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看着红彤彤的春联,儿时跟着父亲写春联的情形便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时候,村子里很少有人到县城集市上买春联,大部分都是自己动手或者由本地“书法家”代为书写。我的父亲,就是当时村里写春联的代表。
2016年2月,作者和家人在河北拍摄的全家福。
腊月二十七,父亲从小卖部买回来几张大红纸,开始横折竖叠、剪裁,手起刀落,几副对联纸就成了。现在想来,我仍觉得奇怪,父亲从未量过尺寸,但是每次贴到门上的春联大小都正好合适。 接下来是研墨。当时,家里有一方祖传的砚台,盖子还是木质的。父亲把墨条交给我和弟弟,安排我们研墨。墨条很硬,屋里温度也低,每次研墨,我们总感觉是件苦差事。后来,父亲索性从街上买回墨汁,便不再需要我和弟弟研墨。多年以后,我却无比怀念那研墨的时光。 虽然父亲没有系统性地练过书法,但他写的字,街坊邻居都觉得不错。我和弟弟把纸摊平,将边角摁住,父亲便开始挥毫泼墨了。父亲一只手摁着纸,一只手握着毛笔,微笑着对我说:“永志,你看咱们写什么样的对联?是七个字的,还是八个字的?” 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装出很内行的模样,指着书上的对子说:“爹,咱们写这个吧,笔画多,不会跟别人重样!” 父亲听了,呵呵一笑:“小孩子也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呀!”他用沾满墨汁的毛笔,在红纸上逐字书写起来。他的样子是那样专注,又是那样潇洒!春联转眼写好了,我和弟弟将它们一副副地转移到地上。 第二天,母亲端着浆糊,拿着刷子,小心翼翼地将浆糊刷在门两边的墙壁上。我和弟弟在一旁打下手。每贴完一副春联,父亲就问我们:“贴得直不直?左右是不是一样齐?”我们站在不远处,看了看,然后异口同声地说:“齐!” 这时,父亲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带着满意的神情说道:“这副‘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对联写得不赖!”
2019年春节,作者在家中写春联。
多年以后,我也尝试写过几次春联,也毫不谦虚地送过好友几副。每到这时候,我就想起跟着父亲写春联的情形。那一副副红彤彤的春联,传承着中国文字的无限韵味,传承着中华文化的隽永馨香,更写满了一家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祝愿。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委宣传部舆情信息办公室)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