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按】 5月25日至27日,三天两夜,习近平在浙江度过。 这个有“桃花岛”,有西湖,有阿里巴巴的省份,十八大后,首次迎来“老书记”。 习近平2002年到2007年,曾在这儿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 习近平这一趟考察下来,新华社有一些微博,几篇文。 但还不过瘾。 这不,5月30日,《浙江日报》头版转二版有篇长达一万三千多字的纪实文章。料很多,简直是太多。 如: ——谈《之江新语》 一位上了年纪的市民对习近平说,我喜欢读您的《之江新语》。习近平对她说,那是每天写下的三言两语的感受,在报纸上登出来,后来汇集成册了。 ——谈“八八战略” 习近平在考察中指出,我在浙江工作时,省委就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聚焦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这两个关键问题。不要口号化,口号化最终就是泡沫化。要抓实实在在的、有针对性的工作。他进一步提出,“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在精神上是契合的。 ——谈“基层干部” 2004年12月26日,是当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习近平在考察温福铁路开工现场后专程来到瑞安市飞云镇给基层干部拜年,他深情地说:“我也是个老基层,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县委书记,一直同基层干部打交道。我对基层工作非常牵挂,对基层干部充满感情。” 再如: ——考察时,习近平指着巨大的龙门吊说:“大吊车真厉害,轻轻一抓就起来。”在场的工人们一边热烈鼓掌,一边发出会心的笑声。 ——习近平在袁其忠家的农家乐小院,一边参观一边兴致勃勃地了解情况。他说:“你们看,这房子多干净啊,下次来了,咱们就在这儿住。” ——“山越高越难爬,车越快越难开。”这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经常说的一句话。 …… 这篇文,将习近平当年在浙江的思路、工作,与当前发展、工作结合起来谈,很有呼应感。事实也证明,习近平当年的远见。 慢慢看吧。 尤其推荐省部级领导干部看。 ————————————
一步一履总关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纪实 作者:周咏南应建勇毛传来 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我在浙江工作了6个年头,跑了所有的市、县(市、区),去了许多乡镇、街道、社区、农村,也去了许多企业和学校。这次来,我很想多走几个地方,多看看浙江的变化,多看看浙江的干部群众。希望浙江努力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祝浙江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正是江南好风景,盛花时节又逢君。 5月25日中午11时10分。浙江舟山群岛。碧空如洗、艳阳高照,浪花朵朵、海风习习。 银白色的机翼掠过这片波澜壮阔的蓝海,停靠在海天一色的地平线,机舱里走出一个熟悉的高大身影——总书记来浙江啦! 几年来,浙江干部群众一直没有忘记,当年担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为5000万浙江人民夙夜在公殚精竭虑的时时刻刻,他在全省各地田间地头留下“鱼水情深”的深深足迹,在浙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浙江大地精心抒写“文化大省”的动人篇章,在之江两岸敲响“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的坚定槌音,特别是给浙江擘画“八八战略”的宏伟蓝图…… “这里秀美的山水,这里勤劳的人民,这里悠久的文化,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今天,总书记带着对浙江大地的深情厚谊,带着对浙江发展的殷殷重托,带着对浙江人民的牵挂,回到了他工作过的地方。
【一】 总书记第14次踏上舟山群岛 一下飞机,习近平就前往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城市展示馆,观看反映舟山近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图片、沙盘和视频短片,向省、市负责同志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习近平第14次踏上舟山群岛。 2002年至2007年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登海岛、进渔村、访渔民,深入调研、科学谋划舟山发展战略。 展示馆图板上,习近平当年提出的一段论述引人注意——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舟山放在国际上、放在全中国、放在浙江省这样的位置上去考虑。越这么考虑,舟山的地位越不可限量。 从“把浙江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省”到“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发展海洋经济是习近平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 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必须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这个战略理念,在习近平主政浙江尤其是对舟山发展战略的谋划中就已凸显出来。 习近平多次强调:“舟山要把海洋经济这篇文章做深做大。”2003年开始,他每年都到舟山就海洋经济主题进行调研—— 2003年1月5日至6日,接任浙江省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顶着凛冽寒风赶赴舟山,详细了解舟山市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岛建设的情况。他指出,浙江是海洋大省,陆海比例超过一比二;舟山是海洋大市,渔、港、景等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做好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是长远的战略任务。 2004年9月3日至4日,习近平再次来到舟山,上海岛,进渔村,下车间,访学校,就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他指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省委、省政府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提出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不懈抓好落实。 2005年6月13日,习近平深入舟山普陀区和岱山县,考察海岛经济社会发展、渔民转产转业、深水岸线资源开发和保护等情况。当天上午,习近平还乘船过海登上曾是“全国艰苦创业先进典型”的普陀区蚂蚁岛。他说,蚂蚁岛曾有光荣的艰苦创业史,现在又与时俱进,渔区呈现新气象。老一辈创造的“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还要继续发扬光大。 同年12月26日,习近平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到舟山,视察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还特地考察了岙山石化基地等重点工程。他指出,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大事业需要大气魄,大气魄就是有气势、有魄力、有胸怀。 