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区 >

专访原卢湾区区长张载养 | 思南公馆,我生命中的20年

时间:2021-01-17来源: More城读 作者:董鸣亭 点击: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里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诗意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不久前,网上传唱着一首歌《青春依然激荡》:曾经驰骋疆场,豪情洒满四方,告别流金岁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里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诗意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不久前,网上传唱着一首歌《青春依然激荡》:曾经驰骋疆场,豪情洒满四方,告别流金岁月,迎来歌声飞扬,不同的经历,一样的理想,化作激情歌唱,歌唱美好的憧憬,歌唱祖国蒸蒸日上……
这是上海市人大老干部合唱团成立十五周年时的一首原创歌曲,由张载养作词,屠巴海谱曲,唱响在上海的天空里。
张载养,他不是诗人和音乐家,却凭着豪情万丈,写下了热血沸腾的诗章,表达自己和同时代的有志者,深深爱着生他养他的土地,并为之付出青春和洒下汗水的炽热感情。
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原卢湾区区长。
上海那些声名远扬的新天地、田子坊、八号桥、思南公馆的开发和对外开放,他前后都参与了,而这些项目都成为了上海对外宣传的名片。
如今,回忆起那些流金岁月,往事历历在目,就如歌声表达的:曾经驰骋疆场,豪情洒满四方……
特别是讲起自己与思南公馆20年的情缘,张载养的眼睛里闪烁着无比的光亮,脸上洋溢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意。
在上海的行政版图上,曾经有一个叫卢湾区的地方,让很多老上海人难以忘怀。
这块土地上,蕴藏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藴,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史迹。
ー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周公馆、中山故居、韬奋纪念馆及郭沫若故居等,另外,区域内还有近代优秀保护建筑100余处,其中,包括被青年人爱好,视为网红打卡之地的思南公馆。
2011年,原上海市卢湾区、黄浦两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浦区、卢湾区两区建制撤销,合并设立新的黄浦区。
但原来卢湾的人仍然习惯称自己是老卢湾人,亲热地称原卢湾区区长张载养为老区长。
老区长张载养, 1950年3月出生于上海南市区,祖籍浙江宁波。喜爱文学,涉猎音乐,痴迷摄影,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各类摄影比赛中多次获奖。
现任《海上思南》杂志主编。
他从学生时代到最初工作,一直生活在南市区,历时30多年。
南市,这块充满浓浓海派文化的土地,孕育了张载养的人文情怀。
特别是宁波人务实、诚信、勤奋、好学的精神滋润着他的成长,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做好。
他当了卢湾区区长后,就把这种精神贯彻在日常工作中,并以深厚的感情,将自己的很多精力倾注在思南公馆上,而且从开发和开放,他与思南公馆交融了20年。
一切都是缘。
现在的南市、卢湾与黄浦已合并成一个区,统称为黄浦区。
那时候,张载养工作和生活在南市,离思南路并不远,但去卢湾也不多。
可他有一个挺好的习惯,无论刮风下雨,每天的晨跑或晚饭后的散步,从不间断。



