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 >

空间站阶段飞天第一棒开跑 航天员将在轨3个月出舱两次

时间:2021-06-17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东方财富 点击:
时隔近五年,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再度开启!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搭载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飞往深空。这次航天员们要飞往的,正是前不久刚打好了天基的外太空住房。 承上启下,十分关键 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展四
时隔近五年,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再度开启!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搭载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飞往深空。这次航天员们要飞往的,正是前不久刚打好了“天基”的“外太空住房”。
 
承上启下,十分关键
 
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展四方面工作
 
本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总体建造任务的关键组成部分。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中国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这11次任务紧密关联、环环相扣。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4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可以用8个字概括此次任务的重要地位:承上启下,十分关键。
 
按计划,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将进驻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工作生活约3个月,再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在轨期间,三名航天员主要将完成4个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核心舱组合体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
 
二是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
 
三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进行空间应用及航天医学等领域有关实验、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等;
 
四是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即按计划进行个人日常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外太空住房”静候入住
 
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组合体状态良好
 
季启明介绍,截至16日,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组合体已在轨运行17天,目前状态良好,平台设备工作正常,满足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以及航天员进驻的条件。
 
天和核心舱提供了3倍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航天员活动空间,配备了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保证航天员日常生活起居。在航天食品方面,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
 
至于与地球的通讯,可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视频通话设备,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和收发电子邮件。
 
而在载人环境控制方面,相比前期载人飞行任务,空间站核心舱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包括电解制氧、冷凝水收集与处理、尿处理、二氧化碳去除,以及微量有害气体去除等子系统,能够实现水等消耗性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
 
更多太空生活“剧透”:
 
搬进“大平层” 有“全屋智能家居”
 
空间宽敞,从“筒子房”到“大平层”
 
“天宫一号”于2011年成功发射,发射重量8吨左右,提供给航天员的舱内活动空间为15立方米,可满足三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这相对于神舟七号7立方米的舱内活动空间有了较大提升,但依然比较局促。
 
当2021年我国开始建造空间站时,为了提高航天员太空生活的“舒适度”,设计师们为航天员预留了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提升到了整站110立方米,简直是从“筒子间”搬进了“大平层”。
 
睡觉自由,实现从“站睡”到“躺睡”
 
在太空中,航天员也能实现“睡觉自由”,能够享受独立的睡眠区,确保睡觉不受干扰。虽然依然要把自己“装进睡袋”,但已经实现了从“站睡”到“躺睡”的变革了。独立的睡眠区能够让航天员更放松,享受相对高质量的睡眠,让他们的太空工作和生活更加“元气满满”。
 
喷枪清洁,有“包裹式淋浴间”
 
航天员虽然不能享受和地球上一样的淋浴和泡澡,但每个人都能够在一个“包裹式淋浴间”里,手持喷枪,把自己擦拭干净,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个人卫生问题。
 
WiFi覆盖,全屋智能家居
 
除此之外,随着十多年来我国无线通信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飞跃,设计师们在之前总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不断升级,采用全新的信息技术,让中国空间站有了“移动WiFi”,并创造了一个智能家居生活空间。
 
线缆分颜色,地面有“镜像”空间站
 
根据国际同行的经验,航天员在太空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进行舱内组装和维修。核心舱中有1243台设备,它们的很多组装工作都需要航天员在天上手工完成。此外,还有一系列出舱活动。
 
为了让航天员的维修和组装工作能够更加准确、高效,设计师们在“防差错设计”上下了不少工夫,从标志、颜色、外形等方面对要维修组装的设备、线缆和插头采取了一些措施,确保航天员在太空操作时“不看错、不误操作”。
 
为了给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强有力的地面支持,在地面还有一个和天上一模一样的空间站,确保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地面人员能够模拟空间站的实际情况。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4大特点:
 
1。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改进后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和180天在轨停靠能力,改进了返回技术、进一步提高落点精度,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
 
2。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通过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3个月,考核验证再生生保、空间站物资补给、航天员健康管理等航天员长期太空飞行的各项保障技术。
 
3。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航天员将在机械臂的支持下,首次开展较长时间的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的设备安装、维修维护等操作作业。
 
4。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着陆场,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
 
回顾中国历次载人航天飞行
 
● 2003年10月:
 
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在21小时23分钟的时间里环绕地球飞行14圈、近60万公里,在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漫漫征途上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数字
 
● 2005年10月:
 
费俊龙、聂海胜执行难度系数大幅增高的神六任务,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 2008年9月:
 
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翟志刚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在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上,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
 
● 2012年6月:
 
景海鹏、刘旺、刘洋踏入天宫一号,太空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之家”
 
● 2013年6月: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
 
● 2016年11月:
 
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