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读“生命中的兵团”后的感想

时间:2015-11-18来源:邮件 作者:陆建东 点击:
读生命中的兵团后的感想 贾宏图在发给张持坚的短信中说:作者朱维毅来哈尔滨采访时,我接待过。作者视点很高,占有材料丰富,这可能是一部关于北大荒知青最有分量的纪实文学。 我在2013年8月18日在50团知青网上发表了如下一段话:历史总是在螺旋式地前进,包
读“生命中的兵团”后的感想
 

贾宏图在发给张持坚的短信中说:“作者朱维毅来哈尔滨采访时,我接待过。作者视点很高,占有材料丰富,这可能是一部关于北大荒知青最有分量的纪实文学。”
我在2013年8月18日在“50团知青网”上发表了如下一段话:“历史总是在螺旋式地前进,包括知青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近日(2013年8月15日)张持坚和我与北京知青——朱维毅博士有过深入的座谈:就他写作有关黑龙江兵团的长篇纪实文学提供了一些当年的生活状态。应我的要求刘铭君会长也在百忙中为作家找寻采访对象。”
当时他已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深入各地调查采访,即将收关,进入写作过程。由于他20多年来在国外生活和工作,观察的立场、角度,会更客观一些。两次到山西插队7年的生活底子;留德工科博士的阅历;1952年出生已过花甲之年而又不断反思历史的学者,他笔下的黑龙江兵团应该会更真实、更鲜活吧!
我从中国作家网上摘录了朱维毅的简历和他的“写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写作计划,这里从略了。
我团战友,华师大化学系教授王麟生在第二天跟帖说:“我非常仔细地阅读过朱维毅写的《寻访二战德国兵》,在所有回顾二战的非虚构类作品中,应该说都是别开生面、首屈一指的,由他来写知青这样一本书,成功是可以期待的。”
是的,朱维毅写这些书(包括“德意志的另一行泪”等)用了近20年的时间,他说:“要把一个真实的世界告诉读者”。
他这次写黑龙江兵团,跋山涉水,采访了一年半,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采访了数百位当事人,前后多次到各地档案馆查找资料,总之他认为证据不充分的不写进书里。朱维毅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在这里要感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感谢作家朱维毅为知青历史研究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书中的很多史料都是抢救性的。例如:对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老领导老红军颜文斌、老八路任茂如、新四军王少伯等人的革命精神的刻划,目前来看,后无来者。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高视点、新架构、大手笔,在占有材料丰富的情况下,实际写起来非常谨慎、小心求证:在濮存昕处听到的颜副司令员的事情到颜副司令员的原警卫员处求证;从别处听到的王少伯师长给颜副司令员送熊掌的事情,采访时直接找王少伯求证,这些都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9月23日“亚马逊”把“生命中的兵团”送到家,通读了一遍,感受还在逐步思考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是知青精神促进知青文化发展的又一个丰硕的成果,没有朱维毅吃尽千般苦,那有《生命中的兵团》给我们带来如此丰盛的历史回顾,让我们享受文化的甘甜。
 
谈几点初步体会:
一、作为一部反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长的书,也是一部知青研究的教材
全书十八章中有十二章是以写知青为主,写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它像一面多棱镜,各方面、多角度地走入知青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现在已过耳顺之年的老知青们的前世今生。由于是口述纪实的写作方式,一人一个性格;一人一个语言习惯;一人一个行为,加上作者惟妙惟肖的叙述和刻划,读来引人入胜。
写我熟悉的战友翁德坤、邹小菲,写得入木三分,写出了他们的特点。读来非常亲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本书立足于兵团建立、发展的全过程,介绍了北大荒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写人和写事融会贯通。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讲的:“消失近四十年的兵团,在我心中渐渐活了起来,站了起来,动了起来……”我们读者也有同感:写活了,写生动了,写丰满了一个王少伯,展示了建三江发展的宏伟蓝图。
同样的道理,写活了颜文斌、任茂如们,书中的字里行间会引领着我们读者的目光穿越在近代史的长廊里,让我们闻到了红军时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硝烟;让我们听到了红军时代颜文斌拿着大棒子敲击敌人的喊叫声;抗战时期颜文斌、任茂如、王少伯们和敌人拼刺刀的厮杀声。
所以我觉得这部书又是一部非常真实的、很生动的、可读性很强的近代史教材。
 
二.正能量的宣扬非常充分
两年前,作者在上海和我们座谈时,谈到专门有一章要写现役军人在兵团犯错误的事情。我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这样的题材不好把握,即使写成功了,出版环节也会不顺当。维毅到底是留德博士,又有几十年成功写好纪实文学的经验,驾驭这类题材轻松自如。我们在读第十五章“名誉与情欲”的时候,深为作者驾驭这些资料的能力而折服。作者本人在“后记”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对庞大的信息量是否具有足够的驾驭能力。”
特别使我们欣赏的是作者的史诗笔法,即使写这样的题材,作者也可以用散文诗般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充分地宣扬正能量。
这一章的结尾作者是这样写的:“如果兵团反腐不是‘暗箱操作’,而是每次结案后都在不公布受害人姓名的前提下将案情公布于众,兵团在震慑干部违纪、彰显反腐意志、动员群众监督、稳定基层人心方面必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8年兵团期间,一边是反腐出重拳,一边是‘迫害女知青’事件不断。这个现象又一次证明,最有效的反腐,是把腐败置于社会监督之下,把反腐置于公众视野之内,变体制内反腐为全社会反腐。”
我们不能苛求前人,因为前人的作为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也不能无视历史的回声,因为她会告诉我们现在和今后如何做得更好。
我们阅读全书,感受到作者这种振聋发聩、反腐倡廉的史诗笔法反映在字里行间、反映在章章节节。
写王少伯一章,作者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无论是正面的还是消极的,每一代前人都在为历史留下东西。这些东西合成起来就是现实。并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当未来成为现实,而现实又不尽人意的时候,一切从历史走过来的人无论是否掌握过权力,是否都应该反思一个问题:当年的我,给这段历史留下的是什么?”
我相信王少伯可以底气十足地回答这个问题,而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特别是那些依靠权力寻租而家财万贯的人,他们但凡尚有一丝廉耻之心,都会在这一反思前退避三舍。
2015年9月27日初稿
 原黑龙江兵团5师50团上海知青陆建东

 
(责任编辑:北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