思南路则是他常去的地方。
初始,张载养对思南路及周边的最初直观印象是:树多人少,幽静神秘。
特别是在深秋的夜晚,他踩着一地的落叶,会在一棵树下驻足思索,细细品味这里的每一棵树和每一块砖头,仿佛看到了历史的一扇扇窗户在眼前打开……
冥冥之中,他与这块土地有缘。
因较长时间在上海市建设委员会工作,直至任副主任,居住地也先后从南市迁移至老黄浦和老卢湾一带。
这让他对思南路的关注和印象也自然多了起来,他的心里也喜欢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总想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事情!
也许是机缘巧合吧,1998年9月,张载养被安排到卢湾区任职区长。
卢湾区域本来就不大,思南路又是那么引人注目,他从内心里为自己来到这里工作,格外引以为傲。
特别是思南路花园住宅保留和保护被提上议事日程后,张载养生命里的一根情愫,就与思南公馆紧密联在一起了,结下了不解之缘。
思南路街区坐拥51栋历史悠久的花园洋房,同时汇聚了独立式花园洋房、联立式花园洋房、带内院独立式花园洋房、联排式建筑、外廊式建筑、新式里弄、花园里弄、现代公寓等多种建筑样式,是上海近代居住类建筑的集中地。
当和煦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梧桐叶,洒在花园洋房的鹅卵石的墙面上,这里的独特个性和气质在这片静谧中彰显无遗。
它与淮海路沿线的百年经典建筑、名人故居交相辉映,成为上海市中心集人文、历史和时尚底蕴于一身,最具特色的风景。
思南路花园住宅保留保护议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提出的,那时正是上海连续几个“三年大变样” 的关键时期。
位于市中心的卢湾区也抓住机遇,一马当先,陆续启动了淮海路改造和新天地、田子坊、八号桥等项目的开发。
1999年1月14日下午,在锦江饭店小礼堂,举行卢湾区政府与澳大利亚南澳州政府合作备忘录,暨永业集团与澳大利亚某公司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韩正同志出席仪式。
仪式结束后,韩正同志留下来听取关于卢湾区旧区改造的简要汇报,当着区政府和永业集团有关领导的面,韩正同志郑重地对卢湾区区长张载养提示:思南路上有上海很少见的成片花园住宅,你们要好好研究怎么保留保护,开发利用。
这是思南街区的保留保护第一次被正式提出,也是这项工作第一次列入卢湾区和上海市的议事日程。
这以后,卢湾区政府与市建委及市规划、房管、文保等部门密切沟通、磋商,协同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张载养亲历亲为,与同事们一起委托同济大学等有关规划研究单位,开始编制相关的保护与整治规划。至此,思南路花园住宅的保留保护及开发更新工作实质性启动了。
保留保护方案的讨论,对一个位于市中心的成片花园住宅群进行整体的开发更新,在上海和全国都没有先例,更谈不上经验了。
出于对此项工作的格外关注和多重期望,在规划研究和编制过程中,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
比如,是保留保护为主还是改造开发为主,就有完全相悖的看法,有的认为:“黄金地段就该高强度开发,争取黄金效益,怎么可以拿高档毛料去裁剪做短裤呢”
也有的则认为:“既然是保留保护,就应该像模像样、原汁原味,哪能这里改改,那儿动动”。
又比如,是侧重于代表性单体建筑的保护还是整体性历史风貌的保护,也是各有不同的说法和理由。
在经过认真细致的调研和充分深入的讨论后,大家的看法逐渐趋于统一,形成了保留保护为主、适度调整开发的共识,进而又精练浓缩成“重现风貌、重塑功能” 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据此形成的《卢湾区思南路花园住宅保护与整治规划》,也于2002年8月获得市规划局正式批准。
现在说起思南公馆姓“公”,似乎理所当然,十分平常,其实,此前,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细节应该提及,不能遗忘。
通常,进行地块开发都讲究投入产出,最好是分期滚动开发,边建设边出售,这样资金回笼快,财务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何况,思南的保护开发是个置换很难、投资超大、周期特长的项目,卢湾区在研究方案时也曾想釆用先前那种通常的做法。
张载养在向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韩正同志汇报此事时,韩正明确表示不赞同出售。他说,思南街区保护开发后,要向公众开放,成为能让市民进入的共享空间,不能重新变成一个大门紧闭、围墙隔绝的大宅深院。
按照这一指示,张载养与同事们调整了投资和运营模式,也由此确定了思南公馆姓“公”的基调,并在以后的实际运作中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实现形式。
就在思南公馆进行维护和改造时,张载养在卢湾区工作也7年多了,这7年中,他不仅跑遍了所有的居委会,有的还去过好多次,与社区干部和居民十分熟悉。
为社区老人解决午餐问题,为雨后积水四处寻求解决方案,为老旧小区修复路面,他深入街区,视察民情,了解民生,和当地居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他十分动情地说过:“群众信任我们,我们要对得起他们。”



