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雁阵”起航 “一核两带”造就了长三角高质量腾飞的“雁阵”。“一核”(头雁)为上海虹桥商务区,“两带”(雁队两翼)为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头雁”主要发挥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雁队北翼”由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组成,发挥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作用;“雁队南翼”由虹桥-闵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盐-海宁组成,主要发挥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国际商务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区、江海河空铁联运新平台作用。生物学家研究表明,编队飞行的大雁因其集体飞行所产生的气流作用,比“单飞”的效率增加了70%。同时,通过调整队形,实现团队利益最大化。通过团结协作,高效完成长途迁徙。“雁阵”正是如此实现了“1+1>2”。 虹桥“雁阵”有能力也有实力承载起这一切,并将成为长三角地区强劲增长的动力源。不仅仅是因为“头雁”虹桥商务区多年来积累的综合交通枢纽的联通水平及能力,也不仅仅是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所搭建的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更重要的是其多年来构筑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总部经济及多年来的产业集聚及其能级提升的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健康医药、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特色产业领域的布局,源源不断培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系统顶层设计之下,长三角“雁阵”蓄势待发,在提升虹桥显示度的同时,借力其强劲的资源配置能力及巨大的辐射能量,势必带动并激发示范区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力,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水平协同开放、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真正成为中国绿色发展的典范。 长三角缔造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总体方案》指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包括上海虹桥商务区、上海长宁区、嘉定区、闵行区、松江区、金山区,江苏苏州市昆山市、太仓市、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浙江嘉兴市南湖区、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从表面看,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地域范围未及安徽省,但国务院却将《总体方案》批复给了包括安徽在内的三省一市,要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制定配套政策,落实主体责任,确保《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批复与范围之间似乎存在矛盾之处。实际上,安徽省直接参与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规划与建设,只不过是通过建设“飞地”的形式来实现而已。2020年9月,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安徽省投资集团与上海松江区联合建设了位于松江区洞泾镇的“G60松江·安徽科创园”,占地规模170亩。科创园计划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科创”为核心,建设皖企在沪的总部集聚基地、初创企业在沪孵化的加速基地、安徽招引全球创新资源的创新飞地和G60科创走廊安徽成员单位的联络基地。据报道,2021年1月,科大智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全资子公司上海泾申、上海泗卓各80%股权转让给了安徽省投资集团全资子公司裕安投资。转让资产是位于上海松江区的土地以及地上建筑物,进一步扩展了“G60松江·安徽科创园”,使其总面积超过300亩。这为安徽省全面、深入、具体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安徽缺位的遗憾。 在虹桥“雁阵”中,“头雁”虹桥商务区来自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商业地产、功能建筑群随处可见。以人工智能、北斗导航为核心,将这里打造为江浙沪皖相关企业的总部集聚基地、初创企业孵化的加速基地、招引全球创新资源的创新飞地和联络基地。同时,注重政府调控行为与市场机制的相互交融,通过互动和带动,不让任何一只“大雁”掉队,相互扶持和激励,真正实现“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协同发展”,让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成为既是中国对外高水平开放的枢纽,更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枢纽和引擎。 长三角要素融合步入“实操”阶段 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2月印发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确保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有效,就要建立起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长三角肩负着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历史使命,必须大力推动跨行政区划的要素流动,营造市场统一开放、规则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发展环境。为此,《总体方案》特别指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以空铁复合、海陆通达的综合交通枢纽为联动纽带,建设以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五型经济”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发挥对内吸引集聚、对外辐射带动并举的双重作用。 创新、服务、开放、总部、流量经济,各种经济类型特征不完全相同,但均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创新型经济看中的是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追求的是指数级增长潜力;服务型经济要的是更大的辐射区域和更高的附加值;开放型经济强调要素较自由地跨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总部型经济关注集聚效应,注重产业功能链条的辐射叠加值;流量型经济则更看重要素资源的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以及线上线下融合联动。 据此,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持续打造代表未来都市经济发展方向的新业态结构,即越发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行业边界将被逐步打破并重构。唯有此,才能激发虹桥乃至整个长三角不断释放人才红利、开放红利、新经济红利、制度红利。在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平台作用的同时,将虹桥打造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要素出入境集散地,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在这里汇聚全球商务流、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全面建设成为全球高端要素和优质资源集聚配置的新高地。 (作者曾刚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终身教授,易臻真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吴林芳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科研助理。)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