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杨浦大桥。视觉中国供图
■记者 肖雅文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张园,读小学的阮文俊被要求爬上自家阁楼,一位陌生人要为他们全家拍一张合影。在这幢约3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定格了阮文俊的爷爷奶奶、阮文俊父子和他的两位叔叔。 这样的居住条件,在当时的上海并不算差。1985年,住房困难户的标准统一定为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标准以下的人口达1/4。 20多年后,阮文俊在摄影展上找这张合影,也找到了给他们全家拍照的人。 他叫周明,1992年到1996年,4年的时间里,他拍摄了超过1000户上海人家,留下了700余张影像,如实反映了当年上海人的住房状况。在他的镜头里,有的家庭只能在走道里吃饭,连浴缸的边缘都要成为就餐的座位;有的楼梯的通风口变成了传菜口;还有的家庭为了贮藏煤球而加高地板…… 回忆起拍摄这组照片的初衷,周明说:“当时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我感觉上海住房的变化即将到来。” 的确,1991年至2000年,上海住宅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竣工面积达到了11590万平方米,鳞次栉比的高层住宅拔地而起,曾经的“住房难”已然翻篇。 前不久,阮文俊在嘉定买了套120平方米的新房。“房子就是用来实现幸福的,我现在挺幸福。”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