2006年9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就“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海洋经济问题到舟山进行调研。他强调,发展海洋经济,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海应无恙,当惊舟山殊。如今,海洋不仅是舟山而且也是浙江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浙江孜孜以求的目标。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浙江迎来的第一个国家战略。同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对此,习近平强调,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势在必行,要从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 由大海注入的强劲动力,使浙江的科学发展之路更为顺畅,对浙江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意涵深远。当舟山和浙江已经迈进了探索蓝海的新征程,浙江人民没有忘记当年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总书记也一直记挂着这里,念兹在兹。 舟山城市展示馆是舟山海洋文化艺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舟山市对外交流的重要场所。该馆全面展示了舟山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建设的宏伟蓝图。 在展示馆里,在一组航拍的舟山跨海大桥照片前,习近平停下脚步,听取舟山市负责同志介绍大桥建设和运行情况。 “从舟山到宁波走跨海大桥需要多长时间?”总书记问。“一小时之内。”舟山的同志回答。 照片和沙盘上,全长50公里的一座座跨海大桥首尾相连,从舟山本岛启程,穿越里钓、富翅、册子、金塘四岛,于宁波镇海登陆,好像一条美丽的丝线将一颗颗海上明珠串联起来。 曾几何时,因一水之隔,舟山海岛经济受到制约。跨海登陆、直抵彼岸,是舟山人心中的梦想。 1999年舟山启动“大陆连岛”工程。最初是小规模建设。2003年1月,习近平第一次到舟山调研时指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程,连岛大桥如果建起来了,对舟山的发展是一个根本性的推动。”2004年9月习近平再次到舟山调研时,明确要求连岛工程快马加鞭,争取早日建成。他说,建成以后,那就是“千里江陵一日还”了……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正是在习近平果断决策和积极推动下,连岛工程建设加快步伐。2009年12月26日,历经10年建设,我国最大的岛陆联络工程——舟山跨海大桥全线通车。 在舟山群岛区位壁挂图前,习近平认真听取省委领导关于连接宁波—舟山—上海的海上大通道规划的汇报。习近平指着展板说,上海在上面那个角,宁波在下面这个角,舟山的位置恰似“二龙戏珠”。 习近平十分关心舟山渔业发展。他问:远洋捕捞多吗?休渔几个月?渔民生活水平不低吧?外资来得多吗?当听说舟山渔民人均收入很可观时,习近平十分高兴。 “舟山这几年发展变化很大,现在的样子已完全认不出了。”习总书记说。 岙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位于舟山市岙山岛,是国家首批石油储备基地之一。2005年底,习近平到舟山调研时,也曾来过这里。时隔10年,他依然牵挂着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在岙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他走上眺望平台,俯瞰已投入使用和正在建设的储油设施,听取舟山江海联运服务和岙山石油岛总体规划介绍,详细了解基地运行和发展建设情况,并同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亲切交谈。习近平表示,运筹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要精心谋划、建立系统预案。他要求基地严格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问题处置能力。 位于舟山定海工业园区内的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拥有海岸线约4500米,总投资67亿元,集海洋工程制造、船舶修造、船舶拆解、二手船交易和金属资源利用于一体。 2003年1月,习近平曾经前往浙江扬帆船舶集团有限公司调研。2004年9月,他深入普陀区考察了浙江海氏实业集团,接着又前往六横岛,考察了中远船务舟山修船基地。习近平对舟山发展临港工业的定位之一就是:船舶工业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修船造船基地。 在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习近平考察了30万吨船坞作业码头,在码头坞门察看了正在制造的25万吨级矿砂船和正在修理的大型货轮,肯定他们重点瞄准国际市场,在海洋工程制造、船舶修造、船舶拆解、二手船交易、金属资源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工人们看到总书记来了,纷纷拥上前来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迎上去同他们一一握手。习近平强调,一个企业只要找准市场,把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要素配置好,把各类人才使用好,就完全可以后来居上,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建立自己的优势。习近平鼓励他们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壮大我国海洋工程制造业作出积极贡献。 考察时,习近平指着巨大的龙门吊说:“大吊车真厉害,轻轻一抓就起来。”在场的工人们一边热烈鼓掌,一边发出会心的笑声。 在长宏国际,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对企业负责人说,修造船领域国际竞争十分激烈,但要看到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企业自身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拆船起家发展到覆盖造船、修船、拆船全产业链。要从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增强信心,同时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总书记的到来,让我们企业5000名员工都感到特别鼓舞和振奋,大家都很激动,我们要借这个东风,横下一条心,把企业搞好,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企业负责人在事后深有感触地说。
