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4年3月,著名人口学家翟振武在权威期刊《人口研究》上发表论文称: o 如果全面放开二孩,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峰值将达到4995万,总和生育率将达到4.5。 翟振武是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得过中国人口学界的最高成就奖——中华人口奖。 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人口学专家,翟振武旗帜鲜明地反对全面放开二孩。 2014年7月,国家卫计委官员杨文庄在新闻发布会上也采纳了翟振武的数据,认为如果全面放开二孩,将会累计多生出9000余万人,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造成很大影响。 可就在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仅为1723万人,远低于卫计委此前预测的2100万(中值),更不用说翟教授预测的4995万了。 原本以为全面放开二孩的头几年,被计划生育压制多年的需求将会释放,中国的新生人口会出现一波大爆发,然而2017年的新生人口甚至比2016年还少了63万人。 这不太正常。 于是我又去查了一下二孩的数据,发现2017年二孩数量比2016年增加162万。比重首次超过一半,达到了51.2%, 这就意味着一孩的数量比上一年减少了225万。 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正在显著下降。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你去翻一下中国历年的出生人口数据就会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 § 未来十年,育龄高峰期女性数量将减少约40%。 在数量下降和意愿下降的双重影响下,真的很有可能会如梁建章预测的那样: 中国的出生人口将从2018年开始,以每年减少30万到100万的速度进入雪崩状态 (1990年-2015年出生人口数据) 02 中国的人口危机并不是没有预兆。 2000年,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年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22。 所谓的总和生育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女性,在育龄期间(国际传统上一般以15岁至44岁或49岁为准)生育子女的平均数量。 一个国家想要完成正常的世代更替,总和生育率一般不能低于2.1。 1.22这个数字不仅低于欧洲发达国家,甚至比“少子化”现象严重的日本还要低。 然而,计划生育部门以存在大量黑户(漏报瞒报人口)为由,强行将总和生育率上调到1.8。 当时的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说: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我们国家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应该在1.7—1.8之间,这是经过科学测算的数据,不是哪个人说的,更不是我个人说了算的数据。当然有个别专家认为中国生育率不是1.7—1.8,是1.5,当然这毕竟是个别人的观点。”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年的生育率只有1.18(其中“城市”为0.88210,“镇”为1.15340,“乡村”为1.43755),接近此前抽样调查的1.22,即便考虑到存在瞒报漏报,计划生育部门强行调高到1.8,这个数据无疑是错得离谱 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3月,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新闻发布会中竟然公开表示,中国的生育情况“完全符合预判”,中国不缺人口,而且未来一百年都不缺。 随着2017年出生人口数据出炉,卫计委再一次被打脸。 03 比新生人口数量下降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飞速进入老龄化。 § 根据国际通行惯例,当一个国家(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时,即意味着这个国家(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o 2015年中国13.74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有2.2亿,占总人口比例16.1%;65岁及以上人口数1.43亿人,占比10.5%。 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已达到国际标准的1.5倍,更可怕的是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速。 2005年,IMF推演了中国1950-2050年的人口结构变化。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资料来源:IMF 根据IMF这一预测,到2050年时,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将超过1/3,而这一预测是基于1.8的总和生育率进行推演的。 