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 >

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深刻诠释——重温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时间:2021-06-08来源:机关党建研究 作者:吴波 点击:
《为人民服务》是70多年前毛泽东在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张思德,四川仪陇人,18岁参加红军,22岁入党,经历长征,多次负伤。1944年9月5日,他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年仅29岁。按照毛泽东的指示,9月8日下午,张思德

      《为人民服务》是70多年前毛泽东在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张思德,四川仪陇人,18岁参加红军,22岁入党,经历长征,多次负伤。1944年9月5日,他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年仅29岁。按照毛泽东的指示,9月8日下午,张思德的追悼会在枣园后院的干河沟上召开,会场上悬挂着毛泽东亲笔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毛泽东作了“历时一时半之久”的讲话,号召全党全军学习和发扬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其中“对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意义,阐述至详”。之后,讲话压缩整理成一篇文章,以“为人民服务”为题第一次发表在1944年9月21日出版的延安《解放日报》上。这篇讲话,既是对革命战士的悼念,又是对党的宗旨的阐发,它和《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汇合而成的“老三篇”,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精神上的洗礼,成为传诵至今的伟大经典。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开门见山地说道:“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一论述不仅是对“为了谁”问题的集中回答、对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价值观的集中表达,也从价值取向上厘清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其他任何政党之间的本质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这个运动的领导力量,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毛泽东之所以使用“完全”和“彻底”,是对“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的特别强调,蕴含着对中国共产党初心的纯洁性极致性的说明。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正式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并将之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出发点。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在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写进了总纲部分,即“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注意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可以说,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创造性概括和诠释,是《为人民服务》之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共产党人对待生死的特殊态度,毛泽东在讲话中对共产党人生死观的阐明,无疑是全文最震撼人心之处。《汉书·司马迁传》中的《报任少卿书》写道:“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借此深刻论述了共产党人的生死观:“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一论述明确揭示了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的判断标准,即看他是不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正是基于这一标准,毛泽东评价道,“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为有牺牲多壮志。这一论述将奋斗与牺牲联系在一起从而高扬起共产党人的牺牲精神。牺牲性是中国共产党特殊本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基本特性,因由中国革命异常残酷的环境和艰难曲折的历程,这一高贵而悲壮的精神品质更加凸显,成为解读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一个重要维度。在革命战争年代,多少共产党人和张思德一样,将为人民利益而死视为无上荣光和个人价值的最高实现,舍生忘死、慷慨赴死,每个个体的牺牲拥有了超越个体价值之外的意义,感召和激励活着的同志前仆后继、继续奋斗,最终汇聚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还深刻揭示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与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一致性。毛泽东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不但明确了对待批评的正确态度,而且明确了评判批评的正确标准。在毛泽东看来,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既然可以“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特地举了“精兵简政”的例子来说明闻过则喜的正确态度。

      突出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毛泽东阐发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逻辑必然,是继“为了谁”问题之后对“相信谁”和“依靠谁”问题的集中回答,蕴含着正确认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和党的权力观的深层思考。1945年7月,党的七大刚刚闭幕,国民参政员黄炎培访问延安。针对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毛泽东稍作思考后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毛泽东的视野中,批评和自我批评已经超越了党的作风的层面,它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人民群众监督和负责的实践方式,是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途径。

      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不仅决定党对待人民群众的平等原则,也决定了党的干部对待普通党员的平等原则。毛泽东指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在“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这样的共同目标和任务下,“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得悉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后,严肃地对警卫队队长古远兴说:“前线打仗,免不了要死人;但后方搞生产出事故死人,不应该。”他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流露出浓浓的生命至上的政治情怀。他在讲话的最后不仅明确要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而且明确规定:“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毛泽东将共同的目标和平等的原则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党的队伍团结奋斗牢不可破的政治基础。

      在共和国70多年奋斗历程中,从雷锋、焦裕禄到张桂梅、卢永根,在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身上,无不闪耀着“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为人民服务”宛如精神火炬,在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同时,也牢牢占据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制高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特殊精神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对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坚如磐石的政治勇气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表达了坚持和捍卫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党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历史时刻,重温《为人民服务》这一伟大经典,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续辉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长期执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条件下,能不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时代课题。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