【二】 这个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3个自然村组成的新建社区,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在新建社区南洞艺谷,一幅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活气息的渔民画和一件件精美实用的手工艺品吸引着总书记。习近平频频驻足欣赏,向正在绘画、刻版的几位村民和艺术学校实习生询问创作感受,称赞他们心灵手巧,村里有书卷气、文化味。得知这些工艺美术作品陆续有了较好的市场,增加了村民收入,习近平很高兴。他还对在村里的指导老师说,你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文化建设,习近平一直非常重视。他在《之江新语》里这样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这一论述,与习近平后来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一脉相承。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时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早在2003年,担任省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就到杭州进行专题调研,他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在密集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习近平明确提出,要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入手,增强文化软实力,重点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等“四个强省”,争取使浙江成为全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主要发展指标全国领先的文化大省。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考察中,习近平强调,浙江历史文化丰厚,历史上文化名人群星璀璨。只要传承历史、守正出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他还强调,文化建设要有魂,这个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弘扬浙江精神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感召力。 遵循习近平提出的决策部署,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建设孜孜以求。这些年来,浙江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浙江精神,积极弘扬和培育“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最美人物”,为社会注入了一股股正能量,最美现象正由一个个“盆景”变成一道道风景。
【三】 下次来了,咱们就在这儿住 开轩面场圃,品茶话桑麻。坐在南洞艺谷68岁村民袁其忠开办的农家乐庭院里,习近平同村民们促膝交谈。习近平说,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建设美丽乡村,一部分是吸收了浙江的经验。浙江山清水秀,当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确实抓得早,有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厉,继续走在前面。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正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又一创举。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人均收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一度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城乡之间差距越拉越大,农村规划杂乱无章,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农民生活“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 2003年,习近平履新浙江不久便提出要“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一批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镇”,“使农村与城市的生活质量差距逐步缩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最终解决好市民与农民‘两种人’的问题”。当年6月,浙江召开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现场会。习近平亲自布置: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波澜壮阔的“千万工程”由此拉开序幕。从2003年起,连续10年,浙江每年选择一个典型县市召开现场会,每次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亲临现场。所布置的工作尽管每年有所侧重,但抓“千万工程”的决心不变、名称不变、主题不变,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更多地注重村庄的特色与个性,因势利导,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村庄形态与生态环境的相得益彰……这是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所倡,更是总书记关于新农村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重重嘱托。 在农村环境大为改观的基础上,浙江顺应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进一步作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部署,要求从居住、环境、经济、文化等四方面着手,把农村建成“农民生活的幸福家园,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既要宜居、宜业,还要宜游。 习近平启动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让越来越多的乡村树立“示范美”,呈现“共同美”,提升“内涵美”;“美丽乡村”建设,让越来越多的乡村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 这几年来,“三改一拆”,拆出了空间,拆出了资源,拆出了美丽,越来越多的人圆了住房梦、创业梦、城市梦;发展得空间,政府得公信,群众得实惠。 “五水共治”,全面治水、全力治水,让越来越多的江水奔腾、河水泛漪、湖水荡波、溪水潺潺,水清鱼乐岸绿人欢,能够游泳的河越来越多;倒逼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四边三化”,平原绿化,让城乡变得更加整洁、和谐、宜居,美丽家园正在让梦想照进现实。 如今,全省已形成美丽乡村精品村312个,创建整乡整镇“美丽乡村”镇74个。“美丽乡村”已经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一张名片,更是建设“美丽中国”一个精致的“标本”。 “农家乐开了多久?平常客人多不多?收入多少?”习近平在袁其忠家的农家乐小院,一边参观一边兴致勃勃地了解情况。他说:“你们看,这房子多干净啊,下次来了,咱们就在这儿住。”夕阳洒进老袁家的庭院,习近平和村民们相谈甚欢。 2014年,这个社区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0万人次,经济总收入3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2000元。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告诉总书记,“我们这里空气好啊,老人都长寿”,“城里人来这里把水带回去泡茶喝”,“青山绿水可以发财”,“以前我们穷,现在办农家乐致了富,盖新房、买了车。”习近平说,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当听说这里正在规划建设绿色生态旅游景区,总书记说:“这很好。