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是老上海人们娱乐消闲的主要方式之一。旧时春秋两季,流动的卖花挑子遍及全市,卖花人声声叫唤:“栀子花来,茉莉花……”花美声悦,相映成趣。有些卖花人还能根据顾客的要求,当场把鲜花攒成花球等种种可供佩戴的花饰,比现在用根铅丝扎两朵白兰花要高明多了。目前是一年一度的赏花季,在上海人的记忆中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有关花的老故事。
百年赏花地,如今芳华依旧 笔者曾听祖父说:旧时沪上,早春二月,上海人喜欢坐船到莘庄赏梅,现在的莘庄公园民国年间叫“杨家花园”,上世纪30年代松江县泗泾镇杨昌言租赁种植果树,春梅百余株,园中珍品有绿萼梅、红梅、宫粉梅、朱砂梅、江梅、玉蝶、素白台阁等。如今部分老梅依然可在莘庄公园看到,近年来已经成为上海市民赏梅踏青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看紫藤花开也是沪人踏春赏景的重头戏之一。在上海闵行西部沙岗桥之北有个紫藤镇,镇很小,但这里的古紫藤曾名满江南。镇西一棵老紫藤粗壮雄伟,高3米多。4月底紫藤花开,香气蓊郁,青紫相映。据古籍记载,此紫藤为明代诗人董宜阳所植,有470多年的历史了。此地俗称“紫藤棚”,现在为保护这株沪上最古老的紫藤,闵行相关部门在此兴建了“古藤园”。
老上海外滩公园亦是当时上海人春游的好去处,旧时,人们远望浦江,春水荡漾,鸥影上下,渔舟缓缓,江边野花盛放。晚清《洋场竹枝词》中写道:“行来将到大桥西,回首窥园碧草齐。树矮叶繁花异色,雨余石上锦鸡啼。” 繁荣花会,记载沪上赏花风流 旧上海不少老中医、戏剧演员、书画家等文人雅士钟情于兰花,有些老洋房里的有钱人家甚至请了花匠到家里帮助养植兰花,出高价收集兰中名品。爱兰之人,最不会错过的就是旧时老城隍庙豫园定期开的花会。一般城隍庙会在农历正月初二举行梅花会,而兰花会通常每年在东园举办,时间多在农历四月下旬,会期三天。据记载,当时的兰花会上将公认的最佳品色称为“状元”,参展的梅花、兰花皆由私人提供,可见旧时沪人爱兰风气的盛行。
旧时每年三月半,龙华庙会时,也是沪人踏青游郊看桃花的好时候。是时香客如云,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好不热闹,诗曰:“车如流水马如龙,轮舶帆船白浪冲。香讯齐赶三月半,龙华塔顶结烟浓。”其实,老上海人看桃花之处还有南市露香园和黄泥墙二处,黄泥墙主人是园艺家卫介堂,其桃园十余黄泥作墙,故得名。旧时每年四月,桃园满园芳菲关不住,桃花一枝出墙来。 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沪上西区法华古镇牡丹极负盛名,暮春花开时节,游人纷纷前去观赏。其时法华牡丹著名的品种有“瑶池春晓”“绿蝴蝶”“太真晚妆”“泼墨紫”诸色。据说位于镇东的一户人家牡丹花朵若大盘,一枝值万钱。当时还有古诗云:“富贵原推第一花,中洲佳种更堪夸,每逢谷雨春和候,只听人人说法华。”
市井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上海玉兰花早春开放,旧时庭院中常见此花。沪人有吃食白玉兰花瓣的习惯,清代《花镜》谓:“其(花)瓣择洗清洁,拖面麻油煎食极佳,或蜜浸亦可。”据说食之爽口,行气化浊,可治前列腺炎、虚劳久咳。
菖兰花和康乃馨是上海人家石库门主妇喜欢的花,菜场买来的康乃馨、菖兰花往八仙桌上的花瓶里一插,很有气质,花香阵阵,与留声机播放的上海老歌是绝妙搭配,有声、有色、有香。那朴实清纯的花朵,虽不时尚,但能带来温馨一刻。旧时沪人慢节奏的弄堂生活充满惬意,爱花、蓄花,赏花,这是老上海小康人家的一种情怀,也是海派文化生活的一种符号。 (责任编辑: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