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十二)——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刘 源 时间:2018-05-25 点击:

      (原标题:不忘初心卫中华 了却军民天下事——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
 
      众望所归   乾坤翻转
 
      1944年9月22日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酝酿成立毛泽东提出的“解放区联合会”,认定我党实际上抵御了四分之三的日军,而国民党军队仍在丢弃国土。刘少奇在会上又提出:“除解放区联合会外,还可成立解放军(8月刘已在军委提出),八路军、新四军名义已经不适用了。”经会议讨论交七大决定。

      半个月后,中央就命名了延安指挥的河南人民解放军,王树声为司令员、戴季英为政委,率部与李先念的新四军五师对进河南,占据国民党军汤恩伯部溃败沦丧的地区。这是最早在党中央提出,并由中央命名“人民解放军”,标志着开始筹备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统一的人民军队。当然也是军史、国防史上的大事!

      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召开。关于七大在党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关于“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大家都耳熟能详。

      只强调说明,父亲是最早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倡导者之一,为将其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他多年来所起的作用,无人能比肩。七大上,刘少奇将毛泽东思想定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指导思想,并全面准确地概括了思想要义内容。虽“文革”数年歧义蹉跎,终又回归他的原定意,沿用至今,永志党史。

      七大选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集体毛泽东(52岁)、朱德(59岁)、刘少奇(47岁)、周恩来(47岁)、任弼时(41岁),时称“五大书记”,毛泽东任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的满天璀璨明星中,聚合出最耀眼的中央星座。

      只提一点:七大确定了“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的战略方针。1944年9月,中央正式决定王震、王首道率三五九旅等军队向南插入,开辟湘粤桂边根据地,连通东江纵队。此时,又组成第二梯队南下,均由刘少奇负责和领导。日出华夏红胜火,春来江海绿如蓝,谁不忆江南?

      1945年7月12日,中共中央任命刘少奇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此前,毛泽东就委托朱总司令和父亲着手统编解放军,先组建野战兵团。

      8月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二次会议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为党史的“定海神针”,其中肯定了刘少奇是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年)“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关于刘少奇在解放战争中所做的重大决策和贡献,各种文献都有记载,我仅点出最关键的,快闪呈现。

      日本投降后,毛主席、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隆重送行后,他和朱老总直奔中央党校,向东北派出大量干部。父亲动员:“我们决定还是派军队去,能走路的先走,能快走的先到,到了热河边境瞪着眼睛望一望,能进去就进去,以后再抽些队伍抽些干部去东北,抽几万去,一切要看情况,有空子就钻,铁路不能走就跑路,大路不能走走小路。日本人垮了,‘满洲皇帝’溥仪捉到了,苏联红军走了,国民党还没有去,你们要赶快去抢。”一场潜流汹涌的闷头大赛跑、惊心动魄的战略大调动,就以这句“抢占”光耀史册。

      接着,最早进入满洲的“老满洲”李运昌来电报告情况,到东北的“老冀东”曾克林直飞延安面报。刘、朱决定抓住“千载一时之机”,派大量军队前往。请示毛、周同意,速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先派林枫率中央干部团奔赴他的老家黑土地——再度唱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满怀豪情壮志!

      此时,有两大难题:第一,党的七大刚刚确定的战略方针已不适用,刘少奇急电毛泽东、周恩来,必须因时而变、就势改新“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第二,接收日降区(包括东北)、合并解放区,必须重新划定党政各级组织区域,调动任命大量干部。而此时,不可能开党代会、中央全会,甚至书记处领导都分散开,无法集体决定。

      为满足我抢占东北之需,又受制于我重庆谈判之需,毛泽东建议由“政治局成立决议,在此工作紧张时期内,全权委托书记处,及中央主席及代主席,行使政治局职权”。

      得到授权通报全党后,刘少奇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改变战略方针,将“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改为“向北推进(后称‘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这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的意义,不言自明,可称为父亲军事生涯中一大亮点!

      刘少奇主持当机立断,先后将三分之一的政治局成员、百分之四十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派往东北;从全军抽调100个团的干部(团营连排班全套),收编改造几十万伪满军警;将八路军(主要是山东和冀热辽)10万、新四军(三师)3万多部队速调东北(称东北人民自治军);新四军(包括军部)10万调入山东;华中及江南10多万部队梯次向北收缩。从速动员、闻令出发、疾进前行、昼夜兼程。百万军队的调整过程,可谓我军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紧急大调动、大转移、大进军;布局的结果,逐渐形成大野战军集团,可谓我军正规化的大飞跃、大手笔!

      英雄割据俱已矣,文武风流更无前!