我在浙江工作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是大实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这个观点,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奔着这个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已成为浙江人民的共识和实践。 10年前的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9天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发表了评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10年来,浙江历届省委响应习近平的号召,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10年来,全省干部群众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浙江大地生动的现实。 照着这条路走下去。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于浙江,已然从盆景变风景、化苗圃为森林,成为全省干部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并呈现出神形兼备、丰盈充实的全域化格局。 几天的考察,总书记感触良多。他说,浙江生态环境保护,我有切身体会,在这里工作那几年投入了不少精力。这条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使绿水青山发挥出持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离开这个绿水青山环抱的社区时,闻讯赶来的群众齐声高呼:“总书记,侬好!”“总书记,感谢您!”习近平向他们频频致意,握手告别。
【四】 干部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 在同定海区新建社区村民座谈时,群众纷纷为村干部带领大家致富点赞。习近平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经常念叨的。在《之江新语》的《“潜绩”与“显绩”》一文里提到:我们常讲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习近平高度重视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关心关爱基层干部。2004年12月26日,是当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习近平在考察温福铁路开工现场后专程来到瑞安市飞云镇给基层干部拜年,他深情地说:“我也是个老基层,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县委书记,一直同基层干部打交道。我对基层工作非常牵挂,对基层干部充满感情。”他还要求全省要做到“执政重在基层,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递基层”。 亲民爱民是总书记始终不变的情怀。习近平常说: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千方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好措施、好办法,努力解决困难。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是习近平一直强调的。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提议并主持建立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重在落实,贵在坚持。”他还说,领导干部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从繁杂的应酬中摆脱出来,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着深厚感情办好各项实事。为民办实事还要与机关效能建设结合起来,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层层抓落实,以实际成果取信于民,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2003年的省人代会上,时任省委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提出当年要为民办的十件实事。自此,浙江每年初的省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本年度十个方面的为民办实事任务,年底把办理情况向社会公示。如今,浙江已经建立完善了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十件实事”成了温暖各地百姓心田的高频热词,更变成浙江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强大支撑。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常常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就要尽到“造福一方”的责任,要时时刻刻为百姓谋,不为自己和家人谋。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 循着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的谆谆教导,多年来,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满意导向,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聚焦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持续发力,让人民群众收入更高、住得更宽敞、出行更便捷,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吃上更放心的食品,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新的空气,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 “总书记亲自来我们社区,也是对我们社区工作和社区干部的认可。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咐,把工作做得更好,让渔民的日子过得更红火。”新建社区党支部书记余金红激动地表示。 不断实现城市功能更全、生态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的目标 杭州钱江新城。高楼林立、潮平岸阔,绿草如茵、生机勃勃。 5月26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杭州城市规划展览馆,看沙盘,观视频,听介绍,了解近年来杭州城市发展特别是新城区建设情况,对杭州确立并不断实现城市功能更全、生态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的目标表示肯定。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地标,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新型城市化工作。2002年至2007年在浙江工作期间,他花大量时间深入全省各地调研考察,高瞻远瞩、缜密思考,为浙江推进新型城市化理清思路、指明方向、擘画蓝图。 2002年底,习近平在杭州、宁波、台州、温州、金华、衢州等地调研时反复强调,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城市对生产要素的集聚、整合作用,深化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建设现代化都市。 按照习近平规划的科学蓝图,历届浙江省委准确把握新型城市化的基本要求,一张蓝图绘到底,真抓实干,开拓创新。