2013年,美国人口普查局也对中国的人口结构进行了分析,老龄化程度比IMF的预测更加让人触目惊心。 再过二三十年,满大街都将是老年人,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少,社会活力不断下降。 而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养老会不会出大问题 当我在公众号发起“老龄化”和“少子化”的意见征集时,有一位读者给我留言说: 作为一名在政府规划部门上班的,我们领导对养老这块很是看好。如果国家政策或者配套进一步完善,养老院是一个不错点。 但问题在于,政府自己是不创造价值的,政府能做的是政策的制定和财富的再分配。 o 如果没有足够的年轻劳动力,政策怎么落地? o 如果没有足够的年轻劳动力,养老金的缺口谁来填? 根据2016年社保报告,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抚养比为2.75:1,其中广东最高为9:1,黑龙江最低仅为1.3:1。 也就是说,广东是9个年轻人在供养1个老人,而黑龙江平均1.3人供养1个老人,对于黑龙江来说,养老的压力已极其严峻,入不敷出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而这个结果比预料的要来得更快。 就在2017年12月,人社部最新的社保报告显示,2016年黑龙江养老保险收不抵支320亿,扣除2015年结余的88亿,总欠账也达到了232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养老金结余被花光的省份。 在全国养老保险可支付月数情况表中,很多省份的血槽已经快见底了。 政府现在的做法是通过财政预算进行转移支付,说白了就是让有钱的省份补贴那些血槽见底的省份。 但这条路能走多远? 一边是转移支付的金额大幅增长,一边是全国性的老年人抚养比不断下降。 如果中国不能解决少子化的问题,到了2050年的时候,全国的养老抚养比可能都将变成黑龙江现在的样子,到时候每个省都将入不敷出,那又该怎么办? 难道还指望国际援助? 或许你觉得2050年还很遥远,但这个时间点正好是我们这一代人差不多到退休年龄的时候,所以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将面对的问题。 当然,政府肯定会想对策。 04 政府的第一个对策就是延长退休年龄到65岁。 虽然有一些专家会跑出来说,延迟退休可以“更大程度发挥老一代人在企业中的经验作用”,又或者是“可以提升老年人的价值感”,但无论有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延迟退休的本质不过是消减老年人的福利以减轻社会的负担。 或许你觉得这样很残酷。 毕竟当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时候,喊出的口号是“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后来这个口号变成了“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而到了今天这个口号变成了“养老不能靠政府”。 这多少让人觉得政府有甩锅的嫌疑。 但如果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你会发现我们不过是有幸生在了最文明的时代。 自2000年以来,学者在川、陕、鄂、豫交界的汉水流域中发现了大批古代的“寄死窑”(又称“自死窑”、“老人洞”),这被认为是在生产力短缺的古代,专供60岁以上的老人自我死亡时使用的。 日本也被发现有弃老的传统。 日本著名电影导演木下恵介曾于1958年拍摄过一部电影《楢山节考》,讲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由于粮食长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这部电影播出后引起过了不小的轰动,后来在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中,阿信妈也曾经说:“如果家里再困难的话,你就把我背到山上去吧”。 在现在看来,这种做法简直大逆不道,这样的子女不配做人,但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一个过程。 但你不要以为今天的人们就一定不会重走过去的老路。 2016年,横滨一家医院里一名88岁的老人因输入体内的点滴被混入了洗涤剂成分而不幸死亡。 随着日本警方的进一步调查,竟发现了多起类似的案件。 除了用点滴谋杀之外,日本同年还发生了男护理人员用刀砍死19名老人和残障人士,以及女护理人员对着住院老人大骂“你们本应该死”这样的虐待甚至杀害老年人的恶性事件。 日本舆论对这些事件做出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老龄化的日本社会,护理人手极度不足,导致“憎老”现象不断加剧。 对此,日本电视台还引用了一项调查数据报道:认为政府无需再为老弱提供福利”的民众有38%。 日本舆论还进一步指出,老年人口的增加使日本年轻一代负担更重,无形中对老者心生恨意,这也是日本近期“弃老、憎老”社会现象的根源所在。 在经济高速发展,资源富足的时候,人性会表现出文明友善的一面。 但当一个社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短缺到一定程度时,人性就会露出丑恶和自私的那一面。 这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求生本能。 而中国和日本不同的是,日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前,已经晋升为富裕国家了,而我们要面临的是未富先老这样更为残酷的事实。 