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良骏/张林凤/仪靖远/程海芗/江妙春
曾经,“穷养自己,富养儿孙”是大多数中国父母的真实写照。如今,更多的老年人笃信:儿孙自有儿孙福。说到“富养”老人,很多人想到的是“得有钱”,然而,真正的富养,并非单指物质上的奢侈,而是指在物质上善待自己,在精神上丰富自己。这期的五篇文章中,老人们阅读、看展、唱戏、做慈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他们有敢于表达自己的勇气、有能交心的朋友,更有一颗“老顽童”的心。 施爱得乐 洒满阳光 叶良骏 一直有人问我,你怎么年年不见老?每次,我总有点小欣喜地回答,因为心年轻啊! 退休后,我仍为弘扬爱满天下精神四处奔忙。讲完课,我都会收到学生的信,他们向我倾诉烦恼和困惑。我不能解决孩子们所有的问题,但会很真诚地回信。我策划了许多活动,用爱心和智慧打开孩子们的心门,交了不少忘年朋友。 陶行知先生说,孩子有许多痛苦,大人不了解。的确如此,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亲情缺失,产生心理偏差,到高中阶段,因压力陡增,问题更严重。我筛选出一些孩子,对他们追踪调查,并施以援手。经济困难的予以资助;文章写得好的,推荐至报刊发表;爱唱歌的,让他在会上表演;爱看书的,带去书店买书;爹不疼娘不爱的,我为他过生日…… 有个爱画画的高中生,七岁没了爸,和妈又水火不融,变得非常自闭。他三天两头不去上学,老师批评他,他还向老师扔水瓶,受了处分。我装作不知这些事,带他去苏州听评弹,去杭州赏秋,我去宁波找资料也带着他,请他帮忙抄笔记。他感受到了我的善意,与我亲近了,在一次大哭之后,向我吐露了心声。我提了要求,只要天天去上学,我就交个重要任务给他。他有了很多改变后,我信守诺言,让他为我将出版的一本书画插画。他每天画到凌晨,我也不睡觉,用微信鼓励他。半年时间,插图画好了,他也成长起来。三年后,他考取了一所211大学的美术专业,开始了追梦之路。 这样的孩子有不少,多年来,我尽己所能帮他们,花了钱费了心,很累。但看他们一个个变得快乐,甚至改变了人生轨迹,常有满满的成就感。施爱得乐,心里洒满阳光,对人是最好的富养,怎会老! 胜友如云 充实富足 张林凤 有人说,老人要富养自己,先得拥有些“奢侈品”,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和朋友。老了不要只围着家庭转,要有自己的小圈子,有空多走出家门和朋友聚会玩耍,这样就不会掉进孤独的黑洞。 我是个好交友的人,也很幸运地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老友。我归纳自己的老友类型,有吟诗作文类的“鼠目春光”群;有兴趣爱好类的“申仪邮协”群;还有“食全食美”群;有游山玩水类的群、老同事老同学等群。 这些群算是我晚年生活的基本写照,“群名”也都有出处。譬如我们这些投缘的轮流做东的文友,在去年底相聚时,觉得新年将至,应该有个好彩头的群名,想到今年是鼠年生肖,但形容老鼠贬义居多,有人提议将“鼠目寸光”改成“鼠目春光”,一个谐音,老鼠华丽转身为可爱活泼的神态,“鼠目春光”群应运而生。再如“申仪邮协”群,是由原来的仪表局集邮协会延续而来,在这个集邮大咖云集的群里,我增长了很多知识。前几天我还参加了邮协的年会,又是一次开眼界的机会。 我们这一代老年人,因为生活在和平幸福时代,少有“老之将至”的寂寥,尤其与有缘分的老友相遇时,更是舍得为自己营造丰富多彩的晚年花钱。我爱好集邮、集币,还是摄影“发烧友”,我喜欢插花,考出了上海市中级插花师资格证书;网购书籍和物品也是我日常生活的常态。 生活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愉悦,朋友越来越多,感觉每天的自己都充实又富足,富养自己,一点不难。 我的“上海博物馆日” 仪靖远 2009年,我退休了。多年的工作让我养成了做事要有计划的习惯,所以,退休后我暗自许诺要做到三个1/3,即:照顾好父母1/3,陪伴好妻子1/3,充实好自己1/3。在职时由于工作忙碌,许多想看想听想学的东西不能完全如愿,我要利用退休这个“黄金时期”学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培养更多的兴趣。 学习和充实一直是我专注的目标,但有系统地参观各式展馆、聆听讲座,还得从去年5月18日的“国际博览馆日”说起。 由于突发的疫情,闭门不出成了常态,当我得知这天上海的展览馆将免费向公众开放时,我立刻上网预约,成了首批参观者。一早8时,我骑助动车从康定路的家出发,第一站前往杨浦区长阳路上的中国烟草博物馆;11点半,我从上海的东北角赶到西南角,来到了位于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下午1点半又赶到中华路上的上海隧道科技馆;下午3点半,我来到离家不远的上海棋牌院。