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卡芭拉”、“博亚兹·澜铂湾”、“昌江亚细亚广场”…… 这些难念难懂,又不中不洋的奇葩名称终于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最近,西安、福建、海南等省市陆续开始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
▲海南省民政厅网站截图 不过,这一出发点合理、本应是件好事的举措,却意外地在互联网上引发了不小争议。 有人吐槽“曼哈顿”改为“曼哈屯”更匪夷所思,还有人担忧“改洋名”将耗费太多时间与成本…… 到底是拨乱反正还是矫枉过正?舆论沸沸扬扬之际,不妨让小锐先带大家看看国外改地名的“是是非非”。 在美国,通过改名摆脱历史错误的努力一直没停止 某种程度上,一个地方的名称不仅是空间的标识,更是时间的记忆。 这一点,在美国持续至今的各地改名努力中得到折射。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改名浪潮。 那次浪潮不为别的,正是为了纠正由于过去错误历史带来的充斥种族歧视用语的地名。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在1962年,美国地名委员会更改了数百个涉及种族歧视的名称,替换掉了诸如“Negro”等歧视色彩强烈的词汇。 而事实上直到最近几年,美国也不时仍有不规范地名被迫改名的案例发生。 如2011年曾闹出不小风波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前州长、现任能源部部长里克·佩里的农场名。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据《华盛顿邮报》当时报道,佩里家族位于得州西部的农场大门牌子上赫然写着“Niggerhead”,尽管有多种解释,但该词被普遍认为含有种族歧视倾向。 一时间,舆论将矛头指向佩里,重压之下,该农场更名为“North Camp Pasture(北营牧场)”。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如此具有正面意义的改名,也在当时招致了许多不理解——一些得州民众对涉嫌种族歧视的原农场名并不以为意。 他们甚至对媒体声称:“这只是个名字。除了作为狩猎的农场之外,这个名字没有任何意义。” 相似的情形,今年也曾发生在美国一所大学校园中。 一位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本科生告诉小锐,考虑到学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乔治·华盛顿大学今年春天刚刚通过动议更改学校昵称“Colonial”(殖民地居民)名字的投票。 而改名的原因看上去不难理解,据称“Colonial”这个名字可能会冒犯到来自曾经处于殖民统治地区的师生,尤其是印第安人和非洲人。
▲乔治·华盛顿大学校内雕塑(乔治·华盛顿大学官方推特) 这一出于“政治正确”的提议,最初却遭到不少学生的反对,在他们看来,昵称与殖民主义相距甚远,这样的改名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学校应该关注更相关的议题,例如校园食品安全,而不是这种肤浅的名称问题。”有学生曾这样表示。 但反对声没能改变最终的投票结果——54%的学生同意改名,目前新的名称已在商榷中。 在日本,当地市民自愿掏1亿日元规范地名 当美国人为奋力摆脱过去历史错误而讨论更名的时候,在日本,有地方民众甚至自掏腰包力促政府规范地名。 今年5月1日,就在日本正式进入令和时代之际,日本兵库县筱山市也更名为“丹波筱山市”。
▲写有“兵库县筱山市”和“丹波筱山”的服装(《丹波新闻》) 据日本共同社此前报道,包括更换标牌等在内,筱山市更名预计需要花费约655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6.38元人民币)。 令人惊讶的是,在改名讨论阶段,就已经有匿名人士给筱山市寄去1亿日元捐款支持改名,这笔远超所需预算的巨额捐款,让不少网友大呼“有钱就是任性”。 至于为何希望改名,筱山市市长酒井隆明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答案: 筱山市是在1999年由原筱山町等4个町合并而成。而在历史上,该市一直被当地居民称为“丹波筱山”。 不仅如此,该市不少特产如黑豆、茶叶等,都被叫做丹波黑豆、丹波茶,让人误以为是邻市丹波市的产品。 正是上述种种原因,让筱山市最终决定:改名!
▲丹波筱山市风景图 不过,即使是看上去理由如此充分、资金如此充足的一次改名运动,其整个过程仍充斥着不绝于耳的反对声。 例如有市民特意组成反对团体,上书市长要求取消改名讨论。 而根据日本丹波新闻网站的报道,当时反对改名的市民们理由也可谓不少,诸如“可以保持市名为筱山,昵称为丹波筱山”、“住所改变是给市民增加负担”等。
吵吵闹闹中,去年年底筱山市改名运动终于迎来市民投票环节,最终结果显示,尽管反对票依然高达6000多票,但赞成改名的一方仍以绝对优势取胜。 至此,筱山市在市政府、市民的不断推动下,也终于改名为“丹波筱山市”。 “关键不在门楣,在于根子上提升审美与自信” 一地之名,往往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从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回忆。 这或许正是很多人不愿意更改地名的原因。 然而,随着历史变迁、文化进步,旧地名不再适用或带来麻烦的情况在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 连日来,不少外国媒体也注意到了最近中国多个省市整顿不规范地名的行动,及其带来的争议。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6月16日报道称,因“崇洋媚外”,海南省民政厅发布了一份名单,列出几十家应当“改名”的企业。 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则在6月19日的报道中给出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你在中国打开地图软件,输入“香榭丽舍”,数以百计的坐标迅速跳出。 “但你可能会吃惊,它们几乎全是中国本地的住宅小区和商店名。”文章写道。 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这正是当前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活动的初衷。 小锐注意到,在相关报道下,不乏对规范地名的支持与理解之声。
但与此同时,简单粗暴地将不少地名、企业名定义为“崇洋媚外”、“封建迷信”,又难免引发公众的误解。 《金融时报》网站指出,位于海南的一所名为维也纳的酒店因“崇洋媚外”被要求改名后,持有该酒店大部分股份的锦江集团已经向海南省民政厅提出异议。 “品牌已经注册,有效期至2022年,为合法经营使用的牌名。”报道援引锦江集团的回应称。
▲位于海南三亚的维也纳酒店(视觉中国) 6月21日,民政部对整治地名做出了回应,承认个别地方存在政策标准把握不够准确、组织实施不够稳妥等情况。 “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是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的重要举措。”民政部强调,“各地要准确把握政策,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原则标准组织实施,防止随意扩大清理整治范围。” 正如《人民日报》6月20日的一篇评论所言:
“说到底,真要避免洋名、怪名泛滥,关键还不在门楣上的治理,而在于根子上提升审美与自信。”
责编:北风
(责任编辑: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