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骂鲁迅变成了一种时髦,很多人迫不及待的宣告鲁迅过时了。 从1984年莽汉派诗人李亚伟在代表作《中文系》中讽刺文学教授“把鲁迅存进银行,吃他的利息”,到1998年一些新生代作家发出“断裂”问卷,要搬掉“鲁迅这块老石头”;从1999年有学者发表《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宣称“鲁迅实际上是一个半成品的大师”。 “痞子”王朔跳出来指责鲁迅:“鲁迅这个人,在太多的人和事情上看不清,自他去了上海,心无宁 日,天天气得半死,写文章也常跟小人过不去。愤怒出诗人,你愤怒的对象有多大的格局,你 的作品就呈现多大的格局。”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说“鲁迅是仇恨的象征”,“他在晚年失去了爱,只剩下仇恨,他的晚期仇恨政治学被人利用,成为历史暴力的话语源泉。” 鲁迅被某些人谥为“骂人专家”,鲁迅的文集同样被谥为“骂人文选”。部分中学、高校老师觉得鲁迅的文章“戾气太重”,其价值并不是那么高,“建议将其文章从课本中删除”。 有人更是担心,鲁 迅 是 当 代 愤 青 的 重 要 思 想 来 源,少学点鲁迅,即可少制造一些愤青。 对鲁迅的攻击和诬蔑更是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有人说鲁迅什么人都骂遍了但就是不骂日本人,说鲁迅临死之际都相信日本人而不相信中国人,说当时在上海虹口区的内山书店是日本的情报站,内山完造老板是情报头目,鲁迅与内山打得火热,岂不是最大的文化汉奸? 还有什么比骂鲁迅是汉奸最恶毒的吗?鲁迅为什么这么招人恨呢?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发表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横空出世,影响中国的文化巨人从此诞生。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声呐喊,也是反封建的宣言书,更是旧文化的挑战书。 鲁迅以笔代戈,向着旧思想旧礼教旧传统发起猛烈的攻击,改造国民性,张扬立人思想,为了叫醒中国人,鲁迅是“不克厥敌,战则不止”,鲁迅的一生就是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斗争史。 面 对 对 手 的 质 疑与挑 战,鲁迅表 现 出 了 一 种 决 绝 的 姿 态,横眉冷对,一个都不宽恕。 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被人质疑辱骂攻击,鲁迅自称一生背负骂名。 蒋梦麟说,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狂人日记》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陈源:鲁迅是“一位做了十几年官的刑名师爷。”“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他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权威者’,轻易得罪不得的。” 高长虹:“鲁迅去年45岁……如自谓老人,是精神的堕落。”“我是主张批评的……鲁迅却是主张骂,不相信道理。” 钱杏村:“鲁迅的创作,我们老实的说,没有时代的意味,不是能代表现代的,他的大部分创作的时代是早已过去了的,而且遥远了。” 成仿吾:“这位胡子先生倒是我们中国的DonQuixote(堂·吉可德)——堂鲁迅!” 郭沫若:“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他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谛)”。 苏雪林:“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外,简直连起码的 ‘人’的资格还够不着。” 在某些人的眼里,鲁迅就是一个尖酸刻薄多疑冷酷、嫉恨阴毒睚眦必报、喜欢骂人的刀笔吏、绍兴师爷而已。 鲁迅为什么这么招人恨呢?