2006年以来,浙江城市化率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稳步增长,目前已达到64.9%。 在杭州城市规划展览馆考察时,杭州市负责同志汇报了西湖周边会所整治情况,习近平指出:“公共资源不能为少数人垄断享用,更不能搞不正之风,败坏社会风气。”去年以来,杭州陆续关停转型西湖周边30家会所,实现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 随后,习近平来到钱江新城城市阳台观看钱江两岸的新城风貌。正在这里休闲的市民看到总书记来了,热情围拢过来打招呼。习近平一边同大家握手一边说:杭州这个地方环境多好啊,我离开浙江时这片还没有建起来。 钱江新城规划总面积20.98平方公里,是杭州实施“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桥头堡”。 新城拔地而起,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劳和汗水,这其中就有习近平一份厚重的贡献。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对省会杭州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2007年植树节前夕,省党政军领导在杭州参加义务植树,习近平等来到钱江新城的副阳台景观绿化工程现场,与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代表一起植树,他一连种下6棵山杜英和桂花树,并为种下的一棵棵树浇水,为新城增添一抹新绿。 当发现有一棵树种得不太稳当时,他就重新挖坑、培土,把树种得更好。他说,要注重植树质量,提高存活率,努力做到种一棵成一棵,种一片绿一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浙江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大地更加秀美,为城乡居民创造优美的环境。 十年树木。当初种下的小苗,如今已是满目葱茏,一片生机盎然。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经过14年的接力建设,今天的钱江新城,已从昔日的城郊接合部变成了城市新中心,杭州大剧院、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波浪文化城、城市主阳台、庆春路过江隧道等一大批项目先后建成投入使用,核心区内高楼鳞次栉比,现代金融机构、商务办事机构云集,一派现代大都会的繁华气象。 在钱江新城城市阳台看到一旁群众设立的自愿捐书借书的“漂流书亭”,习近平表示这种文化传播方式有特点。现场群众热烈欢迎总书记的到来,习近平同他们亲切交谈,祝他们幸福快乐。 一位上了年纪的市民对习近平说,我喜欢读您的《之江新语》。习近平对她说,那是每天写下的三言两语的感受,在报纸上登出来,后来汇集成册了。 《之江新语》是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为浙江日报撰写的专栏文章。2003年2月25日,浙江日报头版多了一个特色栏目——《之江新语》专栏,第一期的专栏文章题目为《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全文不足300字,署名“哲欣”。专栏一直持续到2007年3月25日。简短的篇幅、深刻的道理、清新的文风,从中足以见识作为党的总书记过往的心路历程和执政理念。这些短评,鲜明提出了推进浙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主张,及时回答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些问题。《之江新语》专栏因而成为指导全省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 工作、生活在杭州,总会对这座秀美的江南城市多一份眷恋和情感,习近平也不例外。2004年至2007年,每年省两会,习近平都以普通代表身份参加他所在的杭州代表团的讨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倾听各位代表的意见建议,与大家一起共商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大计。在浙江工作期间,他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在杭州调研,对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给予有力指导。特别是2004年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专题听取杭州市推进城市化工作汇报,研究杭州城市化发展战略问题。他说,推进杭州的城市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立足杭州看杭州,又跳出杭州看杭州,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关的各方面重大关系,着力抓好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等工作。他特别强调,杭州要切实按照城市定位搞好规划,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对习近平的深情嘱托和殷切期望,杭州全市上下以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的工作作风和经济社会连年快速发展的良好业绩予以回答,充分发挥习近平所要求的“领跑、龙头、带动、示范”作用。
【五】 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 离开钱江新城,习近平又来到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察看产品展示和研发中心,对他们拥有业内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表示肯定。 在企业研究所,当得知技术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正着眼前沿开展未来技术研究,习近平十分高兴。他对围拢过来的科技人员说,看到这么多年轻的面孔,我很欣慰。 海康威视是浙江企业创新发展的典范,展示出了习近平在浙江时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成果。 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浙江奇迹”、“浙江现象”。然而,进入新世纪,浙江却遭遇了“成长的烦恼”:电力紧缺、土地紧缺、出口产品频繁遭遇调查……这些矛盾实际是浙江经济发展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低下等积弊的反映。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矛盾问题,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审时度势,浙江既不能增加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又要以一定的速度把握战略机遇,浙江经济在两难中的唯一出路就是“腾笼换鸟”。在2004年专题学习会上,习近平强调,要痛下决心,以“腾笼换鸟”的思路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让“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引领浙江经济。 转型升级关键在创新。习近平对此高度重视,他在全省各地调研和出席各类会议时一再强调,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首先必须抓好科技创新“第一生产力”。