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问答社区“知乎”上,有一条热门问题:大学里入党有什么好处? 回答各式各样,有人说,“如果想从政就应入党”; 有人说,“进入社会或许会多个机遇”; 有人说,“可以把它当成一种要求自己变优秀的动力”; 甚至有人说,“你去公园相亲角看看,多少人都写着要求‘中共党员’的”…… 当然,也有人说,“没什么好处”;也有人说,“虽然成为党员是光荣的,而党员不应该倚着这份光荣去秀优越”…… 类似的讨论还有很多。但人们所讨论的,又恰恰是一个不得不辨析的问题。尤其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往往容易忽视那些看上去有些“老掉牙”,其实却至关重要的问题。 比如,你为什么要入党?或者说,你的“入党动机”是什么? 对几乎所有党员而言,“入党动机”,都是跨入党组织大门前必须作答的“元问题”。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也就是说,选择入党,就意味着选择一种特殊身份。这需要忠实于一种特殊的信仰,履行各种特殊义务,并时时刻刻接受其对自身言行的规范。这是一名“合格党员”的底线。 显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取舍,更不等于现实的“好处”。其实举凡与信仰有关的事,都不是用“好处”可以衡量的。何况8000万人都念过这样的誓词:“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宣誓意味着承诺,意味着永不背叛——永不背叛自己的誓言。而君子一诺值千金,在决心跨出这一步、念出这些誓言之前,你真的想好了吗? 如果真的将“共产党员”视作一块金字招牌,党的大门就是一扇考验大门。对于许多人而言,入党曾经是一个备加艰辛的过程。40多年前的梁家河,那个叫习近平的青年,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方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固然有历史因素,但在另一个侧面,折射的恰是“考验”的分量。 时过境迁,今天的社会环境不同以往,但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质却并未改变。入党也许未必如过去那样格外艰难,但不等于“党员身份”可以变得随意。同样,跨入党的大门,依然需要严格的“把关人”——既包括申请者自身的一关,也包括组织的那一关。 但毋庸讳言,这样的“把关”一度有些松懈。中组部此前曾经直言,一段时间来“一些地方发展党员工作出现只注重数量、不重视质量的情况”;一些群众反映,“入党的门槛变低了,党员的素质有所下降”。而将入党视为找工作敲门砖、仕途升迁铺路石的,也并不少见。 当然,种种乱象终未躲过严明执纪。中央有关方面亦已多次明确,将从“入口端”强化党员准入,从“数量建党”向“质量建党”转变。那么个体呢?每一个向往入党的人,是否真的将入党视作一个庄重的选择?而已经入党的人,又是否将当初的誓言作为一辈子的承诺,以致甘于为此付出一切需要付出的代价? 如果没有想好,不妨看看秦怡的故事。这位早在1941年就参加革命的艺术家,直至1959年才决定成为共产党员。许多年之后,她对人解释那18年的犹疑:她听说战争时期一名女党员,敌人当其面把她的孩子顶在刺刀上逼问。孩子哭声震耳,女党员心疼地昏死过去,但终究没有吐露党的秘密。那些年,无数次接到入党邀请的秦怡一直在自问:“都说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我是吗?” 直至不再有这般残酷考验的和平年代,秦怡才渐渐解开心结。终于“想清楚”了的她,方才跨入党的大门。但她依然在不断自问:是不是和平年代,就没有考验了? 秦怡有她的答案。今天的你我,又有没有明确的答案呢? (责任编辑: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