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纪念 >

中国首颗空爆原子弹投弹者于福海逝世,享年92岁

时间:2021-05-08来源:红船杂志 作者:红船杂志 点击:
于福海生前照片 红船杂志从多个权威渠道获悉,新中国首颗空爆原子弹第一领航员、投弹者于福海,于2021年5月5日逝世,享年92岁。 1965年5月14日9时59分10秒,我国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空爆试验。新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

于福海生前照片

红船杂志从多个权威渠道获悉,新中国首颗空爆原子弹第一领航员、投弹者于福海,于2021年5月5日逝世,享年92岁。

1965年5月14日9时59分10秒,我国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空爆”试验。新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并能进行空投的国家。当时负责投弹任务的,就是于福海。

于福海1929年出生于辽宁,1950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刚诞生不久的中国空军急需大批的空军飞行员,于福海主动报名参军,入伍到长春某航空学校,成了一名飞行机组的领航员(机组三大员:飞行驾驶员、领航员、射击员)。作为轰炸机的领航员有两大任务,一方面成功将飞机领到指定地点,另一方面就是投弹。

1953年和1956年国庆节,于福海两次驾机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中央领导检阅。1965年5月14日9时59分10秒他按下了投掷按钮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空爆原子弹,达到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一次试验,全面收效”的要求,荣获一等功臣、一级轰炸技术能手的称号,并与战友们一起编写出版了26万字某型轰炸机的《领航员改装教材》、《领航员预习教科书》两部专著。核工业部许多专家称他为国内权威的投掷原子弹专家。

进驻戈壁滩,严格保密任务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不过这颗原子弹是采用“地爆”方式进行试验的,因为没有解决运载问题,无法实现空投,对于精确测量核爆炸的当量,检验原子弹各种杀伤力的实际破坏程度等,都有很大局限。当时西方一些国家断言,中国要使原子弹武器化,至少需要5年至10年。所以,空投原子弹,成为我国核试验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央高层通过研究,选择轰六机型进行空投。这种飞机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而且载重量大。机型确定后,空军某部将这一机型按空投要求进行了全面改进,达到空投标准。经过层层推选,航空兵独立某团副团长、第一飞行员李源一和第一领航员于福海、第二飞行员刘景新、第二领航员张公祥、通信员孙兴富、射击员韩惠安6名同志成为这次空投任务的主角。备选机组:徐兴宏、赵承业、张师的、高成发、肖富贵、张尚英。

于福海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当中央和空军决定他们执行这项任务后,一切处在高度保密状态,几乎和家属失去了联系,妻子只知道丈夫去执行任务了,至于到哪里去了,执行什么任务,他们都守口如瓶。直到试验成功开庆功会时,整个机组成员的家属才知道他们执行的任务。

于福海说,一边对亲朋好友守口如瓶,一边是高强度的训练。戈壁滩上一会儿太阳高照,一会儿就是龙卷风,加上他们这些飞行员在苏联学习时间短、学的内容不够扎实,回国后因为航空器材受限,不舍得飞行,掌握的技术也不过硬,要完成这么重要的任务,心理压力特别大。平时投普通的航空炸弹,在靶心200米以内就算优秀,可是投原子弹要求就高了。因为在靶标周围,每隔一定距离都修建了房屋、铁路、桥梁、地下工事等,放置了车辆、舰艇、飞机、坦克、大炮等各种兵器,以检验原子弹的冲击波、光辐射、放射性沾染的杀伤力和破坏力。因此必须把原子弹投到靶心100米内,才能保证获得科学的数据。

大戈壁气象差,训练不如意压力大

在那些训练的日子里,于福海和战友们白天在天上飞、地上练,晚上总结经验教训,摸索提高投弹精度的规律,计算、积累光学瞄准的各种数据。通过光学仪器放大后从万米高空看去,直径200米的靶标只有5分硬币大小。飞行时靶标在瞄准镜中辗转腾挪,很难套定,经常两眼被碰肿了也丝毫不敢懈怠,空中失之毫厘,在地面就会偏离千米,特别是仪器核算时老出问题。随着正式投弹的日子越来越近,训练成绩时好时坏,来自中央高层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于福海和其他5名飞行员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据于福海生前介绍。当时因为设备技术所限,推算起来非常复杂,加上大戈壁上的季风一反惯例,提前来临,西部高空终日涌动着恶劣的气流,这些都给操纵飞机带来很大不便,从万米高空如何准确锁定靶标,全机组受着高度的压力,这个压力是别人无法想象的。

当时首长们及时觉察到了这一情况。兰州军区空军袁学凯副司令员、刘镇副政委先后找机组成员谈心,解决心理负担。

正式投弹的日子越来越临近了。有一天,直接指挥这次核试验的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将军从指挥部来到机组,传达了周总理和军委首长的亲切问候,嘱咐大家:投弹时精神一定不要紧张,能投到100米以内最好,投到200米以内也行,重要的是我们从中获得经验,为今后的核试验打下基础。

距靶心40米处原子弹爆炸,个人被记一等功

1965年5月13日傍晚,空投命令下达;次日4时整,机组人员进入现场,开始准备;7时54分,张爱萍下达了起飞命令。

按反复演练的程序,通信员孙兴富郑重地向地面指挥部请示:要求进入靶场上空投弹。

爆炸前7分钟,于福海报告:打开投弹总开关。爆炸前1分20秒,于福海报告:打开自动投弹器;紧接着喊:打开弹舱!

9时59分10秒,一切就绪。考虑到手动有0.2秒的误差,于福海在这时按下了投弹按钮。

于福海曾回忆,当时他们没有很好的装备,戴着太阳镜,出于好奇他打开飞机窗户的布帘,看到一个红彤彤的大火球如初升的太阳一样升起来,火球越来越红,越来越大,翻腾着巨浪升起。于福海赶紧把布帘拉上,又等了一会儿,好奇心促使他又打开布帘往外看,火球没有了,变成了像巨浪一样的灰土,又像是一大片云朵。飞机加速前行,一会儿这一切都消失在视线中。

据雷达测定,原子弹爆炸在靶心40米处,是一次非常准确、非常成功的空投。

当天,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我国在西部地区上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试验。

空爆成功后,机组记了集体一等功,给李源一和于福海记了个人一等功,其他4名同志记了二等功。

于福海曾这样回忆他的一生:一是从1962年到1985年间,13项重大的试验他参加了9次;二是在他的努力下,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领航人员,这些是让他比较欣慰的。

来源:


责编:北风
 



更多新闻可点击上面各栏目
(责任编辑:北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