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是与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阆中古城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我们从古城之瓮城入城,瓮城呈半圆形,为古代屯兵之处,以用来抵御外敌之侵犯,所谓“瓮中捉鳖”。 从瓮城左侧小门进入,就到达古城内,迎接人们的是一高大的石牌坊,中间写有“承流宣化”之四个镏金大字,表明了徽州人渊源流长的文化教养。牌坊后有一城楼,那就是古徽州府了,古城之城墙正在维修,用绿色的丝网罩着,但仍无法遮掩住城墙原有的雄伟,灰色的城楼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特征,也同样体现了徽州建筑的特点--瓦是青色的。 进了城门是一个不算太大的广场,正对城门处即古徽州的府署,现开辟为徽州府署博物馆,让人们知晓古代府署的格局与规模。府署规模大堂不小,正中高悬一“明镜高悬”的巨匾,匾下即为府署老爷的座案。两旁的四根立柱上分别有两幅楹联,其中一幅为“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事,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表明为官必须廉洁奉公,勤以施政,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大堂前的院子中左右各设一亭,为“息民亭”。据亭前文字介绍,是因大堂与仪门间距离较远,显得高高在上,故建亭以缓和,意为官者需让民休养生息,不生事,不扰民,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不管当初执行得如何,但作为一种施政的思想,也是值得赞赏的。 府署后有一花园,规模不小,布置得也十分的别致,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假山花石,样样都有,而园中建筑也深得徽州建筑文化之深义。
从府署出来,左侧又有一城楼,为阳和门,同样是青瓦覆盖。 进得高墙来,小小的天井、客堂、厢房及高处小姐的闺房、后面或侧方的小小花园,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为小康人家的生活所在。 徽式建筑十分注重进门处的门坊建设,许多的工艺都在这里展示,同时也向外人表现着一种风格一种态度。在斗山街的拐角处有一个独特的门坊--叶氏贞节木门坊。这里的门坊已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政治,一种封建的政治--男子可三妻四妾,女子则必须守寡,否则便有大刑侍候--刚才的府署中就陈列着一个专门为不守妇道的女子准备的刑具--木马,封建时代对女子的惩罚从来就没有过丝毫的仁慈与悲悯。古文化有精华更有糟粕! 在古城里还有一处地方是不能不去的,那就是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著名教育家、歙县人。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后又相继创办浙江省湘湖师范,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山海工学团,并支持新安小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一·二九”运动后,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联合会,任联全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1946年与李公仆、史良等在重庆创办大学,任校长。后回上海从事反内战、反独裁民主运动,1946年7月25日因劳累过度,患脑溢血逝世。纪念馆古式古香的,一如徽式建筑的样式。正对大门的门楣上悬挂着宋庆龄先生题写的“万世师表”的巨额,纪念馆内有汉白玉的陶行知先生坐像,背后是毛泽东题字“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十分的庄严。两边的立柱上有先生自书的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现出先生一生的奉献精神。 走出古城,我又见到了“承流宣化”的牌坊,牌坊下有两石狮正威严地守卫着它…… 我们又去了被称与都江堰水利工程齐名的鱼梁坝。鱼梁坝系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我们看到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 据史料介绍,鱼梁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硬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正值下雨季节,从山上下来的河水裹挟着泥沙从上游汹涌而下,翻滚过大坝,白浪冲天,声势浩大。水流撞上河中的巨石,激起无数的水沫。过坝之后,在仰高亭处折向下游,水流开始平稳,确实起到了蓄水和缓流的作用。可惜水势太大,我们未能亲自上去走走,一睹其奥妙。 离开鱼梁坝时,天空竟然又飘起雨来。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