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第2节 改革开放年代艰苦奋斗作风也不能丢
 改革开放年代艰苦奋斗作风也不能丢
李君如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上海郊区农村插队知青)
 
   我们在延安讨论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与党的作风建设,非常有意义。此时,让我们想起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接到延安人民恭贺新中国成立的贺函,在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中,号召“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作风。”深刻指出了党在执政后,决不能丢掉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艰苦奋斗作风。今天,重温这一教导,还应加上一句:改革开放年代艰苦奋斗作风也不能丢!
艰苦奋斗是实现为人民服务
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力量
  党在十八大后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所以要雷厉风行整治“四风”,重塑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取向,是因为这六个字集中体现了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之所以要大张旗鼓地反腐败,更是因为今天能否继续保持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已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90多年的历史证明,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这三大优良传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是确保自身肌体免疫的抗体,是始终不渝追求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得人心,就得在为人民服务上;进城后能够很快为全国人民包括广大知识分子所拥护,也在于为人民服务;在犯了错误后依然能够取信于民,还是在于能为人民改正自己的错误。为人民服务,既反映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又是对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批判继承,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说话做事的出发点。这几年,许多干部心中没有群众观点,脱离群众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今天格外要弘扬为人民服务传统,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这一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继续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还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党之所以能在复杂情况下制定正确方针政策,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之所以能够自觉纠正错误,从失败、挫折走向胜利、成功,也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法宝。改革开放中,在每个重大历史关头,都是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攻关,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开拓前进。今天,我们肩负的任务那么繁重,那么艰巨,那么复杂,更要弘扬实事求是,坚持求真务实。
  艰苦奋斗,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党就是在艰苦奋斗中成长起来,发展壮大,获得人民群众理解、信任和拥护的。进城前,毛泽东就告诫全党要坚持“两个务必”。一是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二是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很有前瞻性的。不幸的是,这两种情况进城后都发生了。现在,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已成为全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在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发展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一深刻变化,一方面使党能够运用手中的权更好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另一方面也使党的干部面临着权力、利益的双重诱惑和考验。在双重诱惑面前,有的党员干部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甚至思想越来越懒惰,作风越来越腐朽,生活越来越糜烂,工作越来越脱离群众,从“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官僚),成为某些利益集团和家属、亲朋好友或情人的“私仆”。
  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可宝贵的优良传统,也可说是贯穿于党所有活动中的道统。民主革命时期,党之所以能在经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后又重新站起来;社会主义时期,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直至“文革”这样严重错误后,还能重新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就在于党已经形成了这一“道统”。这决不是出现几个腐败分子就可以改变或丢弃的,而是深深地融入党的肌体的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我们要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弘扬这一优良传统或“道统”。
  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优良传统相互联系、相互支持,今天尤其要重视弘扬艰苦奋斗作风。这是因为,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为党永葆先进和纯洁指明了方向;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为党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而艰苦奋斗则是一种革命精神,为党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实现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为人民服务之心,而无实事求是之能,就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有实事求是之能,而无为人民服务之心,空有一身本领而不能造福人民。有为人民服务之心和实事求是之能,若无艰苦奋斗之精神,所谓“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要么是吹大牛,要么只是连篇空话而已。无论过去、今天,忘记了为人民服务,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离开实事求是,就会陷入主观主义泥坑;丢掉了艰苦奋斗,则既不会为人民服务,也不会实事求是,而只会从不思进取走向消沉或享乐、庸俗或堕落,走向腐败。也就是说,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都是通过艰苦奋斗实现的;丢掉了艰苦奋斗,必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反面。
清廉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
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重要任务
