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圆了我的大学梦

来源:放飞梦想 作者:涧 鸣 时间:2019-11-04 点击:

      我是 69 届初中毕业生,被上山下乡的大潮卷到了 4000 多里地外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 8 年后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我“困退”回了北京,被分配在一家纺织厂做维修工。
 
      十年“文革”我最痛苦的就是荒废了学业。我们过早地离开了学校和课本,除了高大全的书本外,几乎看不到任何书籍。回城后随着形势的巨变,我们越来越感到知识不够用。虽然 1981 年以后北京市对青工进行了补课,但那只是初中的课程,我从心里渴望着能够上大学。
 
      我们 69 届其实没正经上过几堂课,文化根底很浅,根本考不上大学,也只好对着那些走入大学校门的高中生望洋兴叹了。
 
      1981 年,北京市自学高考开始试点工作,这无异于在寒冷的早春里洒下一片阳光,为我们这些未能进入大学之门的年轻人带来了温暖,开辟了一条铺满鲜花的路,使我们对人生又充满了希望。
 
      我很喜欢文学,虽然没能进入高校学习,但我已经开始试着文学创作了。我分别于1981 年 8 月和 10 月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两首小诗《落榜之后》和《小摊》,给正在奋斗中的我极大的鼓励,坚定了我学习文学的信心。1984 年,我那个很有见地的妹妹,给我报了大学语文的辅导班,我才正式参加了自学高考。
 
      说实在的,自学高考的确很难,并非正式大学可比。自学考试没有一点点范围,所有的教材必须一一认真读完,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诗词歌赋小说无不触及,每一课每一讲都可能是考试内容。你只有踏踏实实地从教材的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并消化吸收,才有可能通过考试。
 
      我实际上就是小学毕业文化程度,也不是孟夫子说的那种能担大任的天才,直接学习大学的课程,着实很有难度。好在我是真心想通过自考学点知识的,因此我学得很认真,教材的全部内容我不论难易,都反复地咀嚼,直到真正从心里弄懂方才罢休。每册教材的书皮都被我翻烂了。
 
      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家中房子小,只有一间平房,外加一小间接出来的小屋,学习环境太差。上班路程也远,有二十多里路。我每天骑车下班,都要路过景山前街。我发现每到傍晚,故宫博物院后门很是清净。于是,我经常下班后,跑到那儿,在城墙边的大石头上坐下来,借着夕阳看书,直到天色完全黑了才回家。
 
      有时候,为节省时间,我会在厂里的更衣室凑合一晚上,把路上的几个小时用到学习上。我们的更衣室在锭子车间的角落里,用三个大衣橱隔出来的,只有四、五平方米。夏天,工人们下班后,门窗全部锁死,非常闷热,又没有电扇,我就光着膀子在里面看书。冬天下班后没了暖气,很冷,我就裹上棉大衣,腰上系根旧电线,找两本书当枕头,在长椅上一躺,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当然,我必须事先备好面包和饮水。现在想起来,我还十分怀念那个简陋的小更衣室呢。
 
      后来,我到处看房子想租一间房以改善我的学习环境。我兵团战友的街坊是一所高校的教授,知道我的情况后,主动腾出了他家自盖的一间小南屋让给我住。我忘不了他们给我的帮助。
 
      别人是怎么参加自考的,我不全知道。可我是偷着学的,因为我那时的领导都不喜欢有思想有行动的下属,特别是个别领导,非常不愿意看着你慢慢地迈上台阶,更不愿意看到你“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像古之贤人那样,能够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实在难见。所以,我在工厂时从来不在上班闲暇时看教材,如果被车间主任看到,会遭到大声呵斥不说,还会大会小会的批评你。就连我在更衣室蹭一宿,也是以我家来了亲戚为由,从不敢说是为了看书。
 
      通过自学,我的写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截子。《光明日报》招聘校对员时,我斗胆报了名,居然考上了。在报社我同样不敢声张,只是在工作之余抓紧学习。说实话,我做的虽是校对工作,可早已超出了校对的范围,经常协助编辑做一些他们的工作。我的知识比以前丰富了许多,有过几次突出的表现。一次,有个编辑不知道我国古代的江都是哪里,于是我告诉他,是现在的扬州,是隋炀帝最喜欢的地方。还一次,一篇稿子里提到清代画家“四王”,原稿的字迹潦草,不好辨认,于是我非常肯定地告诉编辑,是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四位。这种事情多了,便令大家刮目相看了。
 
      那时,我很注意读新闻,也努力学习写新闻。1989 年下半年,我获得一条线索,邢台市创伤医院陈轩院长,谢绝美国某家医院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创建骨伤科医院,用高超的医术为邢台群众服务。我就抽时间自费到邢台去采访,回来后饱含深情地写成人物通讯,没想到竟然被刊登在了头版头条,顿时在报社引起了很大反响。以后,我又继续写了大量的消息和通讯,如《圆明园西洋楼遗址应禁止一切娱乐活动》一文,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关注,批示要求圆明园公园管理处立刻全面整顿。《但见新房连第起不是寻常百姓家 京城四合院忙着脱胎换骨》一文,对北京争建新四合院的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也让报社不少同事感到震惊。同时,我也在《生活时报》上发表了一些散文、随笔之类的文章。这些新闻实践使我的写作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说实话,不是所有人对我的努力都给予鼓励的,“妒人之能,幸人之失”的小人还是有的,有的人就认为我不安心本职工作,有不臣之心。我虽不善言辞,但心胸还是相当宽阔的,对这些微词根本就不往心里去,反而更加激励我继续努力学习。
 
      1992 年 5 月 30 日,我的毕业论文《从苏曼殊的小说看他的爱情婚姻理想》被评为优秀论文,终于取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专业本科毕业文凭。此后,我又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新闻专业的专科文凭。
 
      《生活时报》面向社会招聘编辑记者,允许本报人员报名。于是我参加了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当我办理调转关系时,时任总编室主任的何总找我谈话,他希望我留在大报的总编室做夜班编辑。我想大报面向全国,教科文卫既全面又高端,更有利于我学习提高。于是,我就留了下来,默默地做一个夜班编辑。
 
      我是从自学高考这条路上走上新闻岗位的。虽然文革剥夺了我学习的权力,但我失学不失志。我非常喜欢网上传播的一段话:“成功者都是一个人上路,没有人知道他们这辈子能否成功。但是,最关键的一点——他们受尽非议,却毫不动摇,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前行,直到成功!”
 
      在当夜班编辑的日子里,我用勤奋工作和优质稿件获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还被评上了正高职称。
 
      自学成就了我的梦想,自学也能成才。
 
      【作者原名王建明,北京知青,1969 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25 团务农,1977 年回京。《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在《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多家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文学研究论文等】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梦中的小路
    下一篇:知青苦乐年华长篇小说《心归净土》节选(尾声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