年,由恩师主笔,我们共同参与的《根深叶茂》在《兵团战士报》上发表后,影响极大,随后被《南方日报》转载,并刊登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前进在与工农相结合的大道上》那本小册子上。看到辛勤劳动结出的丰硕成果,我们无比兴奋。
1972 年我被调到团部中学当老师,工作期间仍然不忘写作,每当遇到困难,请教恩师都会得到耐心指点。两年后我离开海南回汕头,分手时恩师还教导我,踏实做人和写文章一样,只有认认真真才会不断地进步。
奋 斗
1974 年 9 月 30 日,我结束了 5 年的知青生活,告别农场,回到自己的家乡广东省汕头市,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单位顶职,被安排在厂部当总务。我虽然成了一个国企办事员,但一无所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做行政,我在农场的工作使我具有了一定的经验,不说轻车熟路吧,也比较容易入门,加上厂领导的指点和同事的帮助,使我在总务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从未出过差错,同事间相处也融洽。在这十年中,我积极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为厂部的宣传墙报定期撰稿,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上级领导的青睐和同事们的赞赏。后来我被调到公司保卫股当干事,虽然工作性质有所改变,但是“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知青精神在我身上依然不变。尽管工作繁忙,特别是晋升为副股长后,担子越来越重。但我还是凭着过去在农村养成的不害怕、不后退、不颓废的作风,克服困难,排除阻力,为公司制订了一整套完整的安全生产和安全保卫制度,为企业保驾护航。与此同时,还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侦破下属工厂失窃案,赢得外贸局和市公安局的嘉奖,多次被评为系统安全保卫先进个人,并于 1996 年被汕头市人民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个人。
我多次提出入党申请,都因本人有海外关系被拒之门外,直至 1993 年底才入了党。随后担任了公司纪检监察室主任。在组织的培养下,我于 1999 年 5 月被提拔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分管工会、行政、人事、保卫、纪检等工作。然而,那时集团公司已逐步走向下坡,开始出现资不抵债,严重亏损的状况,经营处于半停顿、半瘫痪的状态,职工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由此带来的职工怨气、抵触情绪时有发生。内部状况如此,外部又隔三差五接到法院传票,查封、讨债,屡屡成为被告。在此背景下走马上任,实在是临危受命。是迎难而上还是急流勇退,在这关键时刻,我觉得有过去知青这碗苦酒垫底,再苦再累的工作也能扛起来。正是靠着这股勇气和毅力,我时常提醒自己,摆正位置,甘当绿叶,注意自身形象,加强素质涵养,勤学积累知识,掌握方针政策,适应新形势,认真从“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我们的执政利益”这一出发点,去做好本职工作。深入群众,把自己融入到职工之中,关心职工的疾苦,倾听群众的意见,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使激化的矛盾得到妥善化解,任职期间没有职工集体上访,从而保持了集团公司稳定的局面,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2004 年底被评定为高级政工师,并于 2005 年底出任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直到 2010 年 5 月,我的小孙子出生,家里增添了新生力量,四代同堂。我向市国资委提出退休申请,回家服侍老母,照顾孙子,共享天伦之乐。
圆 梦
退休之后,空闲时间多了,思想也没什么顾虑,我笔耕不辍,有空就把想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在电脑上敲打成文,迄今为止已写出二百多篇文章,其中有一半以上稿件被刊登在报刊杂志上,其中有《澳门日报》《海南农垦报》《新世纪文坛报》《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还有我们知青的许多报刊,如美国《南加州知青报》、上海《知青风采报》等。我还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活动,曾获过一、二、三等奖,并于 2007年初被吸收为汕头市作家协会会员,今年初又加入了龙湖区作协。
2009 年底退休前夕,我将后知青时代所写的散文、游记、论文等作品编成文集,取名《三叶情结》,交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付印成书,公开发行,目的在于记录自己四十年的人生足迹,还原“筑梦、追梦、圆梦”的过程,既是自己的回味和总结,也是与读者分享,更为下一代得到有益的启迪。
加入广东潮汕文学院后,被聘请为该院的散文创作委员会名誉主任,我尽己所能积极为该院做了一些工作,还写出一些有文章被转发到与文学院有业务往来的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德国等国家的华文网站和报刊,受到众多读者点赞。
最近六年我花费大量精力撰写了《三叶文集》,它是《三叶情结》的姐妹篇。因为海南农场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那里为祖国的橡胶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橡胶也叫“三蓬叶”,所以我以“三叶”冠名,来表达我的知青情结,来感恩我的第二故乡和曾经帮助过我的场友、文友、同事以及亲戚朋友。
正是年轻时的知青历练,为我后来的人生垫了底,才有可能圆了此生的文学梦。
2015 年 6 月 10 日写于汕头市
【作者纪旭光,男,1949 年 6 月出生,广东省汕头市区人。1969 年 7 月下乡到海南东方农场, 1974 年 10 月顶职回城当工人。 2007 年加入汕头市作家协会, 2010 年 5 月退休。2009 年创办汕头东方场友知青会所,2013 年 6 月,被广东省潮汕文学院聘请为散文创作委员会名誉主任。】
责任编辑:日升
我这个梦从知青时代就开始构筑,整整历经了四十六个年头。这四十多年来,我一直拼搏在“筑梦、追梦、圆梦”的过程中。今日,我已经从一个风华正茂的知青,成了退休老人,但我的逐梦旅程证明了一个真理:人生要实现梦想,就得不断奋斗,积极向上,胜不骄,败不馁,勇往直前,方能圆就梦想 !
