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纪念 >

上海地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时间:2019-10-08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上观新闻 点击:
上海的地铁梦,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浦东农田里的多次试验。几代地铁人攻坚克难,创造豆腐里打洞的奇迹,1993年5月28日圆梦1号线徐家汇站到锦江乐园站的6.6公里建成通车,上海地铁从无到有。 世博会前,运营总里程迅速拓展到420公里,上海地铁从线到网,创造世
 

上海的地铁梦,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浦东农田里的多次试验。几代地铁人攻坚克难,创造“豆腐里打洞”的奇迹,1993年5月28日圆梦——1号线徐家汇站到锦江乐园站的6.6公里建成通车,上海地铁从无到有。
世博会前,运营总里程迅速拓展到420公里,上海地铁从线到网,创造世界轨交建筑史的“上海速度”。
如今,上海已建设并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有17条,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705公里(含磁浮线),运营车站415座,路网规模居于世界各大地铁城市前列。日均客流超过1000万人次。地铁已完全融入市民生活,不仅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也是滋养情怀、传递文明的城市第二空间。
总工程师用袜子擦汗
曾有外国专家评价,上海地质条件复杂,造地铁就像在宇宙中找支点撬动地球,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地铁之父”刘建航带领团队找到了“支点”。
早在1963年,他和同事们在浦东塘桥采取盾构法掘进100多米,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豆腐里打洞”。1990年1号线开工时,年过花甲的刘建航任总工程师,解决了盾构穿越市区密集建筑群等众多技术难题。此后十余年,刘建航退而不休,遇到突发事件,无论白天黑夜,接到电话就往现场赶。
时隔多年,申通集团原党办主任金嘉模一直记得刘建航用袜子擦汗的故事。“一天晚上,电话又响了,刘老立刻出发。刚出门,他爱人就在后面喊‘袜子!袜子!天冷,别忘了穿。’他接过顺手放进口袋。抢险一夜,刘老满头大汗,下意识掏出布擦汗。在场的人都笑了,原来,是双袜子。”
忘我,是几代地铁人身上共同的闪光点,也是缔造上海地铁建设奇迹的关键密码。1号线建设关键阶段,刘建航检查徐家汇站时发现数据异常,判断车站连同周边多栋建筑有垮塌危险。刘建航赶快叫停,见有人不听,他急了,直接跳下基坑,站在挖土机前,保住了车站。
事后,金嘉模问他怕不怕。“刘老说顾不上,上海人想地铁、梦地铁,眼看要梦想成真,不能有任何闪失。”从1963年开展试验到1993年首条通车,“三十年地铁梦,梦想成真”,当时成了几乎所有媒体的头条标题。

