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旅游 >

返宿赠书游 (上)文/高小峻

时间:2020-01-18来源:沧桑皖北 作者: 高小峻 点击:
今年是我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我早就有再回第二故乡看看的想法,恰逢沧桑皖北群的知友,发起了沧皖五十年 返宿赠书活动,我和一当年下放六安专区寿县的大学同学谢维立,一起报名参加了这项有意义的活动。 参加赴宿赠书游活动的共有三十余人,其中绝
     
  今年是我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我早就有再回第二故乡看看的想法,恰逢沧桑皖北群的知友,发起了“沧皖五十年 返宿赠书”活动,我和一当年下放六安专区寿县的大学同学谢维立,一起报名参加了这项有意义的活动。
       参加赴宿赠书游活动的共有三十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下放宿县的上海知青,也有少量的家属与朋友,他(她)们分别是俞育钢、郑言行、那宝燕、杨 玮、沈勤国、高小峻、谢维立、张月莲、张丽萍、刘凤英、陈秀云、王莲妹、袁兰芳、蔡咪咪、蔡玲玲、戴铭根、张可心、唐爱媛、马玲玲、周国呜、束因立、马燕华、蔡珊珊、赵多凡、袁如芸、吕敬湘、赵 铭、茹卫平、方 平 、庄来来、张志涵 、郑士政、吴蟾珩、王秋妹、刘道颖、陈家珍、黎红帽、李洪道等。    
       赠书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这就要简单介绍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青撰写下放期间的回忆文章,並自费結集成册出书,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2010年起,以下放宿县大店公社的上海知青为主,由束因立、王仲翔为主编,先后出版了以《皖北记忆》为书名的三本回忆录,共约百万字,作者均是下放皖北的上海知青。后来,他们又以知青下放五十周年为契机,筹备出版《沧桑五十年》。


     
  我是由高中同班同学,且同为下放固镇县的罗家融介绍,认识了王仲翔(罗、王是初中同班同学),参加了一次沧书编委会召开的座谈会,投了一篇稿,从而进入了沧群,初步认识了群中的知友。去年沧书首发,在七宝某饭店举行,我也参加了,並在座谈会上应邀介绍了“知青老照片一一上海知青在安徽”史料照片集征集的进展情况。沧群中的不少知友,把自己在安徽下放期间的照片发给我们,有的到现场扫描,有的参加动员交流会,也有的加入到安徽老照片群,我们的交流又多了一个平台。
       这次赠书活动的组织者是俞育钢与束因立,赠书活动安排在11月4日下午,我们就网上预订了3日晚上,从上海站发车的K8482次车,在车上与俞育钢、刘道颖不期而遇,成为了4日早晨最早抵达宿州的先头部队。我们这次车抵宿时间较早,凌晨5点就到了,原来我们准备拼车打的到酒店,而组织者已早有安排:有专车接站。
       原来下放宿县大店公社汤虎大队后罗生产队的上海知青杨玮,她房东的女儿罗建军事业有成,创办了远诚汽车公司,她对知青很有感情,知道我们知青到宿州赠书的活动,虽然她本人外出北京,却早已安排办公室郭影主任,派数辆轿车接送。我们四人一出站,就遇到郭影本人开车接站,使我们很感动,也深深体会到上海下放知青与当地乡亲们的深情厚谊。
       果卉水晶酒店位于宿州市汴河西路206号,是当地回乡知青杨敏担任酒店集团顾问。杨是杨庄六队人,上海知青李洪道下放在九队,而上海知青那宝燕与杨敏后来同在宿县团委工作,结成深厚友谊,亲如姐妹,听李洪道、那宝燕、俞育钢介绍:杨敏对上海知青很有感情,每次他们到宿,杨都盛情招待。我们这次到宿,杨也在中午设宴接待,使我们深深感受到第二故乡父老乡亲对上海知青的友情。