  成为执政党后,还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作风”,是毛泽东执政党思想中的精髓。按照毛泽东的这一要求,我们既要坚持这一优良作风,又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发展这一优良作风。因为,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社会环境,艰苦奋斗有着不同的要求。清廉,是共产党人执政条件下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作风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深刻而又复杂的革命,是一场充满艰难险阻的制度创新,要变革,要创新,就要探索,就要攻坚克难,就要奋斗奋斗再奋斗,不奋斗就没有改革开放。同样道理,改革开放征途上常常有岔路,甚至铺满荆棘,不可能一路通畅,一帆风顺,这是一段艰苦的征程、艰难的航行,不艰苦就不可能赢得改革开放的进展、胜利、成就和辉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的一个又一个关头,遇到的一场又一场震荡,面对的一次又一次挑战,克服的一堆又一堆困难,都证明那种以为改革开放年代可以不再艰苦奋斗的想法极其幼稚。
  同时,要认识到,改革开放条件下,艰苦奋斗又有许多新特点、新要求,今天讲艰苦奋斗,一要坚持以开拓进取为特点的“奋斗”精神,二要坚持以清正廉洁为重点的“艰苦”作风。也就是说,艰苦奋斗在今天就是要“开拓进取、清正廉洁”。或者说,能够领导改革开放的好干部,应该既能开拓进取,又能清正廉洁。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讲,“开拓进取”和“清正廉洁”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清正廉洁,而不能开拓进取,可以成为好人,但难以担当重任;只会开拓进取,而不能清正廉洁,这样的开拓就会走上邪路,就会像一些所谓改革的“功臣”那样,一边政绩突出,一边享乐无边、奢靡成疾,最后堕入深渊,毁了一生英名。
  改革开放36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清廉已成为党执政条件下保持艰苦奋斗精神,进而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任务。这是因为,如果丢掉了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手中的“权力”和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利益”就会不正当地结合一起,诱惑着党员干部以权谋利、以权谋私。因此,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取向,严查“四风”;不仅要形成党员干部“不敢腐”的压力,还要形成“不能腐”的机制和“不想腐”的清廉道德、廉政文化。
  为此,就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剖析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性案例,往往同那里有些干部为政不清廉相关,甚至有腐败干部在其中作祟。我们过去偏重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研究、教育和宣传,现在应从新的实践出发,把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包括廉政意识教育纳入其中。正如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把清正廉洁的道德观、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使党的干部队伍经受各种考验,永葆青春活力。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权力观指引下
恪守清廉保持艰苦奋斗作风
  今天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坚持清廉?
  这里讲的清廉,指的是党员干部主要是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清廉的核心是一个“权”字,即怎么认识权、怎么使用权。我们党历来讲两句话:一是“权由民所赋”,另一是“权为民所用”,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权力观。有了这个以民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权力观,就能在掌权用权中事事处处想到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疾苦,就能在工作、生活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恪守清正廉洁。
展开说,就是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权力观指导下,以党性原则处理好权与利、欲、情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权力和私利、私欲的关系。世界上,任何一种权力背后都有一个利益问题。权力以利益为基础,为利益服务。工人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区别,不在于谋不谋利益,而在于为谁谋利益。工人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其他阶级的政党则不然,他们口头上讲得很漂亮,实际上都是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共产党的干部决不能谋私利,没权时不谋私利,有了权也不谋私利。腐败分子的共同特点,是将公共权力为自己私利、私欲服务,将金钱、物欲、情欲看得高于一切,所以理所当然要受到党纪严惩、淘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所有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要采取得力措施,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他还说,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因此,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为了在宪法和法律的阳光下,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使干部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恪守清正廉洁。
  同时,要处理好权力和亲情、友情的关系。个别干部腐败,肯定与他们自身素质有关;而在同样环境和岗位上,出现“前腐后继”现象,一定有体制或机制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注意的是,不仅仅有干部的素质问题,有体制或机制的问题,还有一个更为令人担忧的文化问题。在中国,腐败滋生的土壤,除了过于集中而不受监督的权力,还有以重关系为特点的中国传统的人情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一些干部,处理公事时,遇到陌生人他会讲原则,公事公办;但当通过各种关系找到这些干部的妻子、儿子和其他亲戚,或找到这些干部的“哥们”朋友,他们就会在“亲情”、“友情”面前违背党性、丧失原则,滥用权力。干部是人,有人情,有亲情,有友情,这不是坏事。那些没有人情味的干部,尤其是对人民群众没有人情味的干部,不可能成为好干部。但,决不能在亲情、友情面前放弃原则,以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亲人或朋友谋私利,这是党性、党的纪律所禁止的。处理问题被以人情为纽带的关系网所左右,是当今官场中见怪不怪的现象,就是这种不好的人情文化、关系文化在作祟。至于被媒体广为关注的干部为“情人”谋私利问题,不属于“亲情、友情”问题,而是“私欲”问题。因此,拒腐防变不仅要加强纪律检查和惩治,更需要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格外强调要倡导历史唯物主义权力观,保持艰苦奋斗,建设廉政文化,恪守清正廉洁。
  总之,今天,要继续弘扬艰苦奋斗作风,就要从党所面临的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这样多重考验的实际出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权力观,坚守清正廉洁的价值取向,谱写新时期共产党人长期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好文章。
               (原文5500字,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