要坚持不懈抓创新,着眼长远抓转型,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2006年3月,习近平在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上发出号召,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习近平在会上特别强调,要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工作,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强劲的创新人才队伍。 在习近平的大力倡导和亲力亲为下,浙江人对于经济发展的理念有了一种质的更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道路有了一种新的认知——浙江经济要行稳致远,改革创新是动力,转型升级是主线,优秀人才是支撑。“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由此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线。 近些年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省委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打出了由浙商回归、“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边三化”、“一打三整治”、创新驱动、市场主体升级、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七大产业培育“十招拳法”组成的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努力推动经济加快进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的轨道。 习近平在考察中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各类企业都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 习近平对簇拥在身边的年轻科研人员表示,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只要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创新优势,我们国家的发展事业就大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
【六】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 走在前列要谋新篇 习近平在考察中指出,我在浙江工作时,省委就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聚焦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这两个关键问题。不要口号化,口号化最终就是泡沫化。要抓实实在在的、有针对性的工作。他进一步提出,“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在精神上是契合的。 时间回到12年前。2003年7月,省人民大会堂。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代表省委在总结浙江经济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八八战略”。 “山越高越难爬,车越快越难开。”这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经常说的一句话。 从哪里入手推进浙江新发展?如何攀登高峰、驾好快车,不辱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不久的浙江又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拐点上,如何应对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习近平刚到浙江工作,就用大量时间深入各地基层和省直部门调查研究,并多次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他说,调查研究要在内外结合上力求跑遍、跑深、跑透。“八八战略”就是总书记在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基础上形成的,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留下的极其宝贵的战略思想和精神财富。“八个优势”就是对浙江改革发展生动具体实践的高度凝练,“八项举措”就是引领浙江改革发展向更高更新目标迈进的战略指向。“八八战略”很好地揭示了浙江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体现了科学执政的智慧理念。 这些年来,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动摇、不停步,不懈怠、不折腾,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一贯到底,认真续写“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 不断推进“八八战略”深化细化具体化,不断以新的成效彰显出“八八战略”的生命力,推动浙江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随着时间的推移,“八八战略”的蓬勃生命力,正在不断展现出来。续写好“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是浙江上下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自觉、共同的行动。 “八八战略”,已经成为浙江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金钥匙”。浙江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奔着问题去解决,向着优势去努力,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更广阔的新天地。 三天两夜,东海之滨,钱塘两岸。习近平不辞辛劳,轻车简从,一路行,一路回忆,一路展望;登海岛、进社区,看企业、访农户,问民生、谋发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饱含着对浙江大地和5500多万浙江人民的深厚感情,展示了求真务实、率先垂范的良好作风,体现了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伟大情怀。 在考察中,习近平对我省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说,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成功实践。总书记的鼓励肯定,是对浙江干部群众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在浙江实践的信心和决心。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习近平希望浙江再接再厉,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深化“八八战略”,努力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 一步一履总关情,浙江各地留下了总书记当年工作时的足迹,也留下了总书记的深情厚谊。考察结束离开浙江时,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我在浙江工作了6个年头,跑了所有的市、县(市、区),去了许多乡镇、街道、社区、农村,也去了许多企业和学校。这次来,我很想多走几个地方,多看看浙江的变化,多看看浙江的干部群众。他祝浙江各项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祝浙江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