       下午,赠书座谈会在宿州市政协第一会议室举行,市政协对活动非常重视,专门印制了上海老知青“皖北记忆·沧桑五十”回宿赠书活动手册,市政协魏建华副主席,黄莉副秘书长及市直有关部门、市政协相关委办负责人等参加会议。赠书活动之后,全体老知青考察了宿州市高新区,先后参观了规划展示中心,佳力奇公司和东方果园公司,游览了新汴河景区,参观了汴河博物館。参加过新汴河及其支流开挖和相关活动的老知青,兴奋地在新汴河大幅照片前合影,回顾当时和数十万民工一起开挖新汴河的壮观场景。
       5日,是分散回队看望乡亲的日子,我和谢维立是外乡人,于是我早早地就与主事者俞育钢打好招呼,我们希望随束因立、杨玮等到大店走一遭,我是有几个心愿的:首先,沧书的主编束因立、王仲翔,均下放在大店,而他们均是六十一中学(民立中学)67届高中生,与我是同龄人;六十一中学还有不少同学也下放在大店,同时他们也是沧群我的群友。
       其次,由于我在微信群发表了《小辰光同孚大楼的故事》,才知道我小时候的邻居培培,大名叫戴培恩,也就读于六十一中学67届初二(1)班,就曾下放在大店公社西张大队刚家,后招工到县化肥厂担任厂医,但不幸英年早逝。
       第三,在沧群看到杨玮的文章《赤膊照片》,我通过沧群找到了杨,并约期把该张照片扫描,收入到上海知青在安徽史料照片集内,我想通过这次返队,再能拍一张四十六年后的集体照。
       小车走走停停,不断的问路,终于抵达了第一站:西张大队吴东队小梁家。上海知青郑言行、郑士政、高克台、浦志祥、周大纬曾下放在这里,他们五位都是六十一中学67届初二(4)班的同学,号称“五条汉子”,这次来了二郑。他们刚下放时由于队里无闲房,就安排他们暂时住进小梁家梁希凤新盖的三间草房,梁就成了他们的房东。
       今年4月,郑言行回队时,还遇到梁希凤夫妇,当时梁在病中,打电话吿诉郑士政:2011年,郑士政、高克台、周大纬回队一起喝酒的9位老乡,已有5位去世了。这也促使郑士政这次一定要返皖,来看望房东梁希凤,他担心再不来恐怕见不到他了,並带了一千元,想略表心意,感谢他们在知青最困难的时候,所伸出的援手。但遗憾的是,梁在郑言行4月回队不久就因病离世了。
       郑士政在这条通往張家生产队的小路上,慢慢地走过去又走回来,寻寻觅觅,因为这条小路是他与同为上海知青的摯爱黄美英牵手、定情的地方,回忆、思念,而今阴阳分隔,但我相信黄美英在天国,一定看到了郑士政回到大店,在这条熟悉、甜蜜的小路上独行的身影,她一定在默默地祝愿:夫君,保重!
       车子在小路上前行,到达了第二站:西張大队刚家。这里曾经是吴依群与戴培恩下放地,她俩是表姐妹,吴这次因腿骨折而不能成行,车在刚家停下来,完全是为了帮我完成心愿。老乡告诉我们,原来的刚家已全部拆平,成了庄稼地,搬迁到这里,离原处有一里多路。 戴培恩曾为当地社队的老乡接生了许多小孩,我们想寻找未果,我们就带着些许遗憾离开了刚家。
    
   小车往东走了不远,就到了第三站:汤虎大队大汤家,也就是束因立、王仲翔、庄来来,曾经下放的生产队。束庄二位一下车,首先就寻找自己曾经住过的地方,也就是当时为知青建造的泥墙草顶屋,但房早已被拆除了,他们就在草屋地基处留了个影,以资紀念。
       离开大汤家,不久就到了第四站:汤虎大队后罗。上海知青杨玮、张志涵、束因建,曾下放在这里,杨张这次回来看望老乡。一进村就巧遇罗得俠,她是队長罗得财的妹妹,今天她是回村为父母上坟的。当年上海知青到队第一天,就是罗得俠为知青做的第一顿飯。在后罗,老乡们又擀起了面条,烙起了烙饃来招待我们,五十年前的情景依稀又重现,一股温暖之情涌上心头。
      抱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杨玮、张志涵又与全村老乡们拍了一张集体照,我们今天到大店的上海知青们也与后罗的老乡拍了一张集体照,再见老乡们,请各位保重!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