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以这句沉甸甸的承诺开篇,开启了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我们要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他代表全党,再一次向人民作出了郑重承诺。从黄土地到中南海,从下乡知青到党的总书记,从主政地方到领航中国,他始终怀着人民公仆的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条公仆之路。党建网微平台和您一起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公仆情怀。 为民服务的勤务员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8年9月28日上午,正在辽宁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前往抚顺市。抚顺是雷锋的第二故乡,也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习近平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并参观雷锋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记录着雷锋不平凡的短暂一生。习近平说,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不断闯关夺隘,也需要更多的时代楷模。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见贤思齐,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2016年2月1日至3日,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2月2日,习近平乘车来到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这是一个贫困村。在红军烈士后代左秀发家中,习近平对一家人立足本地资源、依靠竹木加工增收脱贫的做法给予肯定,祝他们生产的竹筒畅销。他指出,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在贫困户张成德家中,习近平一间一间屋子察看,坐下来同夫妇俩算收入支出账,问家里种了什么、养了什么,吃穿住行还有什么困难和需求。老乡端上热气腾腾的米果请总书记品尝。女主人说,总书记给全国人民当家当得好,老百姓感到很幸福。习近平回应她说,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我在内,所有领导干部都是人民勤务员。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3日,习近平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探访村里的特困户施齐文家。村民们回忆,在施齐文家,习近平向两位老人仔细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他走进两位老人睡觉的小木房,揭开米仓盖子察看,听说养了猪,他问道:“自己吃还是卖了?”还走进猪圈看老人家里养的两头猪。随后与这对苗族老夫妇坐在板凳上聊天。因为施齐文老伴石爬专不识字,家里没有电视,而且只会说苗族话,见到习近平后,她主动问起:“怎么称呼您?”习近平听了村主任的翻译后,笑得很开心,并向大妈介绍自己,“我是人民的勤务兵。”习近平听说石大妈已经64岁了,又握着老人家的手连连说,“你是大姐”。
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其身正,不令而行。”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八项规定,以身作则正官风,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2012年12月初,习近平前往广东深圳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上任后首次离京视察,新政新风已扑面而来。从深圳、珠海、佛山到广州,沿途不封路、不清场,不铺红毯,车队有公交、出租、私家车并行,下车后与群众相伴而行,入住普通酒店普通套房,吃自助餐等,为八项规定作出表率。 ——2013年元旦前夕,在河北阜平考察时,习近平跟陪同人员、工作人员在一起,吃同样简单的饭菜。他住的是县招待所的一个小套间,只有16平米,家具陈旧,卫生间磁砖开裂。当地人员歉意地说,本来是可以安排在附近一家条件好一些的旅馆的。他笑着说,这样就挺好,不必讲究。
——2013年7月,习近平来到武汉考察,一下飞机就冒雨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雨下得很大,积水没过了脚面。他卷起裤腿,打着雨伞,向工作人员了解物流等情况。谈了10多分钟,雨水打湿了他的衬衫。 ——2013年12月,习近平来到北京庆丰包子铺,自己买单、端盘子、取包子。据悉,他点了二两猪肉大葱馅的包子、一碗炒肝、一份芥菜,共消费21元,并吃得干干净净。他的这份工作餐颇为引人关注,网友们“点赞”不断。
——2014年1月,习近平视察内蒙古阿尔山。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下,习近平慰问在边防线上巡逻执勤的官兵,并视察哨所。习近平头戴07军官版栽绒皮帽,首次穿着我军标准的冬季迷彩防寒服亮相。从外观上看和普通士兵着装并无二致,这样穿既端庄大方又能和士兵们打成一片。中午,习近平来到食堂,跟大家一样拿起餐盘,打好饭菜,边吃边拉家常。 ……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文风上作出了表率和垂范。 比如,习近平十分善于用朴实无华的群众语言解疑释惑、析事明理:他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他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平实的话,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他用“既要养血润燥、化痰化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讲明改革要辩证施治等等。这些讲话既深刻,又实在,既形象,又生动,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感染力,真正起到了入耳入脑入心的作用。 所有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表现,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时刻牵挂群众的“贴心人” 要做群众的贴心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正做到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 ——2015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强调 2003年至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多次来到下姜村实地考察。2006年5月25日,习近平来到下姜村。在村党员活动室,习近平与大家谈了基层党建工作。他首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因为他们的支部书记生病了,一天之内村民自发筹集了数万元手术费为他治病,村民们说‘就是讨饭也要救他’。他就是永嘉县的一位党支部书记郑九万同志。当地就有一些干部不由地发出了‘假如我病倒了,会有多少村民来救我’这样的感慨!” 习近平环顾着大家继续说:“可以说,郑九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揭示了‘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丰富内涵。一个地方要发展,没有一个战斗堡垒是不行的,干部不为民办事是不行的。因此,广大农村党员要做生产发展的带头人,要做新风尚的示范人,要做和谐的引领人,要做群众的贴心人。” 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最牵挂是群众。 每年到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都奔波在基层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干部群众的路上。从2013年以来,习近平先后在甘肃、内蒙古、陕西、江西、河北、四川调研,看望困难群众,了解基层实情。无论是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庄,抑或是武陵山腹地的偏僻苗寨,还是沂蒙山、大别山革命老区,还是祖国的南部边陲、西部高原,处处都留下这位“扶贫总书记”的深情足迹和暖人情怀。 从中南海到党政机关、科研院所、边防哨所、工厂车间、农村小院……“实现中国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绝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指引,一声声关怀备至的询问,无一不见证着习近平“一切为了人民”的治国历程,无一不见证着党员习近平“为了人民的一切”的实际行动。
“要做群众的贴心人”,习近平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把群众视作自己的长辈、自己的亲眷,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哪里有群众的需求,工作的着力点就在哪里,向群众聚焦,为群众出力,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落实好。 (责任编辑: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