如果仅仅是延迟退休就可以避免伦理危机的话,已经算是很好的结果了。 而退休年龄会不会进一步延迟,这就很难说了。 德国已经在讨论把退休年龄延迟到70岁了,而我们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退休年龄比德国更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政府的第二个对策是提高生育率。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1.8。 然而纵观全世界范围内,至今没有哪个国家在生育率大幅降低后还能涨回来,更何况中国没有出台任何配套性的激励政策。 随着房价的上涨,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多子多福”传统思想的逐渐没落,女性生育率能够不再进一步降低已经是非常理想的情况了。 如果我预测的没错的话,202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将再一次经计生委的“科学测算”强行调高到1.8。 但这并不能改变中国人口正走向阶梯式的下降,甚至是雪崩式的坍塌。 05 从中国的人口危机中,我想到了衍生出来的重要问题: o 在劳动力大幅减少,老人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很多的钱,孤独终老者未来要面对的养老环境可能会比现在的公立医院还要糟糕。 当我抛出这个问题后,读者@木木星球产木木² 给我发来了留言。 作为一名在养老院工作了多年的从业人员,他既看到了国家对养老院机构的不断规范,也看到了养老产业在现实中面临的困难: 现在养老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养老专业人员稀缺,养老服务人员稀缺,就我所在地区新一线城市,虽不能和深圳上海比但也算是超大城市了,养老行业的服务人员几乎都是农村的,这里不是说歧视农村的,只是他们相对文化程度不高,在日常实际管理中真的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也缺乏专业护理老人的相关知识。 但是在现实中,即使放宽条件还是很难招到护理人员,大部分人是不愿意来这个行业的,认为这是伺候人的工作。 现在发展的是医养结合型的养老,以后的养老院全部都要求有医疗服务,这就表示需要更多有医疗专业知识的人才进入,相对的成本费用也会增加,所以往后发展养老行业的人工费真的会很高,很高。 试想一下,你愿意去做给人端屎盆子的工作吗? 显然,我们这一代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的。 那么到了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要开得起多高的价格,才能雇来一个给我们端屎盆子的人? 随着“刘易斯拐点(人口学中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的到来,未来的人工成本将会越来越高昂。 有些人会说,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这些都不是问题。 但如果你了解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你就会知道,人工智能擅长的是运算和处理数据。比如像围棋这样规则确定的项目,阿尔法狗可以轻松战胜所有的人类选手。 但对于人类生来就会的那些本能反应,比如弯腰屈膝保持平衡,这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极其难以克服的挑战,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算法有希望可以实现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你在科幻片中看到的机器人,他们的动作都很僵硬)。 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人工智能会取代的只是初级白领的职位,养老护理主要还是要靠人工。 那么孤独终老者会怎样? 如果你有很多很多钱,当然不是问题,你可以住顶级的养老院,雇世界各地的保姆,还可以花钱找人陪你聊天。 但对于绝大多数并不富裕的人来说,孤独终老的代价可能就是极其悲惨的晚年 06 2010年,日本NHK拍摄了一部名为《无缘社会》的纪录片。 之所以拍这个题材,是因为日本出现了大量警察都查不出姓名的不明尸体。 他们把无人收尸的死法称为“无缘死” 。 NHK对全国共1783家公共团体进行了调查,直到那些由地方公共团体自行火化与埋葬的数字被统计出来。 而统计的结果,叫人触目惊心。 仅仅是一年时间,日本有三万两千人“无缘”死去,他们大多是单身者。 一位40多岁的单身大叔,过去和父亲一起生活,可当他的父亲去世之后,前所未有的孤独让他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一位30岁的女性,每次吃饭时就会开直播,然后对着空空的桌椅,说一句“我开动了”,以排解寂寞。 还有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一个人独自生活多年了,但她说不知道自己死后会经过多少天才会被人发现。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当你和社会纽带断裂时,孤独感会让你品尝搭配绝望的滋味。 一位名叫@喵不吱 豆瓣网友,她的留言让我印象深刻: 看这部片子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可以一个人活下去。 