历 练
1969 年 7 月,我从广东省汕头市东风中学高中毕业,正逢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发表不久,升学深造的理想戛然而止。随着而来的是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我只能下乡务农。于是我与同校一百多名应届毕业生,来到位于海南岛上的广州生产建设兵团。
我所在连队在海岛西南部,兵团组建前是五料农场,兵团撤销后是东方农场,现今改名为广坝农场。
农场地处穷山僻壤,干旱无雨,而且周边都是黎村苗寨,主要种植香茅、油棕、胡椒、木薯、花生。农场始建于 1960 年,全场只有二百多人,由来自潮阳、普宁的老农和部分城镇青年,以及当地的黎族村民组成,分为三个队。我们是农场的首批知青,给农场带来了朝气。然而,农场的生活是艰苦的,三餐几乎都是盐水、酱油、萝卜干,冬瓜、南瓜、空心菜。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海岛上淡水奇缺,一桶水要从早上起床刷牙、洗脸,一直用到晚上冲凉、洗衣。这对初来乍到的城市知青是严峻的挑战,再加上挖穴、砍笆、种橡胶,更是劳其筋骨、磨练意志的考验。我们同去的小杨年仅 14 岁,便随 16岁的哥哥一起报名来到农场。身高只有一米六的他,与大哥大姐们一样扛起“三尺六”参加劳动。80 厘米见方的橡胶穴,一个上午能挖三五个。工休时,他与工友们一道坐在草丛边聊天,发现石头旁有一只蝎子在爬动。小杨根本不知其厉害,好奇地伸手去抓,谁知被它的尾巴一蜇,就浑身麻木,痛得直哭。幸好老班长在场,立刻为他抹药消痛,才使他转危为安。
记得刚到农场不久,第一次参加大会战,各连队都在荆棘丛生中按规定的线路砍芭鏖战。那天的任务是将砍出的藤蔓杂草点火烧掉,这样的作业对刚踏出校门的知青来说,可算是首次接受高危作业。我们按照老工人的指点,站在风的背面,随时观察火势,注意风向的变化。海南的天气宛如三岁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忽然风势骤变,火头调转方向朝着我们烧来。沉着老练的老工人,马上带领我们在前沿几米处砍出一条防火带,并吩咐大家迅速集中到防火带后面。后来,大火烧到防火带就自动中止了,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如果当时没有老工人带领我们快速处置,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连队选我当了文书。半年后,团部成立报道组,我和另外两个知青,被调到政治处报道组当起“小记者”。打那时开始,我就萌发了走文学之路的梦想。初涉新闻报道工作,一窍不通,我们组长是宣传干事,原是海南区党委机关的干部,年龄比我们大十几岁,戴着颇有风度的眼镜。他满腹经纶却平易近人,尤其是对我们这帮知青满是关爱的兄长姿态,更像老师一样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和写作技巧,为我们做出表率,使我们如沐春风茁壮成长。
那时,白天我们和组长一起下连队边劳动边搜集素材,晚上一起讨论和写作。经过一番锻炼,我们逐渐做出了成绩。报道组成立不到一年,由恩师主笔,我们共同参与的《根深叶茂》在《兵团战士报》上发表后,影响极大,随后被《南方日报》转载,并刊登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前进在与工农相结合的大道上》那本小册子上。看到辛勤劳动结出的丰硕成果,我们无比兴奋。
1972 年我被调到团部中学当老师,工作期间仍然不忘写作,每当遇到困难,请教恩师都会得到耐心指点。两年后我离开海南回汕头,分手时恩师还教导我,踏实做人和写文章一样,只有认认真真才会不断地进步。
奋 斗
1974 年 9 月 30 日,我结束了 5 年的知青生活,告别农场,回到自己的家乡广东省汕头市,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单位顶职,被安排在厂部当总务。我虽然成了一个国企办事员,但一无所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做行政,我在农场的工作使我具有了一定的经验,不说轻车熟路吧,也比较容易入门,加上厂领导的指点和同事的帮助,使我在总务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从未出过差错,同事间相处也融洽。在这十年中,我积极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为厂部的宣传墙报定期撰稿,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上级领导的青睐和同事们的赞赏。后来我被调到公司保卫股当干事,虽然工作性质有所改变,但是“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知青精神在我身上依然不变。尽管工作繁忙,特别是晋升为副股长后,担子越来越重。但我还是凭着过去在农村养成的不害怕、不后退、不颓废的作风,克服困难,排除阻力,为公司制订了一整套完整的安全生产和安全保卫制度,为企业保驾护航。与此同时,还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侦破下属工厂失窃案,赢得外贸局和市公安局的嘉奖,多次被评为系统安全保卫先进个人,并于 1996 年被汕头市人民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个人。