一天参观4个馆,这种满足感无法用语言形容。 自那天后,我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参观了50多个以前没有去过的场馆,它们成了丰富我生活的重要内容,我在知识海洋中贪婪地汲取养分,乐此不疲。直到今天,只要有普通市民可参观的展览,我必是那个“打卡者”。 我喜欢用手机记录看展览听讲座的实时画面并配上说明发在朋友圈。我的图文引来了一些不方便外出的朋友们的共鸣,犹如亲临现场,他们足不出户与我一起参观游览。还有的朋友因为我的推介会带上孙辈,或约上三五好友前往。小区里的居委会主任还告诉我他妻子习惯了每天看我发布的信息,若一天不见会牵挂…… 这些热情的反馈带给我无比的慰藉,我也感受到个人的情怀陶冶只是独“富”,能与众人分享精神世界才是最大的快乐。 于无声中 培养情趣 程海芗 第一次看到满屋子的藏书是在塞外爷爷居住的四合院书房,当刚刚识文断字的我表现出对阅读的朦胧好感时,爷爷就开始用书籍来“富养”我,并要求每一次阅读以后,挑选其中我认为最精彩的段落读给他听,在深秋午后的阳光里,他最喜欢坐在庭院的躺椅上双目微闭听我“读”书。 若干年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批藏书,清一色的名著,因没有书房,就在起居室腾出一角,用一个竹制的小书架,放置书籍,很快,书架满了,我又找了好些纸箱,外面贴上花花绿绿的粘纸,权作书箱,书箱越叠越高,意味着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已经走上了自我“富养”的道路,也让我体验到金钱不能给予的极致舒适与美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搬到武宁路新家,我先去熟悉周边环境,顺着沿街马路,找到食品店、服装店,最开心的是在楼下照相馆旁看到一家规模不小的新华书店,面对各种书籍,拿了这本,舍不得那本,等把书拿去结账时,才发现当月的零花钱已倾囊而出,物资的拮据让当月的生活很清苦,但阅读的爽快让我觉得富足得能飞起来。 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开始订阅《收获》,一订就是近40年,刚走上工作岗位,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我又立马到邮局去订阅《诗歌报》和《读者文摘》。如果说名著是精粮细食,那么各类不同体裁的杂书散文,戏剧唱本就是“富养”绝好的五谷杂粮,大部分收入都用来购买精神世界的养料了。 “富养”的方式有很多种,从小到大,我是用阅读来“富养”自己的,这种近半个世纪的“富养”,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了敏锐理智,细腻丰富的生活情趣,且随着年岁上,愈发显示出比锦衣玉食“富养”更有内涵更有力度的层次感。 驽马十驾 善己利他 江妙春 一次偶尔听课,叫人难忘人生拐点路上的金句,要与“穷养自己,富养儿孙”理念较劲一番。人生苦短,尺璧如金,善待自己,才有可能惠及晚辈。 两年前的那个岁末,儿子大婚在即,想到第二天将在众亲友跟前致词,如何避免雷同或千篇一律,又恰当传递心声?让自己费了一点心思。 感谢家人多年的支持,表达、彰显、传承中国京剧艺术路上,来了我这个历经风霜、痴心难改的“傻汉”:曾经,为了弘扬麒派艺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队友,在周信芳艺术研究会旗帜下,远渡重洋,让海派艺术在异国他乡被津津乐道。长途跋涉中,刚刚步入职场的儿子,仿佛长大了许多,一路关照:“爸,侬当心着凉哦。”又有一年,上海某政务系统举办全市范围的文艺演出,有个京剧演唱环节让自己为当年的京剧新秀(如今已是名家)傅希如伴奏,想到这么一个千载难逢机会被撞到,乐不可支,赶紧至南京路上民族乐器店购买一把京胡,为角儿上场充当绿叶。当我们演出的照片在某宣传画廊展出时,有人惊讶,艺术是可以在内行外行中交流互动、彼此欣赏的。 因了众亲友的善待诚恳,是日婚礼环节,司仪宣布由新郎父亲致辞,想不到座席里鸣响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及喝彩声声,令聚光灯下的我们两家激动无比,我脱口而道:“今天是国定假,感谢各位,放弃与家人的团聚,来到我们晚辈的欢乐现场,谢意无尽,我希望,在大家共同见证下,我的小辈们,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事,自己干…… 永远要学习,进步,孝敬长辈……”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