一百年了,鲁迅还是处在巨大的争议之中,污垢浊水明枪暗箭时不时飞向鲁迅。 鲁迅说:“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我觉悟了,所以要常用,尤其是用于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 据有关 学 者 的 统 计,鲁 迅 在 文 章 中 指 名 道 姓 地 “骂”过的就有百人上下;与 其 论 战 的 重 要人物,也 有 二 三 十 人。 鲁迅自己也说过,他和一些人的激烈争论实为公仇,而非私愤,并不是“彼此个人间事,无关大局”的。 鲁迅的骂是为了骂醒麻木不仁的中国人, 1926年,《京报副刊》实名制票选“新中国之柱石”,选鲁迅的理由是:“文学界的大元帅。他先生的文锋,足以杀进一般醉生梦死的人们底祖宗坟内去。” 这就是鲁迅,嬉笑怒骂当头棒喝,犹如醍醐灌顶。“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鲁迅作为“精神界之战士”,韧性的战斗不屈服的意志,让很多人心惊肉跳。 李泽厚认为,鲁迅突出的思想个性在于既有尼采的孤独、悲凉的现代体验,又饱含着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具体体验和认知,把尼采哲学与中国社会历史的沉重而具体的内容纠缠、融合在一起,因而鲁迅便是最深刻的思想者。 鲁迅是民族魂,因为鲁迅的手术刀对准了国民的灵魂,为解放国人思想而不懈的努力。 有人急于把鲁迅送到博物馆里去,变成无人问候的展览品。鲁迅成了某些人的绊脚石,因为鲁迅的存在鲁迅的锋芒让某些人如坐针毡。 鲁迅的思想是现代中国人思想的精神原点,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鲁迅都是当下的一种存在。 鲁迅终身被骂,意欲骂倒鲁迅者屡屡不绝,然而鲁迅百年来始终屹立不倒。 正如鲁迅自己所言:“一切古今人,连一个人也没有骂倒过。凡是倒掉的,决不是因为骂,却只为揭穿了假面。揭穿假面,就是指出了实际来,这不能混谓之骂。” 骂不倒的鲁迅,打不断的脊梁。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不懂鲁迅,就不懂近现代的中国,不懂鲁迅,就不懂中国的实际。 鲁迅活着的时候让很多人不舒服,死了这么多年,还是有很多人跳着脚骂鲁迅。这就是鲁迅的伟大和深刻,鲁迅的笔深入到了人的灵魂深处,使某些人如芒在背惶惶不安。他们害怕鲁迅,因为鲁迅是社会的格格不入者,不合时宜者。 郁达夫在《怀念鲁迅》中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世上没有被捧成的伟人,更没有伟人会因咒骂而变得渺小”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更是将鲁迅视为终身目标。他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这是我文学和人生的最大愿望。” 不论怎么咒骂鲁迅,鲁迅还是鲁迅,因为他的背后站着千千万万个中国人。 方舟子先生有一句名言,“捧胡多为伪君子,骂鲁必是真小人”。他生平写了一堆书,都没人看,唯独这么一句训话倒是流传很广。这大概也能说明,此话代表了眼下很多人的心声吧。 在他的意见中,鲁迅差不多就是圣洁的化身,但凡和他过不去的,就是无耻宵小。 一个外国人,竟能如此礼敬我中国前贤,其国际主义精神倒也是感人至深的——虽然我是没骂过鲁迅的真小人,对他的话有着愚不可及的不以为然。 鲁迅在中国,一直都是很大的话题。他生前身后,清光四射,始终摆脱不了政治的纠缠。 曾经有数十年,他被权力者借用扶上政治神坛,万众瞩目,没有任何人胆敢非议一二。而在同时的对岸他又是被封杀的对象。 1980年代以后,他才慢慢走下神坛。到了90年代,其实连上方都对他的态度转向冷淡,甚至有些回避,完全消极处理。入选教科书的文章该撤的撤,关于这个人能不提的也不想再提,透着一股暧昧的冷漠。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天下已定,畛域分明,曾经阔气的只想安稳,正在阔气的要维持现状,鲁迅那样的思想,就知道批判,就知道改革,就知道揭疤,整天投枪匕首喊打喊杀的,你说会有牧民者喜欢吗? 我们今天读鲁迅,依然会觉得他好像还活在我们当下的中国,他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批判,言犹在耳。