2005年9月的秋天,上海最美的季节,思南路上的梧桐树,一片片泛着秋阳的光泽,闪着迷人的色彩。
张载养离开了卢湾区,奉命去路途较远的洋山工作,任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洋山保税港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后又辗转至与卢湾相邻的人民大道工作,任市人大常委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临走时,他来到了正在改造中的思南路上,默默地望着那一幢幢旧貌换新颜的老洋房,心里有很多难了的情。
但是,无论身在何处,张载养对思南公馆的关注一直没有消减与中断,对继任者们和永业、思南团队的工作极为赞赏,对思南公馆的每一个进步都为之欣喜,期待着思南公馆早日对外开放。
2010年5月,中国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思南公馆项目基本建成并试运营,被确定为世博会重要接待场所。
喜爱摄影的张载养,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曾经挥洒过热情和心血的地方,常会抽空去走走看看,并寻机定格那些令人赞叹的美景和让人难忘的瞬间。
再续前缘
说起思南公馆的保护更新,和对外开放已经10年了,这对张载养来说仿佛还是眼前的事。
如果再算上此前艰难起步、精心修缮的10年,那就是前后整整20年了。
20年,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是短暂的一瞬间;对于一个区域的变化,也算不上很长的时段;而对于思南街区的蜕变和新生来说,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这20年,既留住了一个沉淀深厚历史底蕴,和久远故事的思南,又再现了一个充满现代气息、洋溢勃勃生机的思南。
这是思南之福,也是上海之幸,更是张载养之缘。
说起张载养与思南公馆再续前缘,那得从2012年的一天开始,他与永业集团和思南公馆董事长钱军,相约在思南公馆见面,听他介绍思南公馆进一步发展的设想。
当钱军谈起拟构建一个与思南历史、文化相关联的沙龙,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讲座和论坛,挖掘思南内涵,扩大思南影响。
听了钱军的一番话,张载养很受启发,这个建议很像是现在思南读书会活动的雏形,更像是文化思南的萌芽。
于是,张载养提议办一个以思南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杂志,梳理思南的过去,记录思南的现在,展望思南的未来,这差不多就是如今《海上思南》杂志的序章。
《海上思南》杂志的问世,成为张载养在离开卢湾七年多之后,与思南再续情缘的一个重要契机。
本来,他这只是临时冒出的一个提议,是想让有此专长的人士来具体操办。
没想到自己刚刚离职退休,向钱军董事长再提此事时,他竟诚意滿满地对张载养说,我们还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干脆就由你来当主编吧。
他这一说,让张载养措手不及。他虽是办公室主任出身,爬过多年格子,也称得上是个“笔杆子”,但他平时写的都是工作报告、领导讲话之类的公文,与文化类杂志的题材、风格完全是两回事,对主编杂志而言,更是个“大白”与“素人”。
就在张载养忐忑不安、犹豫不决之时,钱军董事长和思南公馆负责人,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对张载养说:你只要专注于办刊就行,所需资料、后勤保障由我们替你搞定。
于是,张载养与当时《卢湾报》兼职参与的几位记者编辑,办起了《海上思南》杂志,这一办就是整整八个年头。
在初创《海上思南》的迷茫之际,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散文作家诗人赵丽宏,给了张载养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创刊第一期的《海上思南》杂志上刊登了赵丽宏的新作《思南路上的老房子》,为该杂志开门红打响了第一炮,也为后来思南文化绵绵不断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人文品牌。
这些年思南公馆实现了可喜转型,商业气息依然兴盛,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单是思南读书会,六年多来就风雨无阻地举办了340多场,邀请到1200多位作家、学者、出版人,参与现场活动的读者累计已近5万人。
张载养也为每期《海上思南》杂志撰写卷首语,累计已31篇。对他来说,主编杂志虽然力不从心,有点辛苦,但也乐在其中。
张载养的同事和同仁及读者,都细心地发现“老区长”的文风有了变化,他不再是公文式语言,有时也写点散文、随笔了;编辑工作也不再全是“菜鸟”模样,有时也有点“肉鸽”风范了。



尾声
在思南公馆,有一位书生气十足的摄影人,他步履轻盈,迈步在充满生机的思南路上,用镜头摄下他心中美好的瞬间,也成为记录拍摄思南变迁的摄影者之一。
张载养是位技艺娴熟的资深摄影家、编辑,更是海派建筑群,向时尚新地标演变的推进者,他的身上有一份难以复制的组合,让人感叹生命的奇妙和出彩。
张载养在卢湾当了七年多的区长,这是上海所有区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这也让他有机会先后经手多个城区保护和改造的经典案例。
对自己是如何破解其中的种种难题,他惜字如金地说道:“是我运气特别好,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段,到了一个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区域,遇上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团队,参与推动了一批备受关注、直到今天仍被看好的项目。我只是顺势而为,幸助其成。”
幸运和惜缘,让张载养与思南公馆不离不弃20年。
这20年的岁月,在他的生命里是篇华丽的诗章,就如他心里深藏着《我爱这土地》的那句诗: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那他将歌唱的是与思南公馆情缘久深,情意难了。
往后的岁月,他依旧会情系思南公馆,并由衷祝福思南公馆。
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上海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的每个上海人。


作者介绍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著有《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样》 《上海十八行》 《上海十八恋》《女贞树下LUN--上海老洋房的故事》(与陆伟合作)长篇小说《蓝宝》等著名图书,被读者称为“石库门女作家”。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