我多次提出入党申请,都因本人有海外关系被拒之门外,直至 1993 年底才入了党。随后担任了公司纪检监察室主任。在组织的培养下,我于 1999 年 5 月被提拔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分管工会、行政、人事、保卫、纪检等工作。然而,那时集团公司已逐步走向下坡,开始出现资不抵债,严重亏损的状况,经营处于半停顿、半瘫痪的状态,职工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由此带来的职工怨气、抵触情绪时有发生。内部状况如此,外部又隔三差五接到法院传票,查封、讨债,屡屡成为被告。在此背景下走马上任,实在是临危受命。是迎难而上还是急流勇退,在这关键时刻,我觉得有过去知青这碗苦酒垫底,再苦再累的工作也能扛起来。正是靠着这股勇气和毅力,我时常提醒自己,摆正位置,甘当绿叶,注意自身形象,加强素质涵养,勤学积累知识,掌握方针政策,适应新形势,认真从“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我们的执政利益”这一出发点,去做好本职工作。深入群众,把自己融入到职工之中,关心职工的疾苦,倾听群众的意见,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使激化的矛盾得到妥善化解,任职期间没有职工集体上访,从而保持了集团公司稳定的局面,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2004 年底被评定为高级政工师,并于 2005 年底出任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直到 2010 年 5 月,我的小孙子出生,家里增添了新生力量,四代同堂。我向市国资委提出退休申请,回家服侍老母,照顾孙子,共享天伦之乐。
圆 梦
退休之后,空闲时间多了,思想也没什么顾虑,我笔耕不辍,有空就把想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在电脑上敲打成文,迄今为止已写出二百多篇文章,其中有一半以上稿件被刊登在报刊杂志上,其中有《澳门日报》《海南农垦报》《新世纪文坛报》《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还有我们知青的许多报刊,如美国《南加州知青报》、上海《知青风采报》等。我还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活动,曾获过一、二、三等奖,并于 2007年初被吸收为汕头市作家协会会员,今年初又加入了龙湖区作协。
2009 年底退休前夕,我将后知青时代所写的散文、游记、论文等作品编成文集,取名《三叶情结》,交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付印成书,公开发行,目的在于记录自己四十年的人生足迹,还原“筑梦、追梦、圆梦”的过程,既是自己的回味和总结,也是与读者分享,更为下一代得到有益的启迪。
加入广东潮汕文学院后,被聘请为该院的散文创作委员会名誉主任,我尽己所能积极为该院做了一些工作,还写出一些有文章被转发到与文学院有业务往来的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德国等国家的华文网站和报刊,受到众多读者点赞。
最近六年我花费大量精力撰写了《三叶文集》,它是《三叶情结》的姐妹篇。因为海南农场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那里为祖国的橡胶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橡胶也叫“三蓬叶”,所以我以“三叶”冠名,来表达我的知青情结,来感恩我的第二故乡和曾经帮助过我的场友、文友、同事以及亲戚朋友。
正是年轻时的知青历练,为我后来的人生垫了底,才有可能圆了此生的文学梦。
2015 年 6 月 10 日写于汕头市
【作者纪旭光,男,1949 年 6 月出生,广东省汕头市区人。1969 年 7 月下乡到海南东方农场, 1974 年 10 月顶职回城当工人。 2007 年加入汕头市作家协会, 2010 年 5 月退休。2009 年创办汕头东方场友知青会所,2013 年 6 月,被广东省潮汕文学院聘请为散文创作委员会名誉主任。】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