但是另一方面, 鲁迅仿佛真的被历史和现实有意冻结了,不再与“圣教同源”,不再是“为王前驱”。所以,倘要真的深入讨论“为什么那么多人黑鲁迅”,我觉得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对鲁迅的好恶表达,你若认为是某些个体推动的结果,那就是用简单的逻辑和思维去考虑中国问题。鲁迅声名的升降起伏,永远都无法摆脱政治之索的羁绊。 我们的文化,常常是昨日如斯,今日如斯,明日也如斯。古人所谓“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世事如此,鲁老走下神坛,甚或受点冤屈,是必然的。诬否且不论,这是一个有关舆情、国情、权术的总归因。 至于到具体环境,有人不喜欢鲁迅,觉得他让人不舒服,甚至动辄谩骂他,诬琢诬谤,也是人之常情。人类至今还没有一个名人,可以让所有人爱戴,不受点不白之冤。一辈子做好人都做到耶稣那份上了,不还是被钉在十字架上。有人欢喜有人骂,反倒是社会多元、开明的好事。 这些个体的人,不喜欢鲁迅,据说还会黑他,追溯原因,无非要么是逆反心理,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是隔膜所致,要么是立场差异,要么就是有意颠覆过去武断而强迫的话语方式,不出此五种。要说“别有用心”,倒是说不上的,因为鲁迅近20年基本就是意识形态的边缘人物,要靠黑他达成某种“居心”,相当于专程跑去荒山野岭拐弯抹角儿放一个小小的烟雾弹,我倒觉得不是黑鲁迅的人有什么毛病,而是还会这么想、还一腔悲怨的朋友不免戏精附身,脑子太煞费周章了。这等人,平日里有人和他看法相异,就有刺股之痛,就要嚎丧指人为反动逆党,其猜疑阴险的“居心”倒是深沟高垒,正与鲁迅思想相反的。天下多事,也往往源于有人偏好诛心大法,以己律人以理杀人。 真的,有人不喜欢鲁迅,甚至骂他,真的不需要你玻璃心急火攻心。任何公民,对于一个已逝作家,是爱是憎,或吹或黑,都是他的权利——我们小民的思想言行有这个自由裁量权利其实也不过才40年,没必要急脱脱跪迎奉还。一个民族的名人,即便到了伟大的程度,有人真心爱戴恭维固然是皆大欢喜,但是若能容许有人不问青红皂白挟有仇隙碎话几句,骂骂几句,也许更能见出文明、自信、成熟与宽容吧。况且,谚云“树大自直”,我也没见过历史上有名副其实的名人是可以被骂倒的。 也就是说,黑鲁迅,当然挺无聊,有伤口德,但也不是多大的事,没必要上纲上线。如果有人讨厌鲁迅,你非得强迫人家爱他;亦或你崇拜鲁迅,偏偏有力量命令你不得如此,其实才真算是问题。 鲁迅是非被黑,是否被爱戴,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浮名虚誉之事。更为核心的是,鲁迅所提出的中国问题是否已经解决,鲁迅其人的精神是否传续下来。 我们遵奉一个作家、思想家,重点不是去膜拜这个一个人,去竭力肃清所有关于他的非议,人家肉身已灭墓木已拱,把他乔装打扮的再完美靓丽也没多大意思。这种表皮浅薄的偶像崇拜,看似忠心耿耿,其实无知无趣,只是时代流行色的一个俘虏,甚或说的严重点,不过就是在玩弄。 鲁迅从不试图收编粉丝,他最大的希望是中国人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你可以独立地对他作出自己的判断,可以称赞他,可以信服他,可以批评他,可以否定他,他不会介意这些。我们读鲁迅,最终目的也是走出鲁迅,更走出他当年为之绝望的现代中国。 也就是说,我们遵奉他,核心在于继承他的精神,想其所想,思其所思。比如他的那种温情,那种爱意,那种悲悯,那种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比如他那种批判的独立意识,那种直面中国现实问题的勇气,那种不断警惕我们在选择中不要乐于当奴隶的呐喊等等,我们学习了,意识到了,继承下来了,进而以鲁迅为参照,关注现实,改变现实,其实才是感受鲁迅、阅读鲁迅、研究鲁迅、尊重鲁迅、最后超越鲁迅的核心要义。 所以,鲁迅被黑的里焦外嫩,我也没觉得有什么,身后是非谁管得,不朽的终究不朽。反倒是鲁迅当年那些感慨系之的妄议,至今还可以就今论今,才是让我感到悚然的:有一种黑,竟然是中国无数旧魂灵略七八十年下来都湔洗不掉的。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