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华书店诞生80周年。在80年的历史长河中,新华书店走过战争的烽烟,经历过桎梏浩劫,也拥抱过改革的明媚。它是许多人回忆中开启知识之门的场所,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阅读故事和喜怒哀乐。 1937年4月24日,新华书店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承担起图书出版和发行的角色,并在烽火硝烟中从延安窑洞走向全国。 1939年9月1日,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成立,毛泽东题写了“新华书店”四个大字。
1937年,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发行科(新华书店)在延安清凉山万佛洞最底层的这间石窟中诞生 。
毛泽东题写了“新华书店”四个大字。
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新华书店已在全国分布有735家,员工8100多人,出版各类新书5291种,共发刊44740万册。那时的新华书店已初步形成覆盖全中国的书刊发行网络。 而在解放上海的隆隆炮声中,上海新华书店被赋予了新生命。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5日新华书店临时第一门市部、第二门市部同时在上海开业。在老上海人的阅读记忆地图里,“新华书店”是绕不开的一个文化符号。 老一代“新华人”、 原上海新华书店图书宣传科科长周松柏回忆道:“那个时候我们新华书店第一门市部是三开间门面,全敞开的,也没有橱窗。读者就是‘轰地’进来了,因为这些书是上海解放以后第一次和读者见面,读者都感到很新鲜。”
1949年,新华书店第一门市部成立。
1949年9月1日,华东新华书店总店设立上海分店,负责上海地区发行业务。人们也把这一天定为上海新华书店的诞生日。11月1日,曾有“远东第一大书店”之称的南京东路新华书店正式建店。
号称“远东第一书店”的南京东路新华书店。
建国初期,条件艰苦,上海新华人依靠“背篓”精神,手提肩扛,送书下乡。“竭诚为读者服务”、“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等服务理念影响了几代新华人。 1951年,位于上海福州路390号的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成立。1958年7月,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划归上海市出版局领导,同时上海分店改为上海市新华书店。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新华书店开展送书下乡服务。
原上海书城总经理、上海书城党委书记赵建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书籍以毛泽东选集等革命读物为主,亦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这样的小说作品。“书就几毛钱,但那时老百姓收入低,买书也算高档消费了。那时去新华书店的人很多。如果有一本什么好书,可能一下子发行几万册,风靡一时。”
1951年10月,读者在新华书店福州路门市部购买《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还有那时的小孩爱去新华书店看连环画,会在书店里一直待着。”赵建平说,部分新华书店还有租书、抄书服务,“当时也没什么复印设备,一些人买不起就只能抄写。有时营业员也会帮忙读者抄书。” 因为当时书店都比较小,有的书卖完了也未必继续进货了,新华书店就有了“缺书代办”这项服务。“读者需要什么书又在店里买不到了,营业员就登记下来,再去书店、出版社那儿找。那时的营业员和读者就像朋友一样。很多读者几乎每天都去书店报道,一来就问‘今天来了什么好书啊’。”
20世纪50年代,南京西路新华书店除开架售书外,还设置休闲台,供读者稍坐、阅读、摘抄。台上还添配了水笔和墨水瓶,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在随后的浩劫年代,新华书店也以别样的风貌填补了知识的空白。1965年8月16日,上海新华书店举办第一次基本功汇报会,来自基层门市部的技术能手参会并进行业务基本功比赛,内容包括熟悉主管图书、主动介绍、接待读者和销售技术等。 现在我们或许难以想象,当年长寿路门市部的李明娥50本书连续计算两遍只用了1分19秒;淮海路门市部的何东升熟悉主管图书的存放、陈列位置达1800种;徐汇区店的解复生对50本书从计算、开票到包扎的连续操作,只用了3分47秒……
1965年8月16日,上海新华书店举行第一次基本功汇报会之50本书计算开票项目。
1973年,南京东路新华书店读者阅览室。 许多人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无数青年涌向新华书店争相购买数理化课本或是汉译经典著作,中断了十年的薪火在新华书店得到了传承。 “1978、1979年,世界文学名著开始解禁。新华书店每天一开门,读者就争先恐后地进来。因为是‘逐步开禁’,新华书店里每天都有新书,每天都供不应求。”赵建平说,还有人连夜排队,想第一时间买到书,“那时阅读也是很神圣的事,有的人会特意包书,有的人要先洗手再看书。” 上海开办专业书店还起步较早。改革开放后,上海新华书店在原有邮购书店、少年儿童书店、音乐书店、美术书店和科技书店等数家专业书店的基础上,又增设教育书店、艺术书店、批发书店等,造就了全国最早、范围最广的上海专业书店群和上海书店零售业一道经典的风景线。 老一代“新华人”、签名本收藏者钱永林曾创造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专”的新华经营理念,艺术书店是他一生的心血。 上世纪80年代,刚被提升为上海徐汇区新华书店副经理的钱永林,把上海越剧团、上海人民艺术剧团、上海电影制片厂等艺术单位都跑遍了,促成了全国第一家专业艺术书店。“开门时轰动成怎样?四开间的门面里面都是人。(大家)排队进,好像参观展览会一样。”钱老回忆,那日他穿了毛线衫,衣服湿透了,还挤碎了八只玻璃柜台。
上海开办专业书店起步较早,至1985年底,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书店已达十四家。
上海音乐书店。 彼时,整个出版业空前繁荣。由于一般书店的面积只有两三百平方米,不少出版社出版的书没法在书店陈列,大量的品种只能压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即“(出版社)卖书难,(读者)买书难”。 赵建平表示,那时大家开始想,要是有书城多好,因为如果一个大书城能陈列二十万种书,就几乎能让三年左右的图书品种都被陈列,和读者见面。 1998年12月30日,上海书城的诞生为上海书业带来了新的繁荣。“人山人海,那时人们绕着福州路、湖北路、浙江路、广东路排队。还有一个非常新奇的事情,进场要买票,定价我记得好像是三元。但读者还是争先恐后地排队买票进场。”赵建平回忆,“书城一开以后,福州路一下子开始兴旺起来。” “若外地人想来上海买书,首选也是上海书城,因为那里的书最全。”赵建平说,改革开放后也有民营书店,但总量和新华书店比,差了很多。“书店盈利不多,定价不高,卖书是不好赚钱的,还不如开饭店、卖百货。所以民营投入积极性不高。” “近些年,国家会有一些扶持政策,比如税收调整,把民营书店的积极性提高了。而且书店能集聚人气,百货店也需要人气,所以也会在商城里引进书店。”
1998年12月30日,上海书城开业。
而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成为图书业务新的主战场,逐步增多的民营书店也给老牌新华书店带来客观上的竞争压力。走过半个多世纪风雨的上海新华,开始打造全渠道的阅读服务体系。 2015年,新华传媒推出全新品牌“新华一城书集”和同名微信书店,为读者提供线下门店及线上平台相结合的文化体验。 去年8月,“新华一城书集”平台进一步整合天猫、亚马逊、微信书店三大业务平台,通过会员管理系统,为门店营销活动提供系统和数据支持。 今年秋天,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新华书店·光的空间”店还将盛大开幕,试图以“书店+美术馆”的组合为消费者提供立体化的阅读体验,重新定义阅读的概念。 “在新华书店八十周年的时候,我希望新华人能够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在战争年代的牺牲精神、在和平建设时代的奉献精神,还有服务精神、开拓精神, 把我们新华书店的事业开拓得更好。”周松柏如是说道。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