      借“收复失地”,蒋介石调几百万大军抢“摘桃子”。父亲下令所在军队、地方武装迟滞国民党军北上,适时提出“纠缠扭打战法”。简单说,就是野战军倒过来分散配合地方武装、游击队和民兵,围追堵截、游击骚扰、摩擦破袭(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全套“拿手好戏”,集中派上用场,大显神威),前后左右粘住,一路纠缠扭打,即让美蒋军焦头烂额、称之为“八路扒路”的全新战法,令其进退维谷、如陷泥淖,晚了三个多月进入东北、华北,为我党赢得时间。而我军民“不暴甲而胜”,几无损失,收获颇丰。

      从兵法上讲,以奇用兵、批亢捣虚,集孙子老子,这一战法已近“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大战无形”之最高境界。更难能可贵的是,刘少奇概括这一“战法”并推广成大规模战役,创新这一“战法”并指挥成大规模战略行动,又发展丰富了人民战争宝库。大战三千里,力当百万师!可称为父亲军事实践中光辉的一页。

      这时期,朱德总司令和父亲不失时机,陆续组建了实施机动作战的野战兵团,下决心打了上党战役,歼灭阎锡山军10多个师3万多主力;又赢得平绥等战役,保卫张家口,消灭傅作义军万余。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闻讯,连呼打得好:“人家打来了,我们就打。打是为了争取和平。不给敢于进攻解放区的反动派很大的打击,和平是不会来的。”

      刘少奇又及时组织各方,大力宣传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在邯郸战役中起义,在蒋介石和国民党最跋扈忘形时,顿晦其颜挫其锐。

      毛主席在重庆谈判40多天,由于长期疲劳过度,返回延安即病倒。中央决定让他静心疗养,仍由父亲主持中央工作。

      这期间,形势极其复杂,变幻无常,“抢占东北”仍是最棘手的。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蒋介石动用了最先进的装备,将国民党军队大批运往东北。苏军遵守“中苏协定”,撤军时将城市交予国民党军队。而此时,中共虽立足未稳,却占先机进驻了主要城市。夺得未坐稳的宝座、掌控难保住的政权,谁舍得拱手让出?七七事变后八路军前出山西,关于游击战争有一场激烈争论,与其相似,我军又面临胜败攸关的大抉择!可想各种思想行动碰撞之剧。

      如此背景下,刘少奇果断地提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以农村包围城市,放手发动群众,一手抓土改,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练兵(整训15万野战军、20万地方武装,进行剿匪),广泛建立根据地,党政军企全面发展。刘少奇说:“只要我们争取到广大农村及许多中小城市,紧靠着人民,我们就能取得胜利。”这为以后的辽沈战役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被定为大转折期的历史性贡献。

      这段时期,形势变幻莫测,敌我消长难料,喜忧得失参半,进退取舍难计。父亲主持,将与“五大书记”紧排的彭真、陈云两位候补书记,加张闻天、高岗两位政治局委员和大量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集聚东北,可见委任之重。对父亲来说,最头疼难定的,恰恰是在这重中之重的内部,是在亲密战友间的无私争议、高明判断中,做出抉择。中共中央东北局内部的争议,甚至吵到投票改选了书记(当时有内称“小遵义会议”)!对秀才们吵不清的问题,自己断不明的官司,刘少奇索性甩给兵,拼枪杆子说硬话,由战场打出个清明来。四平战役之惨剧激烈,即为内因的外在表现结果。让实践来验证判断。

      毛主席养病初期严格保密,刘少奇不能擅定却又实在难言,只好自揽豪杰众将之怨懑!东北局的会议与新当选的书记迟迟得不到中央书记处批复,可想东北局之紧张,林彪之急切!稍后,密电通报主席休养之事,虽冰释前嫌,却未解当务之急!

      调养中的毛主席反复看了文电,多次与各位书记商议,批准了东北局党委意见,完全肯定了父亲的正确领导和得体决策。这段开始让人懵懂、“文革”初又惹来疑诟(所谓的“支持林彪不够”)的半透明历史,未见有人深透研究。但这绝对是一段极其精彩、极为动人的光辉篇章!

      当时,最令人纠结的是“和”与“战”的问题。十四年抗战胜利,人心思定,人民要和平,如久旱之望云霓,而我们党更是应乎天、顺乎民,力主和平建国。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出面调停,国民党摆出建立联合政府的样子。我们当然渴望并力推中国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文革”中,父亲曾两次透露,毛主席甚至一度考虑:将中共中央从延安迁至南京附近的天长(皖东)、六合(南京郊县)……然而,再好的愿望也必须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应该说,在中共中央,对蒋介石始终保持相当高警惕的,父亲为其中之一。

      刘少奇主持党中央工作的这八个月,抢先部署下中国政治版图上强弱胜负的阵势,被形容为“乾坤翻转,日月重光”。对父亲个人来说,也是最为繁忙、备感重压、成就辉煌的高峰期。然而,他依旧为而弗恃、推功于众,甚至功遂身隐,毫不显山露水。至今,几乎每位当事者回忆到这一段,都有令人热血沸腾的精彩故事,而我们却见不到,被公认为彪炳春秋的这位统帅领袖,有任何自诩言辞。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作为修养到家的共产党员,原本自然。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刘少奇在群众心目中的印象朦胧缥缈,他说出、做过些什么?他贡献、遗留些什么?今人知之多少?甚至连“刘少奇何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把手,何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长久以来却是青年人不知,中年人不清,老年人不详的一个讳莫如深的疑问”。眼下,我愧为人子,谨俯首轻言点提纲。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连载(十一)——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
    下一篇:连载(十三)——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