年轻时候的孤独总带着一些理想色彩,因为这种美丽的孤独唯有丰富而强大的内心才能享受。未曾深刻体会过,甚至从未设想过,当人生走过了那个抛物线的顶点,慢慢步入苍老和死亡的时候,这种一个人生活的选择需要付出何种沉重的代价。 有一天,已经白发苍苍,每顿饭前说一句“我开动了”,然而餐桌对面从来只是摆好的空椅。 有一天,已经风烛残年,将工作时候积累的两大盒名片排列得整整齐齐,在死前,却找不到任何一个人可以说一声再见。 有一天,会在阴影下的黄昏止不住落泪,只因看到一对老夫妇在一起吹竖笛,那就是自己梦想的全部。 有一天,会将陌生人的随手赠物用心保存,时时擦拭,与自己生命轨道有一丁点交集的人,成了活于社会仅有的牵绊。 电视一直开着,房间的灯一直亮着,大概就是这样死的吧。 07 在准备这篇文章和搜集数据时,我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沉重。 人口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还有社会会如何对待老人的伦理问题,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将面对的晚年生活。 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曾说,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老龄化和少子化已经是一个事关民族存亡的问题。 然而你会看到一些政府机构和专家,他们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一次又一次做出错误的预测,却还敢信誓旦旦地说未来一百年中国都不缺人口。 可偏偏,这些官员和专家还掌握着话语权,我对此十分担忧。 另一个让我担忧的事是,老龄化和少子化明明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但面对那些本该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我们竟如此麻木。 面对理性的分析和警告,我们几乎都视而不见。 而类似于《是谁杀死了二十二岁的中国女人》这样的文章却刷爆了朋友圈。 当一些女性号把女人恋爱、结婚、生孩子可能遇到的极端事件(恋爱遇渣男、婚姻遇出轨、婆婆强逼生二孩等等)都拼凑在一起时,就会诞生一篇篇爆文,然后下面最高赞的留言是年轻女孩各种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 这些文章会让你觉得结婚生子很恐怖,他们会给你讲述35岁的女人走遍世界各地活得很精彩的故事,他们还会告诉你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用来逐梦和体验未知,但他们没有告诉你,结婚生子也可能会过上充实又幸福的生活;他们更不会告诉你,你的父母正在不断老去。 你现在过得不顺心,父母可以给你兜底,但总有一天,你的父母年老体衰病倒时,你将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将父母送去养老院,还是你自己来照顾? 或许你收入很高,钱都不是问题。 但人活着是需要精神上的支撑的。 哈佛一项历时76年的研究早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幸福生活的结论: § 一旦我们基本的物质需求被满足,财富就帮不上什么忙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亲密关系。50岁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最满意的人,80岁时最健康,良好的亲密关系能缓冲我们在衰老过程中遇到的坎坷。尤其是在80岁之后,如果你依然可以感到自己有可以依赖的人,那么你就能拥有更健康的大脑和更幸福的生活。 西方有一句名言: Freedom is not free. 任何一个看似自由的选择,都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 无论你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你都可以避免一部分的麻烦,但也都会带来另一部分新的麻烦。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劝你违背自己的意愿随便找一个人共度余生,结婚生子。 只是我看到了太多关于不要恋爱,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不然会很惨的言论。 我曾在朋友圈看到过一位女性公众号的作者说,自己公众号阅读量高的文章基本都是这三类。 所以我想告诉你,如果你真的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未来可能会遇到怎样的问题,而选择权永远在你手上。 但正如NHK在《无缘社会》这部记录的最后,以旁白的形式说了这样一段话: 人正是处在各种联系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使命,才能生存下去的。要有需要自己的人,有需要自己的位置。 如果我推测的没错的话,三十年后社会的主流声音又将是号召恋爱、结婚、生孩子。因为人类就是这样的物种: 绝大多数人都对理性的分析和抽象的数据视而不见,只有当战争、灾难和各种各样的苦难真的降临时,公众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后用一代人的不幸,去换取下一代人的觉醒。 最后,如果你做好了要孤独终老的准备,那我给你的最后一个建议是: 多健身,多赚点钱,不然你的晚年会很惨。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