地铁逐渐成为市民
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2003年5月,上海地铁十周岁,有1、2、3号线三条线路,运营总里程65公里。那年,有10年地铁站务经验的马珏成了人民广场站第11任站长。“当时,地铁不再是新鲜名词,早就成了市民的老朋友,客流量逐年增加,特别是上海获得世博会举办权后,客流压力明显上升。”
在人民广场站厅的冷光灯下,马珏当了近10年站长,见证地铁网络快速发展。2002年五一前后,上海地铁全网客流连续6天超百万。而到世博会期间,仅人民广场一个站,日均客流就达70万人次,极端最高达110万人次。“因为世博会后,线网日益完善,换乘车站越来越多,人民广场的客流压力被逐步分担。”
马珏初到人民广场站时,8号线一期已开始建设,上海即将出现首个三线换乘的枢纽站。面对越来越拥挤的换乘通道,她未雨绸缪,历时半年,带团队统计高峰运营情况,分析数据报表,精选设计方案,大胆提出“顺时针”换乘新方案,得到专家认可,缓解了客流压力。
 “我当站长那些年,人民广场站是全上海客流量最高的车站,不过后来让位给世纪大道了。”马珏笑着解释,随着地铁运营里程的递增,三线换乘车站早就突破两位数,还出现了世纪大道和龙阳路等四线换乘车站。
洋快餐里吃出金点子
上海2002年底获世博会举办权,轨交建设迎来全新机遇。2004年9月30日明确目标:世博会前建成400公里,而当时全市已有里程还不足100公里。
大决战全面展开,2007年最高峰时,同时施工116座车站,推进100个盾构,在世界轨交史上绝无仅有。“最终在世博会开幕前,完成11条线路、420公里运营里程,归功于不怕苦不怕累的建设者们。”金嘉模感慨地说。
有一次,金嘉模在10号线一期工地碰到项目负责人宋博。“他刚从地下巡查完回地面,简直就是泥人,下半身全裹满了泥浆。”他顾不上冲洗,马上坐下来研究施工方案,令金嘉模动容。“10号线一期建设遇到过不少难点,都挺过来了,我为他们骄傲。”
还有些麻烦出现在设计阶段。比如9号线徐家汇站,设计师原计划建超大下沉式广场,联通周边商场和地铁出口,方便疏散客流、聚集人气。缺点是,徐家汇商城要关3年,大伤元气。指挥部多次开会,仍不满意。
金嘉模说,大家一筹莫展时,好消息传来——城建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徐正良带女儿到徐家汇吃肯德基,在港汇广场停车。正为车站设计冥思苦想的他眼前一亮,觉得地下车库可改做9号线站厅和站台层,立刻拿出尺,反复测量层高、柱距,发现三层地下空间正合适。
很快,“环港汇广场”方案出笼,9号线按期通车,徐家汇商圈也保住了。洋快餐里吃出金点子,看似偶然,其实得益于强大责任心,休息日也处于工作状态,才可能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上海轨交越来越“聪明”
如今,上海已建设并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有17条,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705公里(含磁浮线),运营车站415座,路网规模居于世界各大地铁城市前列。日均客流超过1000万人次。轨交线网日益完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上海地铁将越来越“聪明”。
远程监控所有工地
上海轨道交通远程监控指挥中心于2016年投入使用,通过采集和分析监测数据,预判、防范风险。申通地铁集团建设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史正洪介绍,这种智能化监测手段,已覆盖所有地铁在建工地。
“全球眼”高清监控设备能全天候多角度观察每个在建工地的情况——谁不戴安全帽,谁操作不规范,都一目了然,大大提高施工的规范和文明程度;盾构等设备的实时状态数据,由众多机载传感器实时采集并发回远程监控中心,稍有异常,便会自动报警,以便及时排除故障;监控中心每天还会收到各类详细的格式化数据,综合监测施工进程,保障质量安全。
实时监测车厢车站
2017年底通车的17号线,堪称上海地铁的“智能担当”。它是国内首条完整采用本土企业100%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信号系统的全自动驾驶地铁线路。建设中的14、15、18号线,也计划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同样可实现设备自动自检、列车自动休眠、唤醒、自动出入场、自动折返等功能,大幅提高列车运行效率和可靠度。

刷脸进站未来可期 
2018年1月20日起,上海地铁全网试行“刷码过闸”,年内所有闸机都支持二维码通行。支付宝、微信和银联三种支付渠道也已全覆盖。
此外,语音购票、刷脸进站、智能客流监测等多项技术也已完成实验室测试,有望逐步应用于上海地铁。
不久的将来,用户不用掏出手机,借助人脸识别技术,仅靠刷脸就能进站,并完成支付;通过多模态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将可实现语音售票,乘客只需要说出目的地,售票机便会自动推荐坐到哪一站;基于视频识别的智能客流监测技术,则可替代肉眼,观察车站客流速度、密度、拥挤指数等,再结合运营和气象信息,预测流量变化,帮助疏导客流、应急调度、防范危险。
过往诚可忆,未来犹可期。上海地铁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结合改革发展实际,强化工作落实,推进上海地铁进入新水平、新时代。
来源:上海地铁、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